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火热的年代 > 第1174章

德国资本家对于凡尔赛和约心满意足,德国社民党、自由党和天主教中央党则认为他们为德国带来了真正的和平。德共对于和约虽然有所不满,这违背了他们曾经主张的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主张,但是考虑到民主原则他们表示服从议会多数派的决议。

但是,德国的工人阶级对于和约感到不满,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对于德国资产阶级的惩罚,反而是德国无产阶级在忍受着战争的伤害。不管是战时的人员伤亡,还是几乎变成了废纸的德国战时公债,都是德国的无产阶级付出了大头,而为了赔偿协约国的损失,他们还要缴纳税金向那些资本家购买赔偿给协约国的物资,因此一部分激进的工人上街游行,喊出了应当没收军工产业来赔偿协约国的赔款。

军队和容克地主们对于和约也同样不满,虽然军官们逃脱了协约国的惩罚,在兴登堡等一战中的著名将领宣布退役后,协约国就免除了对于他们的控告。但是对于军队的大规模解散,使得许多军官成为了无所事事的闲人,过去受人尊敬和退休后生活有所保障的军官,现在成为了群众眼中的战争贩子和一无所有的无业者。

而某些家中有土地庄园的军官,退役后也难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因为政府依旧采取着战时粮食价格管控的许多政策,还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粮食,这让许多容克地主也濒临破产的边缘。到了这个时候,整天无所事事的失业者们,只能天天呆在啤酒馆内喝着廉价的啤酒,发表着对于政府不利的政治演讲。

德国的民族主义者也同样不满这份和约,因为这份和约只许德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公投加入外国,却不允许外国的德意志民族公投加入德国,比如奥地利这样已经试图和德国合并的德意志国家。

而一部分德国的银行家也不满意和约,他们认为既然协约国占有了德国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那么这些殖民地及殖民地的德国投资,也应当算在赔款之内,而不是在割让了殖民地之后,还要让德国支付赔款。

简单的说,既然协约国并不是为了解放德国的殖民地而要求德国让出所有海外的殖民地,那就说明协约国和德国一样都是这场战争的发动者,而不是战争的受害者,因为大家都是为了争夺更多的海外殖民地才开战的。在这场战争中,没有谁比谁更高尚一说。

于此同时,意大利资本家开始支持各种右翼组织破坏工人运动,其中一个叫做"战斗的法西斯"组织,开始在破坏意大利工人运动中崭露头角。这是一个叫做贝尼托·阿米尔卡雷·安德烈亚·墨索里尼的前社民党及社会记者在米兰成立的右翼武装组织。

这种动用私人武装镇压工人运动,并用民族社会主义号召国民的右翼团体,很快就从意大利向周边和美洲蔓延开去了。比较容易接受意大利人发明的法西斯运动的,其实是阿根廷和美国,因为意大利向海外移民最多的就是这两个国家。

不过阿根廷的大地主、美国的资本家,只是利用法西斯运动来摧毁国内的工人运动,他们倒并不全然喜欢意大利式样的法西斯。比如美国资本家,他们有更加容易控制的私人武装-侦探所,并不需要法西斯来替自己干脏活。

但是对于德国的资本家来说,大量的在街头无所事事的退役军官和士兵们,实在是用来对付共产党领导的工人组织最好的帮手。虽然他们现在并不想和 德共翻脸,因为德共是维系德中俄三国经贸同盟的支柱,但是德国的资本家并不希望德共继续扩大在国内的影响力了。

特别是在和约签订完毕之后,德国资本家就开始清理那些阻碍他们统治这个国家的障碍了。当然,和历史上相比,德共的力量要大的多,且还有着捍卫德国的功绩,因此资本家并不能把卖国贼的帽子戴在他们头上。另外就是,虽然德国的失业率高企,但是1919年德国的经济是向好的,只是新的工作岗位不足以接纳那些退役后投入劳动力市场的新劳动力而已。

因此,德国民众虽然对于德共领导的内阁存有不满,但大多数民众的要求是,政府应当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和社会保障,像一个共产党那样行事,而不是要求打倒它。这也是德国资本家开始支持右翼团体的主要原因,他们可不希望罗莎.卢森堡学习列宁,没收他们的工厂交给工人去管理。

