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军事 > 回到民国当小编 > 第五十六章,只能有一个机械工业部

“国防工业除了正在走向高技术、大规模的方向,高度融合也是国防工业体系必然的发展方向。现在,不同的兵种军种所装备的武器有可能对应的是同一个国防工业部门,比如海军和空军正在装备同一种大型号的防空导弹;同一个军种所装备的武器则可能来自不同的国防工业部门,比如一艘军舰上可能装备火炮;可能装备导弹;未来还有可能装备直升机。未来的某些军舰上面则需要长期储存装甲车辆。”

“国防工业的高度融合还体现在装备的研制和制造方面。某个国防工业部门,它在研制一种武器装备的时候,可能会与其他国防工业部门联动,这在当前已经显现出了趋势,未来这种领域的融合只会越来越强。比如研制和生产一架战斗机,你需要为它配备机炮和导弹,这些都不是航空工业局的业务范围;还需要配备雷达,最后,飞机、导弹和雷达都需要电子信息工业局来提供电子计算机或者半导体元器件。”

“这种融合是高度的,需要几个部门之间密切联动,实时配合,而不能采用粗糙的或者说放养式的联动。比如刚才说的战斗机,一开始设计的时候,设计师可能给机炮留300公斤的重量份额,但实际上在战斗机研制过程中,枪炮部门的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或者机炮减重了,一门炮只有250公斤;或者机炮的杀伤力翻倍了,但重量要从30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这时候如果两个部门之间没有足够的联动,就会影响武器装备的研制水平。”

“另外,国防工业的设计制造水平还与基础的工业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基础工业水平的提升是武器装备发生革命性跃升的原动力……但总的来说,基础工业与国防工业相互之间独立发展和管理,对于武器装备的生产协调影响不大,但是,如果各个国防工业部门之间设置太复杂,隔断太多,不但会造成国务院的机构臃肿、效率不足,但最关键的是会影响武器装备的研制和制造。”

“总理,机械工业部就是国防装备工业部,它可以负责所有军兵种的武器装备的研制制造,甚至可以兼顾民用重型装备领域。一个机械工业部就很好。我不赞成把它再拆分成一机部和二机部。”

……

中南海。唐华vs总理。

一上来就和总理单挑……

唐华当然是打了详细的草稿,在计算机上写了好几天打印出来又修改过的。

毕竟这是第一次抬杠怼人……

之前这几年,在主席总理总司令面前都是嘻嘻哈哈,反正晚辈,活泼一点是正常,一脸世故城府深厚的样儿才不对劲。

做各种事情都没有什么弯弯绕,也就是50年底、二次战役东线那段时间从50中心发电报发得比较勤,但军事民主是我党我军的传统作风,只要有理有据,就都是正常。

不过现在,有些事情就绕不过去了。

1954年,兵工总局从重工业部独立出来,成立机械工业部,刘鼐任机工部部长。

到9月份,据老刘自己说,国务院有意把机械工业部拆分成第一机械工业部(兵器工业部)和第二机械工业部(战术导弹工业部)。

这一拆下去可就没完没了,一机部、二机部、三机部、四机部、……至1965年,国务院下属的机械工业部一直排到八机部。

……

唐华blabla说了一大通,总理一直在睁大眼睛听,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这个想法我们正在探讨,本来想一两周之后召开个会议讨论的,”总理说,“最早其实是刘鼐提出来的问题。刘部长说,他是个老八路老兵工,枪和炮是他擅长的,导弹就不是他的专长了。50年起你把战术导弹也放到了兵工总局的管理之下,就让他感觉压力很大。”

“但当时兵工总局是在重工业部之下,兵工总局上面还有你。独立出来成为机械工业部,刘部长就担心自己领导不好战术导弹这一块的工作,主动提出把机工部拆分成一机部和二机部,一机部主管枪炮,二机部主管战术导弹,他继续当一机部的部长。”

“以后还有飞机军舰坦克,还有一些可能他都叫不上名的新式高技术武器,刘部长觉得自己更加无法领导这种类型的国防工业。”

……

按国内的约定俗成,兵器工业其实专指枪炮等军械研制和生产的工业,按英文来说,它对应的是“ordnance”而不是“on”。

1949年刘鼐任兵工总局局长时就是这么规划的。后来唐华把红旗-1/2、鹰击这些导弹也塞到了兵工总局之下,算是为了应付抗美援朝,从快从简的临时工作分配。

现在进入一个较长周期的和平建设期,似乎国务院就有点想把各种大类的国防工业各成立一个机械工业部。

或许这也是受了苏联的影响。苏联老大哥搞了九个国防工业部,那咱就搞八个机械工业部。

这好吗?这不好。

马卡洛夫厂长“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军事工业委员会和九个国防工业部、600个相关专业、80

00家配套厂家,总之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他”这番话说得让人热血沸腾。但中国不但完成了“瓦良格”号,还双厂出航母、一年新建一支欧洲中等强国的海军、每年民船建造吨位还特么占全世界30%。

完成这一切,只需要工信部+国资委。

退一万步说,苏联搞了九个国防工业部,那是因为苏联拥有一个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体量的军事工业体系。5、60年代中国才几个厂啊,就搞8个机械工业部?

