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101章:战局

朝鲜使者之后,又有辽东军报过来。八月上旬,东虏察觉到大明在松山、杏山以北囤积重兵威胁围锦东虏,于是豪格亲率两万骑兵渡过女儿河先是迫近杏山,驻守杏山的吴三桂和祖宽不敢应战只得缩回城内防守。豪格又率军逼近松山,刘肇基也照样不敢应战。

豪格率军在松杏之间大肆劫掠,肆意嘲弄明军怯懦不敢战。接连数日找不到战机之后,只得率军向北攻占松杏北面的乳峰山,然后屯军于此,直接看着松杏两城的明军,以此彻底切断明军与锦州之间的联系。

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豪格不可能容忍辽东军一直在女儿河边与锦州城内的守军遥相呼应,东虏的战略是围死锦州城,逼迫明军野战力量前来救援,然后于野战之中将其歼灭。而辽东军在刘重元的指挥下看起来并没有上当,辽东军的精锐部队屯扎在女儿河南岸游击东虏,并不急于渡河决战,任由自己将锦州城围得一重又一重。上次击败济尔哈朗解围锦州的辽东督师刘重元干脆渡海去了金州,显然是准备在筹划在辽南发动攻势。

有些着急的黄台吉与左右商议军情,认为现在撤军回来只能前功尽弃。唯有继续在锦州施加压力,逼迫明军赶紧前来救援。因此黄台吉一面命令十旗汉军部队携带五十多门红夷大炮和大量的火药、炮弹前往锦州城下,准备展开攻城作战,即便无法一口气轰开锦州城墙也要给明军施加压力。另一方面,黄台吉写信给豪格,让他率军渡过女儿河,然后长期屯扎在河南岸,以兵锋逼迫明军。

而显然东虏屯扎在乳峰山是下了一步好棋,乳峰山位于松山和锦州的正中间,距离松山不过十里地,天气晴朗的时候东虏站在山上甚至能够和城墙上的明军隔空相望,嗓门大点儿都能隔空叫骂。

以乳峰山为基地,东虏尤其是东虏精锐骑兵就能有效的监控松山,或者说是远程封锁松山,就像之前的锦州一样,任何兵马、钱粮进出松山都会遭到东虏快速进攻,从而遭受重大损失。祖大寿显然明白这个道理,为了防止松山也被包围,于是将刘肇基所部主力趁夜撤出松山,一路后撤到宁远中左所,以躲避东虏的兵锋。在杏山的祖宽所部也撤到这里,只留下吴三桂所部留在杏山。

锦州的局势进一步恶化,祖大寿写信过来请示刘重元,能否从北洋军中抽调一镇主力,会同辽东军与乳峰山东虏决战,将其赶回女儿河北岸。刘重元认真的思索了片刻还是排除了这个诱惑,从北洋军抽调兵力会同辽东军消灭女儿河南岸的东虏,重演上一次的解围锦州行动,看起来成功率颇高,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大,东虏背靠北岸主力,即便是战败也有足够的空间撤退。

而且明军能够增兵,东虏也可以增兵,双方都增兵的效果就是提前进行决战,而这正是东虏所期望刘重元所极力避免的。在仔细的审阅了战场形势之后,刘重元回信给祖大寿,要求他立即组织精锐兵马,想办法屯扎在松山东北面的西门山,继续威逼锦州城下的东虏,继续与锦州城遥相呼应。

西门山位于松山东北,与西面的乳峰山正面相对,小凌河在此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河曲部,水流湍急不利于涉渡,因此过去从未成为松山通向锦州的要道,长期以来一直被忽略。而不利于涉渡不等于不能涉渡,占据西门山之后只要渡过小凌河,无论是向北向东都能威胁东虏的后路,让东虏无法肆意妄为,唯一的办法就是集中兵力进攻西门山上的明军,这样就被迫去仰攻明军的山地防线,彻底的化被动为主动。

现在已经是八月下旬,再过一个多月,辽东就将进入冬季,天寒地冻之下,东虏必须千里迢迢的从沈阳运送给养,将极大的不利于东虏继续维持高强度的战备。当然入冬之后渤海很快就会封冻,从江南运送粮食物资直达笔架山的海运也有可能会终结,现在就看谁先熬不住了。

朝廷也有公文过来,先是吏部否决了刘重元部分的任用推荐名单。刘重元推荐上去的三十多名基层文官被否决了六名,而这六个空缺吏部也没有给出新的人选,好像那十六个空缺官位空在那里也无关紧要。

见督师微微皱起眉头,一旁的幕僚说道:“吏部文选司郎中吴昌时一向与大人为难,这次会不会又是他从中作梗?要不要在写一封奏疏质问吏部?”

