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科幻 > 这世界危在旦夕 > 第27章 瘟疫

万历四十四年,十月。

帝都的气温下降到四五度。城里静悄悄的,各个街道都有兵丁把守,过往行人俱要盘查,寻常人等禁止流动。

好些人家的门上挂了白色的纸灯笼,被寒风吹的摇摇摆摆。更有门户上贴了白纸封条,禁止进出,显得格外阴森凄凉。

街道上贴了告示,说数月前通州爆发瘟疫,已经扩散到整个北直隶,且朝南方传播。京城挨的近,染病者众多。

瘟疫不分贵贱,王公贵胄也好,平民百姓也罢,染上了就是上吐下泻,头晕脑热。快则数日,慢着几月,死者众多。

通州是漕运的最北端,整个北方都靠它从南方运输粮食布匹等生活物资。这个交通枢纽的人口流动极大,一旦瘟疫传开,大明南北都得遭殃。

疫情从四月隐现,六月爆发,大批民众为了逃避瘟疫,拼命朝帝都城内跑。等朝廷官吏反应过来,已经有十几万人从通州和东郊等地进入京城。

这些人衣食无着,贫困交加,夏天还能躲在大户人家的墙角下讨口饭吃。可等天气转冷,男女老幼无不瑟瑟发抖,哀叹着,颤抖着,抱怨着,一个接一个的死去。

五城巡检司早先还受命摆些粥篷,但时间一长也无力接济。城中兵丁只能每日收敛尸体,匆匆运到城外焚烧掩埋。

开始时,一天能收敛百来具尸体;到了十月天气转寒,瘟疫似乎在削弱,但收尸的板车日夜不停的装载,已经没法统计到底死了多少人。

疫情年年有,大明的官僚早已见怪不怪。只是今日落到自己头上,又赶着逃散。

方从哲方首辅却逃不掉,正在文华门外西值房处理公务,他随手抓起案桌上一份地方发来的文书塘报,瞄了眼开头就开骂。

“剿贼剿贼,偌大个松江府对付不了几个贼人?

这都大半年了,整个南直隶愣是凑不出一支能打的官兵。现在都十月了,天寒地冻的,谁家愿意这个时候出兵?”

方首辅把塘报砸在桌面上,气得脑仁疼。

万历皇帝窝在紫禁城里几十年不上朝,一心一意的当宅男。他不处理朝政,首辅也很为难。没有圣旨,调兵是不可能调的,只能让南直隶自己解决。

可解决了大半年,‘贼势愈大,已不可制’。

这事春夏时节没搞定,秋冬更不可能。如今京城都爆发瘟疫,天天死人,官吏都在逃散,更是解决不了。

因为瘟疫已然传进皇宫内,连万历都中招。

最近宫中传出消息,陛下病重难起,御医已然束手无策,恐有不忍言之事发生,还请方首辅有所准备。

这能有啥准备?无非是皇上驾崩,换个新皇帝上去呗。

皇太子朱常洛已经待机十五年,随时准备上位,早就迫不及待了。

气归气,方首辅又抓起地方塘报看了几眼。

‘当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就是汲取‘第一次’的教训,直接拿下天津这个漕运要地,逼得满清政府来谈判。

江南是大明税负重地,一旦大乱,大明北方也得跟着饿肚子。

只是不等方首辅想个主意,文华门方向跌跌撞撞跑来个小宦官,冲进西值房喊了句:“首辅大人,不好了,陛下龙驭归天啦!”

啊......方从哲手里的塘报吧嗒掉在桌面上——完了,江南的事半年之内搞不定,现在要紧的是扶新皇登基。

同样的,通州来的传染病沿着京杭运河一路南下,通过漕运船只沿途扩散。七月份时,‘圣光’团队就从沿途船夫水手以及商人的口中得知消息。

新华镇往来人流特别多,自打开春一来就出现零星病患。

虽然没有‘现代’诊断设备,但医疗组的李院士亲自带队查看了部分病患后,确定的向团队常委汇报......