而此时的罗莎.卢森堡,则致力于发展德共党员,试图在下一届议会中让共产党获得一半以上的席位,好让议会支持她对于德国政治的社会主义改革。卢森堡始终没有勇气,在德国展开一场毫不留情的无产阶级革命,而是试图通过民主化运动,消除德国的封建残余,推动德国社会向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对于吴川来说,德国的社会变革虽然没能达到列宁所期待的上限,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在中部欧洲的扩张,从而让整个欧洲社会主义化,但至少已经达到了他的底线。

对于此时的中国来说,德国能够成为欧洲的平衡点就已经足够了,在这样的局势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不至于爆发热战,中俄社会主义也将赢得难得的建设期。也许对于列宁来说,德国不能完成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值得惋惜的,但是对于中国来说,赢得国内和平建设才是最为重要的。

德国牵制住了法国,俄国又在波斯地区牵制住了英国,中国和美国站在边上看戏,然后再纵容日本在东南亚地区扩张,世界就迎来了一个短暂的和平期。

在另一个位面,美国还需要不断建造主力战舰来对抗战后英国给予自己的压力,但是现在美国已经不必这样做了。英国不仅没有余力再去对付美国,甚至连世界各地出现的对于英国的挑衅,都难以完全的压制下去了。

英国财政部的专家凯恩斯就认为,“当前英国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军舰,而是在征求盟国的理解下,共同削减各国的海军主力舰。这样既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安全,也能够减轻英国财政负担。”

凯恩斯更是认为,英国的下一个竞争对手不是美国,而是日本和俄国中的一个。因为在各国削减海军造舰计划的时候,日本却在扩张自己的造舰计划,日本军舰能去的地方只有东南亚,而那里是英国和美国的势力范围。也就是说,日本海上力量的扩张,不是将把英国拉进对美战争,就是把矛头指向了英国。

凯恩斯以此推断道:“…日本给英国带来的战争风险,已经超过了英日同盟带给英国的好处。因此英日同盟已经到了该结束的时候,英国没有理由为了日本去对抗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英国付出这样大的风险,仅仅只是为了让日本协助英国在东亚建立的秩序,现在我们都不知道它究竟是否存在。”

至于俄国,凯恩斯认为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当俄国接近印度大陆的时候,英国只能拼死保卫印度。但是显然,对付俄国需要的是外交和陆军,而不是皇家海军。

凯恩斯对于英国在全球收缩阵线的看法也许是正确的,但却不是英国人所需要的,刚刚战胜了同盟国的英国怎么可以不经过一场战争就主动收缩呢?这显然是不符合大英帝国的形象的。劳合乔治左右为难,他既不想得罪国内的选民,却也知道英国也许是该和俄国人妥协了。

法国人已经开始躺下,克里蒙梭认为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法国和德国既然已经签订了和约,那么剩下的问题就该是自己的后任来接手了。当然,虽然法国报纸开始把凡尔赛和约视为法国的耻辱,认为克里蒙梭简直就是在放纵德国人,几百万法国人的血都白流了。

但是没有人愿意让克里蒙梭在这个时候辞职,因为法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还没有得到保证,谁也不能确定换个人上台能干的比克里蒙梭更好。另外,大家都觉得,反正法国人已经接受克里蒙梭出卖了祖国的观点,那么就干脆把剩下的问题一起解决了,没必要再让别人来背黑锅了。

和英法陷入焦头烂额不同的是,美国和中国在11月份倒是更为接近了。在签署了一个中美贸易大单之后,11月21日,吴川代表中国和美国国务卿签署了提升中美外交等级的协议,在这份协议中双方的外交关系将从公使级提升到大使级,同时美国也同意放弃了之前和满清所签署的各项协定,和现在的中华民国重新签署一份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中美协定。

美国是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在中美宣布提升外交关系后,很快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古巴等国都向中国发来了外交谈判的致电。北京政府授予了吴川以全权代表,负责同这些国家进行建交或重新确定外交关系的谈判。

11月24日,法国外交部决定和中国提升外交关系,并就中法之间的一系列问题加以协商。吴川让王葆真、陈友仁和法国人谈判,让王廷正和顾维钧前往德国、东欧等国进行谈判。英国人最迟在11月27日,授权英国驻华公使和北京政府洽谈外交关系的提升。

