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科幻 > 这世界危在旦夕 > 第06章 菩萨降临了

古青龙镇在现在的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一带,元代以前因为吴淞江河道开阔,便于商贸,市井繁华过数百年。

但明代开始,吴淞江河道淤塞,河道迅速变窄,到嘉靖年间就衰败了。但青龙镇还在,只是换了人间。

1月1日,帝都在下鹅毛大雪,上海县青龙镇的气温也降到零度左右。寒冷的天气下,镇外靠近吴淞江故道的田野中凭空出现一个小村落。

村落不大,约莫五六十亩面积。七八十间砖石建筑布置的整整齐齐,棋盘似的纵横摆布,形成四五条街道。

村外有几百亩土地种着庄稼,豆椒稻蔬,应有尽有。几条土狗在打谷场上撵的鸡鸭乱跑。猪圈里哼哼乱叫,一头公猪趴上圈墙,瞪眼外瞧。

周青峰就出现在村落外,跟对面那头公猪眼对眼。他身后近百人发出阵阵哗然,好些人哪怕二次穿越也非常好奇。

团队内有负责跟明末政府和社会打交道的明史专家,跑出几步看看猪圈,再绕着田野转了几圈,大声呼喊道:

“我到明末了?我来到四百年前?我以后写明史,谁还敢反驳?我能拿到第一手资料啊!

我要去帝都,去看看皇帝老儿,去会会大明的官吏辅臣,去翻翻永乐大典。我要记载这乱世起始。”

疯癫般转了几圈,明史专家跑来抓住周青峰的手。

“周总,快去打下帝都,干翻‘野猪皮’,咱们当闯王。我要去看看文渊阁中毁于战火的典籍资料,让它们重现于世。”

“不急,不急。团队内有规划,一步步来。”周青峰一脑门子汗,缓缓放下自己挑的近七百公斤重担。

萧金浪呼喝一声,对负责杂务的秘书长下命令。团队内军事组七人立刻放下各自负重,只带燧发枪朝周围散开五十米,警戒状态。

其他技术组的人员各有任务,开始将随身携带的装备拆开,很快拼装出几辆人力板车,用于装载运输。

九十九人,平均每人背来了大概一百公斤的物资装备,总重量达到十吨。这十吨中没有一克重量浪费,都极为宝贵。

比如每人穿着就极为考究,内部用羊绒羽绒,外部用棉布皮料,还专门做旧,不会显得碍眼。

团队内所有人都集中突击明末的言语和社交礼仪。衣服款式更是参照明末缙绅商人学士之类,连假发都戴上,不要落得个‘短毛髪贼’的称号。

‘圣光’团队做好了赤手空拳打天下的准备,但确认自己装备还在,眼前村落又是‘圣光’集团转化,一个个都松口气。

‘筚路蓝缕’说来伟大,实则极其艰辛,谁也不想真的只靠自己双手去创造,太累太难太费时了。

村落内有约莫三百多号村民,见着周青峰等人也不稀奇,反而上前问候‘员外郎’‘夫人’‘先生’等等。

“我堂堂三四百万员工的超大集团,转化到四百年前就只有这么一个村子?”周青峰还挺生气的。

萧金浪在村口左右看看,却满足的点头直乐。

“知足吧,好歹有个村子落脚,有口热水热饭,房屋住所现成的,人际关系也不是凭空而来。问问村里人,就大概知道周围情况。”

村里有铁匠木匠裁缝皮匠,有养猪养牛种地种菜,有私塾染坊仓库车马行,有酒馆茶坊当铺钱庄。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钢铁冶炼组的几人进了铁匠铺,全都松口气。