“从症状来看,鼠疫、霍乱、麻疹、伤寒、肺炎、痢疾,这些传染病混杂在一起。可以肯定的说,我们的对手至少曾经在通州活动过,并且释放了病毒。”

“目前除了隔离,我们没有什么太好的应对办法。只能加强卫生监管,让传染源自己灭亡。

现在唯一的好消息是长江成了阻隔传染病的天然障碍,北方的病患往往过不了江就倒下了。能抵达我们这里的数量很少。”

李院士的话里透着满满无奈,这意味着只能等染病的病患自己死光。团队人手太少,顾自己都难,顾不上别人。

团队内成员也没意见,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宣传,让民众明白瘟疫的可怕,并做好防控——染病的人九成九不会说自己被传染,还会拼命朝安全的地方跑。

难点就是要把病患挡住。

“我们正在大搞基建,人群高度密集,且流动量大。”萧金浪对此颇为苦恼,“防疫难度极大。”

团队上半年决定开发蒸汽机后,并未完全放弃纺织业。事实证明初级纺织设备非常简单,靠机械组的指导,当地工匠也有足够能力将其造出来。

造出来的结果就是今年江南六府的棉花潮水般向新华镇涌,沿海一带做布匹生意的商人也拼命跑来进货。

工业生产不是农业社会做加法的发展速度,甚至不是做乘法,而是指数上升。在商品以低廉成本产出的同时,就是大量落后工作岗位被淘汰。

为了不但江南社会乱成一团糟,‘圣光’团队只能主动站出来干一件事——以工代赈,大搞基建。

修桥铺路盖房子,这些都是基本操作。

建工厂,建港口,建码头,乃至建一座全新的城市。

新华镇正在向新华县升级,但周青峰却不得不站出来,把潮水般涌来的失业农户,以及从逃难来的人口引到黄浦江入海的吴淞口一带。

北方寒潮正在南下。滩涂工地上,上百个男女劳工正像牛马似的挑着石块,修建码头。

周青峰每天都要拿着建设图纸在工地上来回巡视,确保建设任务保质保量。面对脊背都被压弯的劳动者,他朝身后喊了声:“汪小妹。”

十六七的姑娘快步跑来,“周头领,我在呢。”

“气温又降低了,肉食供应要加倍。另外冬装要尽快发下去,不能让来干活的工人出现冻死冻伤。”

汪小妹顺着周青峰的手指看,知道自家头领最是疼惜工人,连连点头道:“冬装还得再等几日。我马上去盯着伙房,让厨子多加油水。”

