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民国文匪 > 第三百三十九章,判断

红军顺利地便再次占领了石首,保安团的人自然是一个都没跑出去。而那几条小火轮,还有拖挂的驳船就都落入了红军的手中。

得到这些之后,红军开始连夜渡江。在这个时代里,夜间渡江实际上是一件相当有风险的事情,不过红军手中有通过特殊渠道得到的详细地水文资料,以及接受过航运方面的培训的专业人才(毕竟当初在中央苏区的时候,航运也是中央苏区最为重要的对外交通线之一),所以渡江行动进行得相当的顺利。到了第二天天亮之后,渡江的速度还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因为保安团手上并没有电台,在这个时代的中国,电台可是一件稀罕玩意儿,尤其是可以远距离联系的大功率电台,就是军队手中都不多,地方上的保安团,哪里有这东西?至于电话,这玩意儿也就在几个大城市里面有。石首这样的县城,哪里有这么先进的东西?石首的kmt保安团和其他地区的kmt政府军队的通讯方式基本上还是靠通讯员。

另外,民国时期也开始在一些城市之间设立有线电报,然而这仅限于几个主要的大城市,像石首这样的内地小县城,可没有这样的东西。

所以位于荆州的kmt巡江舰队并没有得到警告,也没有立刻出发前往石首江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红军就能够有无限的时间慢慢地将人渡过去。大部队的渡江行动想要完全瞒过kmt其实也是不容易的。kmt在沿江还有巡逻的水警船只。虽然这都是些小船,最多也就装备了点机枪,这些船是没有阻止红军渡江的能力的,但是渡江行动一旦被他们发现,那他们就可以把消息传回去。

不过按“魔镜”提供的情报,石首段的水警巡逻船几乎不会在夜间行动,因为缺乏训练,他们几乎没有夜航的能力。所以kmt方面估计要到天亮才能发现红军的举动,如果红军的动作足够快,那么在kmt的巡江舰队得到消息,并且赶过来之前,红军就能完成渡江的行动。

事实上,kmt的水警船出现得比预计的还要晚一些,直到上午九点多,太阳都已经升起老高了,才有两条水警船慢慢悠悠地出现。江面上繁忙的船把他们吓了一大跳。一条水警船试图靠近过来看得更清楚一点,结果被埋伏在附近的沙洲上的斯奈德阴了一炮,立马就沉了。而另一条水警船距离稍远了一点,炮兵开了两炮,却都没能命中。结果这条船便调转了船头,拼命地跑了回去。

后来据说因为这两炮没能命中,炮兵的同志还做了自我批评,认为自己没能抓住战机,浪费了宝贵的炮弹……其实三发炮弹,击沉一条船,赶走了另一条船,这已经是非常出色的成绩了。

逃回去的水警船立刻将消息上报了上去,但是kmt的巡江舰队的反应却相当的慢。也许是因为不相信水警船的报告,所以他们反复要求水警部门核实情况。当然,也有人认为,他们是被红军安排在沙洲上的炮兵仅仅用了三发炮弹就击沉一条船,击伤另一条船的战绩吓着了。

kmt的三条内河炮舰都装有五寸炮,单纯从火力和射程上来说,肯定是压到了红军手中的那些数量有限的山炮的。但是舰炮对抗岸炮,哪怕是火力和射程都强一个量级,很多时候也是非常吃亏的。别的不说,就比如那些原本就低矮的斯奈德山炮,如果红军在沙洲上在挖个坑,将大炮推进去,让炮管几乎就搁在地上,加上炮盾,露出地面也就二三十公分高,只要稍微做一下伪装,就很难发现。

而石首这边的几个沙洲正好卡在kmt的炮舰要去截断的红军的必经之路上。炮舰既没有有效地发现红军炮兵的办法,又必须穿过沙洲之间狭窄的水道,也就是说,他们很可能需要在对红军的炮兵的位置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驶入红军炮兵的射程,并且承受第一轮先手打击。

所有的内河炮舰,几乎都有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薄皮大馅。比如说kmt的江元级炮艇,仅仅只有550吨,但却有5寸炮一门,3寸炮一门,还有47mm机关炮四门。在这么小的船上,装了这么多的火炮,自然是装不了什么装甲了。真要被75mm的山炮命中几发,那肯定当场就要交代掉。

也许正因为出于这样的考虑,所以巡江舰队姗姗来迟,他们一直到第二天上午才“赶到赤匪潜渡长江”的地点。老实说,要是事先知道kmt的巡江舰队是这么个调调,包括红五军团,大家都能安安全全,慢慢悠悠地渡过长江了。

而在长沙的常凯申也是到这个时候才知道,红军已经在石首渡过了长江的。

刚刚听到红军主力渡过长江的消息的时候,在长沙的常凯申还有点不太相信,甚至说出了这样的话:“赤匪一向狡猾,会不会是以小股小部队渡江来扰乱我们的注意力,好掩护他们真正的主力部队的行动?”