铁匠是个五大三粗的村民,带两个徒弟,平日打造些农具,以及锅碗刀铲之类——打铁是体力活,必须富庶之地才养得起。

仔细问了问,松江府没什么山林,想炼铁也缺乏燃料。铁匠铺用的铁料来自别处,要么是长江中上游的江西安徽,要么是海船从福建广东运来。

这决定了商贸对‘圣光’团队非常重要。不过眼下来说,团队还是占了个大便宜。这村落虽小却是自己地盘,九十九号人进来就有住处。

每人都有个单间,床铺被套和柴米油盐是现成的。

团队住进来也不做休息,迅速了解情况。一半人留守,另一半请了村民当向导,三五人组队外出,探查村落周边。

现在上海县有十一镇十一市,‘市’是指集市。青龙镇是其中之一。这里地形平坦,属于长江入海口的泥沙千百年淤积而成,村落极多。

由于徒步,探查距离限制在十公里范围,主要是搞清楚青龙镇以及周边盘龙镇、唐行镇、赵屯镇的具体位置,以及散落其间的集市和村落。

道路、人口、产出、物价以及当地行政机构,这些信息在后世典籍上查不到,或者不详细,必须亲自去看一看,问一问。

团队里的明史专家最开心了,一天的信息收集就让他乐到眉毛不停的抖,叫嚷着‘一日收获抵得十年辛苦,素材之多足够写十篇大论文’。

接下来三五日,团队所有人都轮流到附近村镇走了一圈,了解当地民情。所谓‘士农工商’,百家百业,都要掌握第一手资料,也要实际体验一番。

初步掌握的状况让‘圣光’团队触目惊心,古代的日子惨的很。

大明全国两百六十多个府州,长江下游的苏、松、常、嘉、杭、湖六州的税负占了近四分之一。苏州府一家占了近十分之一。

都说江南富庶,可这么沉重的税负压下来,底层百姓苦不堪言。哪怕日夜辛劳,耕作种植,种桑养蚕,可家家破产是必然结果。

任谁出去走一圈,进入村落和集市,看着早出晚归的农夫农妇,心情极为沉重。

现实中没有电影电视里描绘的才子佳人,没有光鲜亮丽的田园风光,更多的是破衣烂衫的穷苦人,以及他们麻木到深处的愁苦。

哪怕是所谓‘地主缙绅’的日子也没好哪儿去,同样得精打细算。能大碗吃肉大口喝酒,过锦衣玉食生活的只有府城里的王侯而已。

“这还算好的。”明史专家看看现状,也没了初始的兴奋,“明末经济崩溃,整个社会运作发生了扭曲。产出少,内耗多,慢慢的走向衰亡。

今年是1616年,年初山东将大饥,有“母食死儿,夫割死妻”之语,灾民成群结队进入江淮一带,处处皆为人市。

等到五月,山东又发蝗灾,几十万饥民到处逃散,甚至引发暴动。可以说整个国家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灾难,处处需要救济。”

情况汇总,都不乐观。

抵达青龙镇的第三天,萧金浪在‘圣光村’内召开全体动员大会,向所有成员通报社会情况和团队发展状况。

“我们的军事组把周围二十公里范围都摸了一遍,甚至进入上海县衙,对附近几个巡检司和税课局也拜访了一下。半年内,他们应该不会来找我们麻烦。”

这话让众人低声窃笑,彼此交头接耳。

团队内的明史专家曾经建议主动结交地方缙绅和官吏,以此获得便利。但三天的走访后,他自己都打消这个念头。

古代社会并不平等,周青峰等人去见县官还得先跪拜一场。就算是寻常小吏也骄横的很,往往在乡村势力极大,能让普通农夫家破人亡。

阶级压迫太重了。

萧金浪带队跑了十几个村落集市调研,跟上百家农户商贩沟通后,得出的结论是——不把地方上的青皮流氓,土豪劣绅清理一遍,自己这支队伍啥也别想干。

地方官员能提供的公共服务太少,收取的税负又太高。与他们结交,性价比极低,还浪费时间。

周青峰收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带着军事组的人,对青龙镇附近进行治安肃清,把阻碍商业发展和物资流通的巡检司等单位打击一遍,并且将恶名昭彰之徒全部除掉。

老萧继续道:“对于社会治理方面,我们打算向附近的村落提供安全保障,低价乃至免费的医疗,以此提升名望,换取青龙镇的人力物力为我所用。”

