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军事 > 民国合伙人 > 第323章:修路

第323章:修路

离开瑞金之前,宋庆龄用红党的电台向南京发去了一封电报,主要是说一下被俘虏的国党将领们的身体情况,并表示红党愿意进行俘虏交换,请派人来南昌谈判。

至于接下来条件怎么谈,那就是红党和国党的事情了,宋庆龄已经完成了搭桥牵线的任务,她现在越发向去南昌看看了。

与宋庆龄女士一起前往南昌的,还有周伍豪一行人。

瑞金的大部分党中央机关已经搬迁到了南昌这座首义城市,但瑞金依然被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陪都,包括在瑞金周围的一系列小型工业体系都继续忙碌着。

在南昌周边的新兴工业集群完成建设投产之前,瑞金周边的小型工业体系依然为整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输出着包括钢铁在内的各种工业产品。

从瑞金出发,一行人乘坐汽车前往赣州,从哪里可以直接坐船前往南昌,水路是目前赣南地区最快的交通方式。

不过宋庆龄女士对当地的情况非常有兴趣,所以周伍豪干脆也陪着宋庆龄女士沿着赣江走陆路而下。

在赣州城外,到处都可以可看到忙碌的工人们在开山挖土。

他们大多数人都穿着囚服,一看就是犯人,还有一些则穿着灰色的军衣,虽然与红军的蓝灰色军服不同,但应该也是红军下属的军事单位。

车队停在了宽广地带,宋庆龄好奇的询问起来:“这些工人们,在修路?”

周伍豪解释道:“准确的说,是在修铁路。”

“铁路?”宋庆龄微微惊讶。

修铁路可不简单,不仅要对当地的地理进行探索,整理出最适合的路段,还要集结数以千计的工人开山挖土,最重要的是,要有优质的枕木和钢轨,以及稳定的地盘。

周伍豪指向那些工人们,介绍道:“这些工人大部分都是犯罪者,有些是为祸乡里的劣绅土豪,有些是对苏区做出了屠杀等劣行的国党军队,还有些则是我们攻打城市时的一些打家劫舍、作奸犯科的混混,人数有数万之多,除了一部分犯罪比较轻的被安置在铁路建设兵团,另外一些罪孽深重的,都丢进了矿山里去挖矿。”

说着,周伍豪又指了指那些穿着灰色军衣的工人们,说道:“这些工人大部分都是红军退役的伤兵,或年纪太大的战士,他们觉得进入地方基层工作没有在军队里待着习惯,就安排进了铁路建设兵团,主要从事管理层的工作。

这个铁路建设兵团,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从事铁路修建的一个集团,进行军事化管理,管理层以红军退役战士为主,工人则是罪犯。”

宋庆龄点了点头,对这些犯罪者并没有什么同情心理,而是担忧道:“这条铁路是要连接瑞金吗?修建铁路可要不少钢铁啊。”

周伍豪笑着道:“不只是瑞金,这条铁路从浙赣铁路的临江县起始,沿着赣江而上,连接吉安、泰和、赣州、南康、信丰、龙南,最后进入定南,这是一条贯彻赣南的铁路,打通之后,整个赣南的资源基本就被调动了起来。

除了这条铁路外,还有从赣州到瑞金,再入闽进入长汀、龙岩,最后到漳州。

赣东也有一条铁路,从鹰潭起始,经过资溪、邵武、南平,最后到福州。

等这两条铁路修好后,还要修从龙岩到南平的铁路,以及从福州到漳州的沿海铁路。”

随着周伍豪的话音,描述出了一个遍布江西、福建两省的庞大铁路网络,惊得宋庆龄美目瞪大,不可思议的望着周伍豪。

不说最后两条铁路,仅仅三条主铁路就至少一千多公里了!

“当然,江西和福建山地太多了,我们现在主要是以修公路为主,修通之后再进行铁路的建设,除了计划中的五条铁路线外,地方县也在农忙过去后,组织人力修建连接县城的公路,争取在五年内,两省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县城通车。

另外,铁轨的话,我们现在的钢铁产量虽然小,但比较稳定,我们的红色钢铁厂每日产钢锭70吨,铁锭200吨,大部分都会运送到南昌的新工厂进行加工,然后用于新工业基地的建设。”

随着地盘的扩大,铁矿石和煤矿的稳定开采,再加上刘青山从德国采购的三座30吨平炉,红色钢铁厂已经拥有了一座小型钢铁厂的规模,不仅为苏区培养了上千名钢铁工人,还源源不断地输出着钢铁。

仅每年2.5万吨钢锭和7万吨铁锭的产量,已经超过了全国绝大部分钢铁厂,除了已经倒闭的汉阳铁厂和沦为日本商人手中的大冶铁厂,此时就没有超过红色钢铁厂的了。

而那些南京国府控制下的钢铁厂,明明拥有更大的高炉和更多的资源,要么产量年年下降,要么工人都跑了,怎么可能比得过‘万众一心’的红色钢铁厂。

想到红党在赣南大山里,在缺乏资源的情况下,用双手敲出来的钢铁厂和已经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宋庆龄一时之间感慨万分。

红党和国党的差距,越来越大了。

听周伍豪说他们在南昌周围建立了新的工业基地,光是招募的工人就有十数万之多,而且还在不断扩张,让宋庆龄充满了好奇。

这样庞大的工业基地,国内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存在。

车队继续向前,中午的时候,路过杨屋村小学前,周伍豪忽然让停车。

“正好该吃午饭了,宋女士,一起尝尝小学的午餐吧。”周伍豪笑着向宋庆龄发出邀请:“话说义务教育开始执行后,我还没有亲自来乡村的小学看看呢。”

红党解放江西和福建全省后,就立马颁布了义务教育政策,虽然现在很艰苦,但也坚持小学六年的义务教育,主要是让孩子们完成小学基础学习。

由村镇出力修建简易的土胚房或用废弃的老房子翻新后作为学校,除了村镇原本有的读书人招聘为老师,村镇的党员干部也客串临时教师,至少每周要为学生们授课一次,主要是红色思想的普及。

老师的薪资、学校的课本、师生的食物,则由县政府负责。

面对一众大佬的突然降临,小学的校长和老师们都非常意外。

“杨屋村小学校长周宏儒,见过周主席,见过孙夫人。”五十多岁的周校长以前也是赣州城的读书人,年轻时也在上海求学过,见过辛亥年的变迁,也见过孙先生和宋庆龄,因此一眼就认出了宋庆龄。

“周校长午安,我们路经此地,见到杨屋村小学,好奇地进来看看。”周伍豪上前握住周校长的手,说着。

宋庆龄观察了片刻,见周校长和老师的反应不似作假,心里默默点头,看来确实是临时选择的。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