常凯申所说的“掩护他们真正的主力部队的行动”,当然指的是掩护“红军主力”进攻长沙了。常凯申为了面子,不得不留在长沙;但他对自己的安全还是非常的担心的,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也是非常正常的。

常凯申既然有这样的担忧,那其他人自然是要以常凯申的担忧为担忧了。所以kmt方面便做出了“维持在长沙城下聚歼赤匪的计划不变”的决定。

然而赤匪却很不给面子,在“小股的赤匪渡江”之后,赤匪的主力也突然消失了。长沙附近的kmt军队的密度越来越高,显然,赤匪主力是不可能再来了——他们又不傻。

如今大家心里都已经知道,上次潜渡长江的“小股赤匪”肯定是赤匪主力了,不过因为此前的这个判断是委员长做出来的,大家便都不作声。只有白孔明阴阳怪气了几句,表示他对这种情况毫不奇怪,因为常凯申本来就这水平。

“常凯申最多也就是个宋江的水平,除了会使银子,他还做得什么事?”白孔明如是说。

常凯申自己到这时候自然也知道自己上当了,好在这种情况也不是第一次了,常凯申也习惯了,再说,只要常凯申自己不觉得尴尬,那尴尬的就是别人了。

红军主力渡过长江之后,迅速转向东面,并且在监利北部和一些地方保安团发生了小规模的冲突。因为冲突股规模不大,红军也无意和这些保安团纠缠,所以kmt也没能在这写冲突中判断出红军的规模,他们一开始对此的判断是“小股赤匪妄图返回洪湖”。

洪湖也是“老匪区”了,但是红军肯定是不可能返回洪湖了的。在第四次反围剿之前,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中的夏曦来到这里,担任了人民党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不懂军事,但是专精于肃反。如果说在整个肃反中,滥杀无辜最多的人,那夏曦算第二,真的就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了。湘鄂西苏区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失败,红军被迫转移,究其根本原因,到不是因为kmt有多强大,而是因为夏曦的肃反。在夏曦来湘鄂西之前,湘鄂西的红军正规部队就有八千多人,赤卫队什么的还不算在内。而当kmt发起第四次围剿的时候,整个湘鄂西的红军已经只剩下三千人了,其他的人,不是被夏曦“肃反”了,就是因为夏曦的肃反而干脆当逃兵走了。

不仅仅是湘鄂西的红军在夏曦的肃反中损失过半,湘鄂西的地方组织同样损失惨重。夏曦认定,湘鄂西的党组织全是叛徒,所以他干脆把湘鄂西的地方党组织都给解散了,(当然不解散也不行了,因为大部分党员都被他肃反了)在kmt的第四次围剿开始前,湘鄂西的地方组织就已经完全崩溃了。

和完全是因为敌人太强大而放弃的地区不一样,在那些地区,至少革命的同情者,革命的火种是还在的。但是在湘鄂西,革命的火种实际上已经被某些革命者扑灭了。在经过肃反之后,又经过kmt的石头过刀,洪湖地区,已经根本就不足以作为红军的新的根据地了。

所以汤恩伯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很快就作出了判断:红军往监利北部运动肯定不是要去洪湖。甚至于虽然常凯申觉得红军的主力是要打长沙,但是汤恩伯却是非常相信红军主力已经渡过了长江的。因为红军并没有破坏那些渡船,而是将那些用过了的渡船下了锚,好好地停在了江北——看到那么多的船只,汤恩伯就相信,渡过江来的肯定是红军主力。但是既然委员长已经有了判断,汤司令自然不会和委员长唱反调。而且如果红军主力在江北,那他就必须立刻负起消灭赤匪的责任。不说赤匪是不是真的能消灭掉,就算能消灭掉,他的损失也绝对不小。再说,那么多的部队都在江南,就靠着他在江北和红军,和那些太狡猾的林三虎、彭德华拼命,这也……当然,如果委员长直接下了命令,那他也是会服从的。不过委员长不是没有下达命令吗?那自己何必多事?所以他甚至故意让关于船只的情报的上报多走了点流程,这样等委员长反应过来了,他也可以推说“赤匪一日千里,我军望尘莫及”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