对此,医疗组的李院士点点头,“团队内有五名医生,‘圣光村’内有个郎中和三个学徒,还有一个接生婆。我们正对他们进行教育改造,提升其能力。

近三天,我们也走了不少村子,当地人普遍存在营养不良,卫生条件恶劣,皮肤病和肠道疾病极多的现象。

这些情况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善,但我们带来一些止痛药物,可以暂时缓解病人的痛苦,也可以起到些作用。”

医疗组带来不少手术器械和药品,但总量有限,不可能随随便便给普通民众使用。他们能做的非常有限,重点在于教育。

尽量喝热水,粪便集中管理,排干死水,消灭蚊蝇鼠害。把这些事做好了,疾病能少八九成。

医疗组能敞开用的药物其实就一种,鸦片提取物。这玩意可以自己种植,种子带来了,已经在想办法培育。

此外就是奎宁之类植物矿物类药物,但这类特效药其实很少,量也不多。还有就是些传统医学的验方,经过社会主义筛选改造,缺医少药时也能用上。

医疗组已经郑重警告团队内所有人,不要随便乱吃不明来路的东西,绝对不要喝生水。古代卫生条件相当糟糕,一旦生病就很难得到治疗。

“当然了,也不用太害怕。”萧金浪对医疗的问题相当重视,毕竟这关系到大家的小命,“制药组正在忙,他们带来了多种高产霉菌,正在正想办法提纯霉素。”

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自然界的霉菌种类非常多,从中提取的霉素是人类对抗炎症和疾病的重要手段。

“不过霉素的提纯非常难,所以大家没事别靠近村子的51号房。制药组把那里搞了个粗陋的无菌室,我们的小命就看他们能不能搞出高效无毒的药品了。”

会场众人都齐齐盯着制药组的七八个人,弄得他们挺不好意思。这些都是医科大学里搞科研的,擅长实验室制备药剂。

美国佬研究青霉素的时候,好歹物资供应充足。

但现在这要啥没啥,无菌玻璃瓶限量供应,酒精也是管控物资,连培养青霉的玉米浆都只有百来公斤。

“我们只能说尽力。”制药组的组长站起来表个态,“但科学发展要理性。现在的状况比想象的还简陋,制备低毒无毒的霉素类药品真的难度很大。”

通报继续......

“目前也不是没好消息的。比如机械组成功改造村里的磨坊,让它从畜力变成水力。我们已经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廉价动力。”

动力这东西,再多不嫌多。

明代以来,虽然吴淞江径流大减,但好歹还有几十米的江面,水力资源丰富。‘圣光村’就在江边,甚至有个小码头,还有两艘客货小船和几名水手。

机械组是团队里人数最多的,以最快速度造了个水车出来带动村里的磨坊运转。这其中用到了不少柚木轴承和熟铁齿轮,极大降低工作量。

农村对碾米是刚需,但畜力磨坊的使用价格可不低,养一头大牲口的花费极大。有的人家甚至宁愿病死子女也不愿病死一头牛。

‘圣光村’的磨坊建成当天就开始以低价为周围村民提供碾米磨面的服务。

只要水流保持稳定,柚木轴承持续润滑,渗碳淬火的熟铁齿轮运转正常,磨坊就能二十四小时不停运转。

机械方面的东西是目前团队最能拿出手的。别处的磨坊碾米一斗,要收半吊钱,或者两升米。

‘圣光村’的碾米服务正在做推广,价格只要别处三分之一。

碾米也是公共服务的一种,能省时省力,童叟无欺,自然会受欢迎。李院士这三日主动外出行医,自然要宣传自家一番。

乡村缺医少药,有病人要么苦熬,要么朝县城送。因病破家者数不胜数。能有一支队伍主动送医送药上门,简直是菩萨下凡。

李院士五十来岁,慈眉善目的,模样比乡下行巫做法的‘神汉仙婆’还来的端庄。一般头疼脑热难不住她,孕产接生更是能救人性命。

古代造反,往往是搞点画符洗脑,治病养望的套路。就因为底层百姓实在太苦,受点恩惠就犹如久旱得甘露,感激不尽。

李院士出去跑两天,不少村民就视她如再生父母,磕头跪拜者不计其数。她说啥比什么都有用。

靠着如此连番措施,‘圣光村’的名气在迅速传扬。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