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科幻 > 这世界危在旦夕 > 分卷阅读1433

诺能在土改中表现突出者,将会获得晋升,也算是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最终给出的方案基本让大部分村民都能获益,并将他们组织起来协作劳动,共用稀缺的生产资料和工具,并重新选拔村长和小组长,建立新的基层管理体系。

在这个体系下,农民收益更高,更有生产积极性,政府也能更有效的征粮,降低社会矛盾。这套做法有其可推广性,又不会对造成社会混乱。

村里的农民对分田地自然是高兴的,可没等他们的新鲜劲过去,一个高高的井架又在村口竖起来。十几人的打井队在安放设备,要在田地边打一口深井。

这事不但村民感到惊诧,就连搞‘土改’的官吏也觉着开了眼。他们也翘脚观望这工业文明的产物。

村里孩童胆子大,使劲朝井架前挤,被打井队的工人骂了就让开几步,过会又朝前挤。非要挨一顿打,他们才会哭哭闹闹的躲远点。但用不了多久,他们还会再来。

平常农家打井倒不是难事,就在地头撒灰线画一个圆圈,靠人力挖,直筒子下去,不能歪了。

其实歪不歪,也是拿眼睛瞄,看个大概。大约到了三米深,泥土见湿。于是架起辘轳,放一个筐下去。

井下的一筐一筐铲,地面上的一筐一筐往上绞。井越来越深,地面的土堆越来越大。到了四五米深,泥土一攥有了水渍,于是停下来。

挖井的老把式要在井下拓宽,打出一个葫芦状的蓄水池。将来这口井能蓄多少水,就看这水池的体量。

但这种土井挖不了多深,五米是个界限,十米的话就容易塌。

偏偏帝都是个极度缺水的城市,城市内的水井还受千百年生活垃圾的污染,不打深井就根本没法喝。

建国初,帝都平均地下水位就在十米以下。等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工业用水暴增,土地负荷越来越大,地下水位直线下降,一路跌破二十五米。

对于农业社会来说,一口不论旱涝都能正常出水的井可是宝贝,关系到一个家族一个村落的兴旺或衰败。

可打一口十米甚至十几米的深井实在有难度,耗资巨大不说,还容易出人命,弄得前功尽弃。别说普通农户无法承受,就连大家族也必须慎之又慎。

时空重启前,‘圣光’团队琢磨自己大概是要当造反派,对打井这事不是太重视。可坐江山后如何解决农村问题就提上台面。

共和国农业部先不考虑啥良种农化的问题,没有改造社会解放生产力,连大规模的兴修水利设施也力有未逮。

要提升粮食产量,提升农民收入,最简单又见效快的办法就是给农村打井。

周青峰跑去搞‘土改’试点,农业部自然要帮忙,除了派几名专业干部来,顺带用卡车运来了比较专业的钻井设备。

‘新中国’建立初,土共同样面临农村吃水难的问题,在缺乏机械化打井设备的情况下,搞出土洋结合的打井法,绰号‘大锅锥’。

‘大锅锥’是钻井工具,像一口大锅。

用硬木搭起井架,井架上安装圆筒套圆锥,钻杆连着钻头。钻头旋转钻入地下,泥水砂石顺着旋转装进大锅里,再提上地面。

地面上安装个大磨盘,靠人力推动钻杆旋转,掘成地下的井筒子。需要七八个精壮的小伙子肩抵臂推,‘大锅’缓慢地旋转。

等‘大锅’里装满泥沙,打井的会攀上井架,踩动天轮旋转,钢丝绳缠绕,把大锅提出地面,倒出泥土砂石。

相比土法上马,‘圣光’的打井队配上了十二马力的单缸柴油机作为动力,不需要靠精壮小伙去推‘大锅锥’,机械能干的更好更快。

等柴油机一响,周围村子的老百姓齐刷刷来看热闹,毕竟冬天没啥农活可干,闲着也是闲着。

机械打井的速度显然是要比人工更快,虽然天寒地冻,可一天功夫抵得上过去半个月。哪怕是土洋结合的‘大锅锥’也能轻松打个三四十米深。

仅仅两天,村口的机井打到十五米,已经冒水了。

打井队测量一下水质和出水量,再结合村里人口和土地面积,停止钻探,改为加固井壁,并在井口建个畜力运转的提升水车。

打好水井后,用上炸药并动员村里劳力一起上阵挖个几十方的蓄水池塘。两相配套,基本可以保障全村几百号人畜的生活和灌溉用水。

只要五到七天时间,这套简单的水井灌溉体系就能完工。成本在一百二十银元左右,完全由政府提供人员技术和资金。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