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95章:整训

从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造反,到现如今,大明已经经过了万历、天启和崇祯三朝,过了二十年矣,从一开始的一溃千里完全丧失辽东,到天启七年宁远之战稳住阵脚,再到崇祯十二年北洋军渡海收复金州正式拉开反攻的序幕,大明与东虏之间这场国运之战,这场已经有数百万汉人被杀死的种族战争,终于走向了新的篇章。

仗打了二十多年,惨败是一次又一次,败仗打的多了,明军上下也算是打出了一点儿心得,东虏打仗的那些本事也是门清了。无非就是甲骑和重甲步兵的轮番进攻,从深山老林里磨砺出来的坚韧强悍和努尔哈赤以来逐渐锤炼出来的铁血军纪。

甲骑和重甲步兵虽然耗费甚巨,但是大明也不是练不出来。与常人想象不同,大明最初对东虏最强的是甲骑,过往上百年为了应对来去如风的蒙古人劫掠,大明以总兵、副将、参将和游击各建精锐的骑兵营,每营数千人,将领又有数百上千的家丁骑兵,因此论其精悍敢战,至少家丁骑兵是不落下风的。

反而对东虏最具劣势的是步兵,脱胎于卫所兵的步兵,因为机动速度慢,总是跟不上蒙古人的劫掠,所以一向只是作为守城用,地位越来越低,越来越成为官僚和将领掠取贪污的目标,所以穷困潦倒连养活家人都做不到,何谈能够操练能够打仗呢!

此次大练兵的重点,刘重元放在了步兵身上,希望能够提升北洋军斗志,加强全军的纪律性,然后趁着东虏被纠缠在锦州,北洋方向暂时无大的战事的机会,好生操练一番,以步制骑,再加上一定数量的精锐马兵,在以大明无穷无尽的人力物力,总能碾碎东虏,收复辽东。

在此之前,东奔西跑的同时,粮食、饷银、朝中局势以及地方事务都占据了刘重元很大的心神,所以他很少直接插手各镇各营的具体事务。这也是大明长久以来的一个传统,督抚制定作战方略指挥作战;总兵副将等将领负责实际治军,战时则领军打仗;再有皇帝派来的监军太监负责监督,收录功劳报给皇帝;三者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权利架构。

随着刘重元接连打败东虏,受到皇帝和朝廷的信重,兼督北洋和辽东,其权威越来越重,以提升北洋军各部战斗力的名义,插手各镇各营也就名正言顺,一众军官也并无抵触之举。

刘重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统一各营编制。在此之前,虽然刘重元统一各镇编制,每镇设五营,但是每营因为来源、地域以及主将个人威望的不同,兵力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大的营头每营有四五千人,而兵力少的营头则不过一千多人,在指挥步阵方面极为不便。

而且各营因为来历的不同,下一级的编制也完全不一样。像东江镇中营、前营和左营脱胎于左良玉的中原剿匪军,营下总,每总五百人左右;总下设队,每队五十人左右;队下设甲,每甲十人。而山东镇和金州镇则采用来自于西北边军的营哨制,营下设部,每部六百人左右;部下设哨,每哨编制一百二十五人;哨下设队,每队二十五人;队下设伍,每伍五人。

在督标营中,刘重元又自创了营-连-队-什的编制,每连约六百人,每队约一百二十人,每什则是十人。

这也只是大致的分化,各镇各营因主将的性格、习惯和喜好,在编制上是随心所欲,完全驴唇对不上马嘴。像王国宁、惠登相等投降流寇组成的金州镇后营、山东镇后营等营头,营内甚至常常出现掌盘子、管队、小管队等军职,让人目瞪口呆,好几次都出现某部军官自报家门,别部长官却搞不清楚实际是何职务的状况。

因此,刘重元终于正式下令,北洋军各部统一按照督标营的营-连-队-什的编制统一进行整改,取消其他所有军职称呼,各镇各营必须严格按照编制表进行统一整编,各营如有超编情况可以酌情增编一两个补充连,若有缺编的情况需立即上报督师衙门,由督师衙门进行整补。

刘重元还命令,各镇总兵官、各营坐营官、各连连长、副连长、队长和什长,分别身穿不同形式的甲胄和军服,不得相互混淆。以便能够很方便的进行识别辨认,战场上若是打散了编制,各级官兵听从最高级别长官的军令。

同时,督饷巡抚、督粮巡抚和军法官分别调派督饷、督粮御史和军法官到各营,负责各营的粮饷后勤和军法事宜,当然刘重元美其名曰是为了辅助各营坐营官做好后勤和军法工作,但其实是变相的剥夺了各营将领的后勤权利和部分军法权利。

为了帮助督饷督粮御史建立权威,刘重元除了命令补发少数拖欠的军饷之外,还特意下令后勤部门调拨大批的棉布,在山东组织各府州县的妇女,有偿为北洋军制作棉服。督师亲自设计的棉服,比起过去明军穿了两百年的红胖袄,更加的注重修身笔挺。在左胸口则绣有一面胸章,在分发时绣上官兵的姓名、部别、职别和籍贯,一目了然,便于识别。

