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16章:意外的决战

三月二十七日,这一天乃是周王朱恭枵的生日。自太祖皇帝把第五子朱橚封为周王就藩开封起,周王一系已经传到了第十一代,今年正好六十岁的朱恭枵自万历四十七年袭封,已经做了二十二年的周王。

与福王、唐王这两个混账亲王不同,周王堪称人间清醒,明白如果命都没有了王府里攒再多的银子又有何用,因此自闯军攻克洛阳将福王做了福禄宴之后,周王就毅然慷慨解囊,把王府一锭锭银元宝、一袋袋的粮食发到守城将士手中,让满城的官民将士都感激涕零。

听闻李信依靠自己的威望从各府招来了数万团练,顿时更是大喜过望,原本有羽林军第二镇近两万大军守卫开封,闯军就已经失去了攻克开封的希望,现在又来了这么多的团练兵,那开封更加是稳如泰山了。周王也就越发的放心下来,将之前派出去的王府官员纷纷叫回,只管不时拿出一些钱粮犒赏各部。还频繁的邀请李信饮宴,借以拉近关系。

今日周王生日也不例外例,他命令拿出十万两银子,平均每个官兵能分得二两的犒赏。至于军官则依照阶级的高低各有三到六个月的犒赏。而他本人的生日,说是闯军围城官民困苦,周王就不大办生日了,只是邀请开封城内主要官员士绅到王府饮宴而已。更是一早就邀请李信到王府欣赏珍藏的书画,李信却不过情面也就答应了。

原本李信跟刘重元的想法一样,认为大明的这些个亲王郡王们,就是一群蠹虫,是一群分食着大明根基的蠹虫;就个人而言则就是一群猪,是真正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知作威作福抢掠民脂民膏。不过这些天跟周王接触下来,对于温文有礼又识大体明实务的这位王爷,李信还是很有好感的。

在李信看来,大明总是亲王宗室多混蛋,倒也不能全怪他们,更大的原因还在于大明的宗室政策实在是太糟糕。大明开国初期也就是太祖时期,基于诸王守边的理念,太祖将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战略要地守御,尤其是针对北面的蒙古,更是先后分封北平燕王、大宁宁王、太原晋王、大同代王、广宁辽王、西安秦王、宣府谷王、甘州肃王、宁夏庆王、平凉安王、开平齐王、沈阳沈王、开原韩王九个王爷,分布在从东北到西北的漠北边防线上。因为他们拥有三个护卫军权,镇守着边塞,故称之为塞王。每个王府约配备三个护卫指挥使司、二个围子手所、一个仪卫司,约有万余人。

而像秦王、晋王、燕王和宁王这些年长的亲王,更是能够坐拥数万大军,经常率军出塞讨伐蒙古。他们也基本取代了徐达、常遇春、蓝玉这些开国名将,统领大军为大明守御北方。

原本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大明的亲王宗室应该成为大明的守护神,各自统领大军守御边疆或者其他战略要地,即享有荣华富贵,又承担起保卫国家的重担。但是靖难之役之后,永乐皇帝改变了这一切,本就是亲王造反夺取的皇位,自然害怕其他的亲王有样学样。因此,不但是大肆削减了亲王的护卫军权,削减他们手中的权利,甚至于直接将一系列的塞王都给挪窝到内陆去。

例如最初有精兵八万的宁王朱权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就被朱棣裹挟,被迫提供了本部人马和朱棣一起参与了“靖难之役”,朱棣原本承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结果朱棣登基后不但没有兑现诺言,反而将宁王迁徙到江西南昌。东北的谷王、辽王也遭遇了相似的命运,谷王被改封到长沙,辽王被改封到荆州。沈王朱模被改封到山西潞州;本建藩于辽东开原的韩王被改封到平凉。

之后大明的历代皇帝也基本遵照这一原则,不断地削弱藩王的权利,收缴了全部的护卫军权,掐断藩王们染指地方政务的权利,同时还对藩王设置重重的限制,例如禁止二王相见、禁止宗室与勋贵联姻、禁止宗室出仕、禁止宗室来京朝觐奏事、禁止藩王私自出城以及废止藩王其它一些特权等。从宣德年间起,宗室们身上的禁锢越来越多,开始逐渐被包养起来。此后几任皇帝又继续出台了一些藩禁政策,几乎完全锁死了宗室的自由。