中国和各国的外交关系中,最为复杂的就是中英关系,因为英国在华拥有着最大最多的特殊利益。英国一点都不想放手这些利益,但是在中国掀起的一系列外交关系谈判中,英国政府不能表现的过于帝国主义了,在各地出现了这么多反英游行暴动之后,英国并不希望中国也加入其中。

但是英国政府也知道,加入他们以吴川作为谈判对象,那么英国必然会损失极大的利益,因为对方在和会上对于英国的挑衅,已经探明了英国政府的底线,线在谈判中吴川肯定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反过来英国方面和北京政府直接谈判,就不会遇到这么多麻烦了。

英国在华外交官向伦敦报告过,北京现政府更需要英国支持他们对抗共和党。1919年对于共和党来说,是一个大发展的时期。从河北到山西、从山东到河南,共和党在这些地区掀起的大型基建工程,正迅速的改造着北中国的社会生态。

中国的资本主义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好的时候,哪怕是在战争期间,河北、河南这些地方出现了一些现代工业和手工作坊,从而能够把地方上的特产加工成半成品运到各港口出售给洋行或本国的工厂。但是这些工业和手工作坊大多规模极小,也只局限在食品加工行业。能够改善一下当地一些家庭的生活,并不能改变当地的经济结构。

再加上,北洋官吏实际上并不比满清官吏出色多少,他们治理地方不是以发展经济为优先,而是以安定地方为优先考虑的,所以虽然满清变成了民国,这些地方上的社会依然是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对于一些人举办工厂和作坊,官吏都是想着先敲上一笔再说。而这些工厂作坊和洋行发生了冲突,也都是偏帮洋行为主。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加上遏制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制度,使得战争期间的关内各省经济发展远不及关外及山东、天津等地,也不及被列强直接控制的各港口城市。

在看过了上海、武汉这些租界后,再看看内陆各省城的发展,其实是非常刺激年轻知识分子的,也很容易为国民党所主张的三民主义所吸引。毕竟三民主义讲的,就是如何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因此,国民党在掌握了北京政府后一度是很乐观的,认为只要按部就班的发展下去,国民党就能在各省生根发芽,从而能够压制住共和党的发展。

当然,国民党没有预料到的是,共和党实施工业化的方式完全就是不惜代价,不顾后果,不能理解。不惜代价是指共和国对于工业化之前的地区基建投入,完全超出了这些国民党党员的想象力,他们捞一辈子钱都未必能完成其中一个项目。

不顾后果,就是在推动地区工业化和基础建设时,共和党既不怕借债,也不怕得罪当地的士绅大户。任何试图挡在计划面前的人或村子,共和党都不忌惮于使用最为暴力的手段。比如河南的一个村子拒绝让出自己的土地用来建造公路,这是一个土改后的村子,共和党采取了强制迁移的办法,把反对者都迁移到了关外和新疆去。

不能理解,就是共和党的工业计划,大多数国民党人都看不懂,他们不明白为了修建一个化工厂,还得修建多少个配套工厂。为了培训这些新工厂的工人,还需要修建新式的学校等等。

共和党的这种大工业建设,在短期内就让一个地区焕然一新,这些工业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而对于工人的培训又粉碎了乡村对于这些年青人的束缚,从而让他们迅速的变为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人。他们不再是某村,某家的儿子和女儿,而是某某工厂的工人,某某班组的成员。

在见识到了这些昨天还是田中农民,今天却已经成为某个新城市居民的工人的变化。国民党党员和关内的士绅们,才真正搞明白了为什么关外会发生那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社会所带来的社会改造力量,不是他们拿着四书五经和三民主义就能抵挡的。

一座工业城市和一群工业城市所带来的那种社会活动力量是完全不同的,这些工业城市通过公路和铁路相互联系,把周边的乡村分割成了一片片,乡村内部的秩序,那种自古以来亘古不变的东西,在这样的社会生产力大变革下,迅速的破碎了。

过去,哪怕是再怎么厌恶农村生活,乡村里的年轻人也无处可去。但是当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出现在附近时,想要冲出乡村改变人生的乡村年轻人就有了一个人生目标。这也是上海开埠之后,城市变得越来越大,而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原因。

试图和士绅联合的国民党,在共和党推动的工业建设面前一败涂地。那些开始了基建的地方,几乎都成为了共和党的拥护者。国民党想要翻身,就不得不依赖于南方被列强控制的地区,只有在那些地方,三民主义才是有市场的。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