自打以工业化手段介入纺织业,‘圣光’团队就变得超有钱。各地商人几乎是送银子上门,求着萧金浪收下。

新华镇的棉布质优价廉,运到任何一处都畅销,只要拿到货源就必赚。而今年的粮食丰收更是让农户手头的宽裕,舍得花钱。

顺便说一句,周青峰撕毁了跟松江府的协议,拒绝向其提供控制区域的赋税。理由是现成的——官府无能,未能约束豪商缙绅的敌对行为。

‘圣光’团队用廉价布匹换来大笔钱粮,进而替代官府职能。大批失业农户被招揽,成为厨子,裁缝,木匠,铁匠,泥瓦匠。

甚至还有保育员、信使、文书、物流分拣和码头操作等等新工作。至不济,工地上的重体力活总不会少的。

新华镇上甚至多了一家肥皂厂,用棉籽油和草木灰中获取的烧碱混合,生产洗涤用品。土肥皂卖的挺好,甚至可以说只要新华镇的出产都卖的挺好。

旧的工作岗位消失,新的行业会涌现。比如过去打铁等重体力劳动很少见到女人,但现在水力机械的大量出现,同样的工作可以用女人来干。

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

中午时分,周青峰抓起木哨吹了一阵。工地上开始换班,累到精疲力尽的劳工们从码头上下来,踉踉跄跄的走向新建不久的伙房。

伙房是三面围拢的简单大屋子,修的土灶台上摆着十几口大铁锅。热腾腾的饭菜刚刚出锅,靠近几步就能闻着油水的香气。

咸鱼是主菜,也是‘圣光’团队唯一能大量供应的肉食。现在有几十条大小渔船受雇于团队,在近海捕捞。

现在的沿海渔业资源极其丰富,海里全是鱼。但一般渔民船只太小,捞不上来。此外渔村也有渔霸,控制渔具渔船,限制了捕捞能力。

周青峰从南京弄来至少五十吨的‘大船’,组织十人以上的渔民成队出海。

机械组改造的大型渔网可以释放到海平面几十米以下,收拢也不再单纯靠人力,改为可以协作的滑轮组。

技术和组织上的改善带来的好处是渔获暴增。

鲈鱼,梭鱼,带鱼,大黄鱼,小黄鱼,还有绿骨头的青条鱼,乃至不知名的杂鱼,渔民捞上什么,周青峰就带队吃什么。

除了咸鱼,贝类也多。海边渔村的孩子最近都知道带着木桶去海边,毛蚶、麻蚬、文蛤之类的,见着就捡。

光是贝类就一分钱五斤。只要勤快些,一天可以赚上两三角银钱。

此外除了鱼虾,海里还能弄到不少‘海肠子’‘八爪鱼’之类的玩意,都是蛋白质超高的食物。连膳食纤维都可以靠‘海白菜’获取,吃到就是赚到。

吃海鲜的唯一麻烦就是渔获容易坏,一旦捕捞就得尽快处理,主要是捞上来后就得马上剖开腌制——上海距离扬州和盐城都不远,只要花钱,盐是不会缺的。

就目前的环境,海里的食物对‘圣光’团队来说是无穷无尽的,就看能不能捞到。一条五十吨的渔船在长江口附近跑两天,能带回来十几吨渔获。

周青峰在吴淞口的码头边吹风,一艘捕捞回来的渔船正在靠岸。竹篾编制的箩筐装着腌制的海鱼,一筐一筐的抬出来。

船老大在哈哈大笑,这一趟就能让他赚够过去半年的收入。同船的水手也负责船舷笑哈哈,还上捕捞非常辛苦和危险,但赚钱的喜悦总是令人愉悦。

岸边的土灶里烧着火,有个妇女专门填柴鼓风。厨子把一条条海鱼简单清洗,剁成块就丢进大铁锅中红烧。

累了半天的男女劳工在伙房的木桌前坐下,蒸好的糙米饭、咸菜,红烧鱼块就端了上来。

海鱼骨头少,蛋白质含量高,给重体力劳动者补充营养最好了。建造码头的劳工是大快朵颐,吃的满头大汗,连连添饭。

很多人来工地上干一个月,不但没累死,反而壮实不少,还能赚四五块银元,拿回去足够给家人置办些衣裳家具,甚至修葺房舍。

周青峰在工地上转了一圈,目光眺望江面。他很清楚在隔江的扬州一带已经出现传染病大规模爆发的征兆,但幸运的是低温天气在遏制其传播。

得病的人在低温天气下活动能力大大下降,进而很快死去。

这场突如其来的瘟疫不知是打击大明还是打击‘圣光’。以当前状况,反而是朝廷方面乱作一团,地方官畏惧瘟疫,甚至出现弃官逃离的事。

‘圣光’团队团在军事上的压力反而减轻了。

周青峰寻思着......“也不知道‘联邦’那伙傻逼在干嘛?他们应该不会蠢到继续待在疫区,应该是朝东北去了。

可这大冬天的,去了东北又能干嘛?给努尔哈赤呵卵子不成?‘野猪皮’能正眼瞧他们,就算我输。”

和周青峰的估计差不多,郭海等人此刻确实过的凄惨。他们四月份出发,五月份抵达沈阳,随后以商人身份在沈阳购买房产田舍,开始进行边贸活动。

从帝都雇佣和购买的工匠家奴成了郭海起家的本钱。因为辽东缺铁器,尤其是建奴因为技术不到家,格外渴求。

努尔哈赤为了用上金属武器,把从抚顺互市获得的铁锅都回炉重造,锻造成了刀枪甲胄。这时候谁能给他铁器,一定待为上宾。

如果以大明的标准,‘联邦’这些人发展的挺好。可等时间到了十月,天寒地冻的啥也干不了,漫长的冬季又来了。

在帝都的时候,郭海等人就在驿站窝了三个月。东北更冷,他们得窝小半年。更糟的是十一名成员中,有一人突发重病,腹痛几日后就死了。

队伍里的医生甚至没办法判断同伴得的什么病,更无法救治,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痛苦死去。

唯一的好消息是,因为向抚顺关的建州女真出售不少铁器,一名叫‘麻承塔’的女真商人跟郭海搭上关系。

根据满文老档记载,此人算是努尔哈赤的亲信。

临近年末,郭海还得鼓舞己方士气,“别怕,我们还有两年时间,想办法多卖点铁器火器给努尔哈赤,一定会赢的。”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