打从出身的那一天起,宗室们就处于啥都不能干的处境,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唯二能做的就是两件事,一是生孩子扩大本藩,第二就是吃喝玩乐混吃等死。如此而已。

宗室之中不是没有人才也不是没有想要做一番事业的,例如上一代的唐王朱聿键就颇有英武雄健之气,与一般的废物藩王不同。崇祯九年清兵入塞,朱聿键从南阳起兵“勤王”,结果朝廷不仅不嘉奖,皇帝反而觉得他有异志,因此以违反了藩王不掌兵马的祖制,将其废为庶人,幽禁凤阳高墙,改立其弟朱聿鐥为唐王。

说到底,朝廷认为好的宗室,就是那些废物一般的宗室,最好就是一辈子混吃等死,才不会对皇帝的宝座产生任何的威胁。而朝廷的好恶奖惩,也都是遵照着这一原则。

李信也是在思考,今后大明的宗室政策应该怎样改革,虽然这不是他这个河南总兵该考虑的,但是作为总理的门生,他总是想帮助总理,也想大明在总理的改革之下走向中兴,重现盛世。

在周王的书房之内,高名衡、李信、丁魁楚等官员士绅正欣赏着周王的珍藏书画。周王一系传承两百多年,积累的各类奇珍异宝数不胜数,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珍贵书画作品,很多市面上千金难求的佳作,在这间书房之内只是挂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让李信等人大开眼界。而周王也豪爽的允诺众人走的时候可以随意带走一副。如此盛情,还真让李信很是感动。

正兴奋的探讨着一副王羲之的《长风贴》,相传这幅字是被董其昌收藏,乃是宋代米芾临摹本,都已经被董其昌视之为珍宝,轻易不愿示人。没想到在这里居然还能看到一副,众人仔细查看,惊愕的猜想这难道是王羲之的原贴?

突然就听到外面传来一阵阵的炮声,这些时日,城外的羽林军第二镇每每以炮击应对闯军的逼近,城内军民早已经适应。每次听到炮声反而越发的振奋,认为是在打击闯军。

高名衡、丁魁楚和周王等人不以为意,只是觉得炮声稍稍有些扫兴,但是李信却觉得有些不对劲,之前为了防止闯军被炮击打崩溃撤退,同时也是为了藏起一些实力,李信是特地命令炮营同时只能四成的火炮开火,而且要将火炮的射击频率拉长一倍。但是现在李信凝神听来,似乎每一轮的炮击都是十多门火炮在连环开火,而且炮击的频率是越来越快了。

“仲诚不用挂心,令弟叔鸣有大将之才,有他在城外,闯军不会有何作为的。”周王见李信有些走神于外面的炮击,不由的劝慰道:“而且孤听这炮声,似乎比前几日越发的绵密猛烈,说明羽林军操炮也越发的纯熟了!”

其他几人也取笑李信太过谨慎,李信想想可能是这些时日李牟等将领被束缚手脚以致打的有些憋闷,所以今天见自己不在所以有些放肆了吧!待回去一定好好骂骂他们,这么多天都忍过来了,辽东军就快要到了,最终的决战即将来临,可不能功亏一篑啊!

于是李信也放下挂心,笑着继续与众人赏玩字画。却没想到不似平日炮击都是一两刻钟半个多时辰,今日的炮击一直持续了一个时辰了,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射击频率越来越高,几乎要达到炮营的最高射击速度了。

“叔鸣他们在搞什么鬼!”李信暗自皱眉,这样的火力密度恐怕能够直接将闯军一个营垒打崩溃啊!终究还是放心不下,李信为难的跟周王请辞,在高名衡等人的一再挽留下,还是坚持出了王府,然后向城北的铁塔而去。

等上铁塔,在午后的阳光斜照下,李信惊愕又羞恼的发现不仅中营和前营正在列阵向闯军营地逼近,在中营和前营的身后是庞大的预备营,而在预备营的身后则是左右后三营还有骑营。也就是说羽林军第二镇已经是全体出动准备与闯军大决战了,他这个总兵官反而是全然不知情。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