刘重元摇摇头,这样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不像是吴昌时的风格,他也不敢在这些明面的政事上下绊子。想了想估计应该还是皇帝的杰作,皇帝往往就喜欢在朝臣的奏章上挑毛病,以示天威难测,即便是一点毛病没有,也喜欢随意的改动几笔,以示其权威。

别说只是划掉六个人了,曾经吏部报请一份任职名单,结果拿到朱批一看被改了好几个,改就改吧,既然是皇帝的圣旨当然要照章执行,可是在一项中书舍人的任用上,朱批直接写了一个名字,可是吏部翻遍了官员名册也找不到这个人,也不敢去问皇帝呀,只好扩大搜索范围,终于发现贵州某地的一个巡检,也就是九品小官叫这个名字,吏部赶紧将其调来京师。至于皇帝要的的是不是这个人,皇帝怎么知道这个人的,恐怕鬼都不知道了。

这个时候,刘重元若是上奏折

去质问吏部,得罪吏部也就算了,恐怕会直接引起皇帝的不快。想了想之后,刘重元说道:“这样,你代我拟一份请罪折子,就说我疏于考察盲目推荐,直到接到圣旨后,认真考察被黜落的六人,果然是品格有瑕疵,能力有待提高,不足以充任,特此请罪!然后再换六个人推荐上去就是了。”

幕僚听了都忍不住一乐,连忙收敛面容,躬身称是。

又有兵部的公文,乃是回复之前刘重元奏请让宣大军和陕甘三边军北上,于九月入秋进攻河套。公文显然是杨嗣昌亲笔,他的字迹刘重元一眼就能认出来。回复说,兵部将刘重元的意见发往宣大总督卢象升和三边总督孙传庭,两人俱都反对在今年秋天就进攻河套。

按照兵部制订的计划,宣大军主力应该出大同向北进攻集宁海子一带,然后从这里出发向西进入河套,一路沿着卓资、丰州进攻归化城;而陕甘三边军主力则应该从偏头关出塞向北沿着黄河逆流而上,经东胜卫进攻归化,在归化与宣大军主力会合;另外一路偏师,甘肃总兵官则率军沿黄河顺流进攻,出磴口走五原进入河套,然后沿黄河向东与主力在东胜卫会师。

兵部和刘重元想的一样,现在的河套异常的空虚,察哈尔覆灭,部众都被东虏带往辽东安置,东虏也并未在此派驻大军,宣大军和陕甘三边军进攻河套并不会遭遇太多的战斗,即可收复丧失百年的河套,占据此形胜之地,还能收集流亡察哈尔蒙古部落,采购战马,为之后的与东虏决战做好准备。当然最主要的是对东虏的锦州攻略形成牵制,缓解刘重元的巨大压力。无论是从大明的大战略,还是从卢象升、孙传庭的个人建功立业,都是一件好事。却没想到遭到两人的直接回绝。

卢象升反对的理由是宣大军尚未做好准备,备战工作进度很慢。一来是因为宣大地区今年也遭遇不同程度的旱灾,军屯收获不尽如人意,粮食储备远远不足以支撑大军北上。从大同到归化城,沿途五百多里,即便只是出兵三万也需要十万壮丁转运粮草,而宣大根本没有十三万人的粮草储备。而且棉衣铠甲也严重不足,即便是三万主力战兵也有数千套棉衣的缺口。更不用说宣大军再一次欠饷三个月了。

以这样准备不足之军远征河套,能够平安到达就不错了。万一东虏派出一支兵马前来,不要多的,一万精锐骑兵就够了,宣大军恐怕就凶多吉少了。届时东虏完全可以从宣府和大同入寇,直入京畿再次兵临京师城下,到时候该怎么办?

而孙传庭则同样抱怨兵力守成有余进攻不足,本来陕甘军就有大半的主力被洪承畴带往直隶布防在长城防线上,上月又接朝廷旨意,令宁夏总兵官马科率所部镇兵一万东出支援辽东,新任的总兵官猛如虎尚还没有到任,麾下的镇兵也还没有着落,孙传庭麾下现在只剩下陕西总兵和延绥总兵不过两万多人,一方面要守御关中防止流寇再兴,又要防御西北数千里防线免遭西北蒙古人的劫掠,哪里还能抽调兵马千里迢迢的去进攻河套。

他强烈质疑北洋军六七万战兵,兵精粮足,饷银和兵甲都是优先供给,既然东虏已经被牵制在了锦州,北洋军为何不能主动发起进攻?反而需要千里迢迢之外的宣大和三边去进攻河套?

劳师远征岂同儿戏,一旦东虏来援,宣大和陕甘军立时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而若是东虏不来援,那么进攻河套也就起不到任何牵制作用,劳师糜饷所为何来?

两位总督的奏章先后送到朝廷,立即引起了朝中的大议论,尤其是周延儒,原本有自知之明的并不在军事问题上,跟杨嗣昌唱反调,但是这一次借着两位总督的奏章,也对杨嗣昌和刘重元的战略大加批判。

如遇断更,未更新,可到新站www.yumitxt.com()查看最新内容。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