棉服内侧还用铜钉铆接了一块块的锻钢甲片,以提高防护能力。莱芜兵工厂投建了数十座水力锻锤之后,终于摸透了水力锻锤的诀窍。水力冲击之下,锻锤日夜不息,锻工只需要往来指导壮

丁轮番操作即可,锻造效率大大提高。虽然一次成型完整的胸甲产量还较低,但是锻打甲片还是相当简单的,产量也足以满足大规模换装的需要。在刘重元的指令以及大比采购银子拨下,莱芜兵工厂日夜灯火通明,锻打、制造之声震耳欲聋,周围府县前来打工换口饭吃的饥民数以万计。

说起来可怜,这还是北洋军第一次整体的换装军服,在之前钱粮紧缺,首先要满足军队的饿不死和冻不死,所以官兵的被服基本上是因陋就简,逮到什么布料就做什么,主将亲信的部队用好布料,一般的用差布料,疏远的干脆没有,只能自行想办法解决。因此北洋军各部,军服大都杂乱无章,很多官兵看起来穿的破破烂烂像是个叫花子。即便是如此,去年冬天北洋军还有数百人因严寒冻死,数千人冻伤,造成了很大的非战斗减员。

刘重元也是一狠心,命令倪元璐拿出一大笔钱,从各地尤其是山东和河南采购大批的棉花和棉布,用来统一制作十万套冬季棉服,避免去年的惨剧再次发生,同时也能极大地提升北洋军上下的士气。之所以多制作几万套,是考虑到辽东军或许因为新招募兵马或有短缺,还要考虑到新征召的金州六卫所兵。要想让人卖命,总要先发点儿好处吧!

因为棉布和棉花采购批量大,单价相对便宜不少;再加上使用水力锻锤,锻造钢甲片的成本即便比起过去的铁甲片也大大降低;作为主要制造者的山东妇女,劳工费用更是低廉的很,因此一套棉甲加上头盔,成本从原来一套4.4两银子降低到3.5两,打造十万套棉甲的价格压缩到三十五万两,倒还算是北洋可承受范围内。

有了这十万套棉甲打底,北洋军甚至是金州六卫也基本可以做到人人有甲。棉甲也是甲,其防御火器更好,所以无论是东虏还是明军都大量装备。而且北洋军的新式棉甲所用锻钢甲片,比起东虏所用的铁甲片,无论是韧性还是硬度都成倍的提升,其防护能力不可小视。

当然全铁甲还是需要的,毕竟像是长矛兵、刀盾兵等肉搏兵种,光是棉甲还是太过单薄了一些,还需要在棉甲之外再套一层铁甲,不,或者说是钢片锻造而成的板甲。仍然是大量采用水力锻锤,大片的薄钢板通过模具一次成型,然后以铆钉铆接成一整套的板甲,不仅防御力更加的强悍,其制作成本也大大低于繁复的轧甲。只是现在莱芜兵工厂锻造大片钢片,冲压成型的工艺尚不成熟,废品率太高,所以产量还上不来。

统一编制,拨发军服,改善伙食,是延续整个冬天的思路,虽然不起眼,但是极大地提高了刘重元以及督师衙门在广大官兵中的威望,也很大的提升了北洋军的精气神。

接下来,刘重元又在金州以北的台山一带举办一个短期集训团,分别分批集训连长和队长这一级的军官,尤其是队长这样带一百人左右的基层军官,兵头将尾,正是一支军队的毛细血管,基层军官强而有力,就能极大地稳定整支军队,相反若是基层军官漫无经验临阵失措,就算是高级军官再有能力,也无法可施。

北洋军的这些基层军官们,大都出生贫寒,经历数年的流寇作战,早已是刀口上滚过几回的人了,虽然绝大部分都大字不识几个,但是一个个孔武有力、作战经验丰富。刘重元也改变了之前在教导营的做法,从各镇各营之中抽调十余个作战经验丰富同时又识文断字的将领担任教官,先让他们结合《纪效新书》等兵书,总结出一套针对东虏的战术和步阵原则。

遭遇东虏骑兵奔袭应该怎么打?遭遇东虏重步兵撞营应该怎么应对?遇到蒙古骑兵往来骚扰应该怎么办?为什么要这样应对最好?等等等等,教官们本就是军中厮混的老兵了,在刘重元的引导下,很快就编写出一套简单但是覆盖所有战斗场景的教案。

教官们在以这些教案来教授这些底层军官,有时是坐在课堂上,有时干脆就在校场上边演训边教授,一堂堂的战术课上下来,往日只知道被动执行军令,却不知其所以然的军官们,总算是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如遇断更,未更新,可到新站www.yumitxt.com()查看最新内容。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