后来国家在写国务院机构历史变迁时,就是这么定论的:“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仅1956年就新成立11个国务院直属机构,经济管理部门达到50个之多。国家行政机构臃肿庞大,办事效率低,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突出,且占用了大量财政开支和公职人员名额。……国务院机构陷入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

直到12年后,大家忍无可忍把这些统统砸了。

既然如此,那当初又何必搞这么臃肿的一个摊子呢。

……

听了总理的解释,唐华说:“老刘同志是老革命,党性强、管理细致、工作民主化、自己以身作则,这些都是很优秀的品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的原因,大家可能形成了一种误区,那就是一个部门一定得是最厉害的那个人担任领导,其实不一定。今后机械工业部可以以专家委员会提供技术咨询,局长会议决定军事工业的发展重点,然后专家委员会与局长的联席会议共同决定军事工业的技术发展。”

“我还是按我的设想继续说……机械工业部下设的各局局长,或者局长就是副部长,这是一个团体。一个部级单位内部的领导之间交流,比跨部进行交流合作要容易多了。局长会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刚才我说的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融合趋势。”

“然后是专家委员会和技术发展方向的问题,专家委员会不但应该包括地方的专家,每个机械工业局还应该包括至少一位军队的装备方面的代表。军队的装备代表不是来监督生产的,他应该是一个专家,在本领域内的需求提出者和装备使用情况的反馈者。”

“这样当召开局长和专家委员会的联席会议时,某一个机械工业局的专家,在这种半例行的会议桌上,就可以跨局达成自己的目的,或是发送需求,或是获取自己要的技术。”

………

总理又想了很久。

“如果保持一个机械工业部不变,那这个部以后要领导的工厂和研究机构就会空前庞大啊。”

唐华:“我们国家的军事工业、民用装备制造工业今后会大发展,工业规模翻几番都有可能,但工业规模变大不意味着一定要同步增加管理机构的规模。甚至由于计算机和新的通信方式的采用,我们以后可以用更少的人,领导更多的工厂,而且管理得比以往更细致、更准确,对行业发展方向的指引更加清晰明了。”

“总理,我提这个建议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合用的人才真的不太够。每个工业部门几乎都遇到了这个问题,地方上缺专门的人才,缺得嗷嗷叫,这个时候我们把这些高学历的理工科人才放在中央坐办公室,那就是没有发挥出它的最大价值。”

“而现在甚至还出现了这种倾向,那就是不但没有往地方上输送足够的人才,反而为了组建新的部级单位,把人才从各地调到北京来。”

……

第二回合。

唐华vs总理、国家计委代主席邓子飞。

第二天总理把邓主席拉来,这是好现象。说明总理打算重新考虑。

“如果这样设置的话,国家计委今后的生产计划、管理命令,可能也会简单一些,比如很多指令就笼统交待重工业部、机械工业部,再由两个部进行细化,下发给部下属的工业局。”邓子飞说,“但是机械工业部所包含的工业种类跨度确实很大,太考验领导的综合素质了。就算是唐华说的采用专家委员会加局长联席会议,作为机工部部长本身还是要对专业技术有所了解。”

唐华:“邓主席,现在国家计委有十几个委员,国家计委委员又分别组成了几个委员会,这些委员会今后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机械工业部的工作协调,这本身就是国家计委可以完成的。”

“而且,国家计委的机构,其实也有一些是无意义的拆分,应该再重新粘合在一起的。”

邓子飞:……

总理和国家计委主席各怼一下,好,这下平衡了。

总理就不会认为唐华是邓子飞派过来怼他的了。

——本来就不是。

1954~1966年,急速膨胀的可不只有政务院,国家计委的规模也跟吹气球似的膨胀起来。

在机械工业部不断出现的同时,国家计委也成立对应的机构:机械计划局,为各机械工业部制定发展计划。第一机械计划局、第二机械计划局、……没有第三机械计划局了,可能是国家计委的大楼没办公室了。

……

第n回合。

并没有怼更多的人,而是一直在和总理、邓子飞谈,从开始的放炮到最后谈细节。

讨论得最多的还是人的问题。

建国之后中央机构的急速膨胀,不是因为想做官的人太多,而是掌控能力的问题,就如同刘鼐怕领导枪炮工业部之外的机械工业部。

人的问题的另一个例证是重工业部。历史上重工业部也是全拆光了的,分别变成钢铁工业部、冶金部、化工部、……一大堆,重工业部则消失了。但现在唐华在重工业部这儿,国务院就没有把各局独立拆成部的必要。

机工部这边,拆分出八个机械工业部也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过了没多久军队表示很不满意,你这8个机械工业部其实是8个工厂管理局而已,根本不做研究,找不准装备发展的方向,更提不出前瞻性的装备规划。

然后,军队成立自己的研究院,从国防部第一研究院、第二研究院……到国防部第七研究院。

8个机械工业局还要加7个国防部研究院,这军队地方层层叠叠的机构太辣眼睛了,最后只能是院部合并。

……

“唐华,”三人散会,邓子飞和唐华出门,邓子飞说道,“总理掌管的事情多,要考虑到方方面面,所以有些事情尽管看起来应该这样做是对的,但最后也要做一些妥协。”

唐华:“邓主席,我明白。……一切以正式颁布的政令为准。”

邓子飞笑道:“所以,你的炮弹现在已经全打出来了?”

唐华也笑了:“全打出来了,而且你和总理都把炮弹吃进去了,那我就不问了。民主集中制,民主阶段告一段落,然后是集中的阶段。”

在抗战时期,总理就有“长袖善舞”之名,这不是说跳舞,而是在各方之间协调的艺术。总理总能达成一个又一个的统一战线,在所有人和所有团体之间找到平衡点。从抗战到重庆谈判,到政协会议以及第一届政务院里正部级29:27的党员、民主党派数量比例,都是平衡的艺术。

大部分情况下,唐华赞成总理的平衡艺术。

但是这几天的事就属于那“小部分情况”。

后世有人说,建国初期,从革命战争走出来的主席没有治国的经验。

然而,总理也没有呀。

总理还是唐华的上级,所以……就先麻烦总理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