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军事 > 回到民国当小编 > 第八十章,社科院、科学院分家

“老郭,刚建国的时候,主席提名您当中科院院长,做出决策的原因,其实不是您在学术上傲视国内其他科学家。”

郭沫若、唐华、华罗庚在一起,唐华对郭沫若说。

从1969年1月起,拟将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再加上其他一些社会科学类的研究所,从中科院体系内独立出来,升格为中国社会科学院。

郭沫若申请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任院长。

郭沫若之后,谁接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推荐周培源、华罗庚、钱三强、赵忠尧。唐华觉得钱三强、华罗庚、赵忠尧都可以。

两人的推荐名单有三个重合的,不过,赵忠尧表示自己清华物理系和激光物理中心的工作繁忙,与其兼第三个职务结果三个职务都干不好,不如安心当好自己的清华主任。

钱三强也婉拒,表示工程核物理有好多研究工作要做,还没时间兼顾中科院院长之职。

华罗庚立刻就答应下来了。

……

郭沫若:“唐院长,我当然知道。那时候我党刚刚革命成功,从农村进入到城市,在与知识分子打交道的时候是忐忑不安的,而科学家,尤其是中央科学院的科学大牛,又是其中的精英,说实话很多人都怕他们……和我们之间产生不信任。”

唐华:“说白了,就是怕科学大牛不服气。”

郭沫若:“对的。但因为怕科学大牛不服气,而把我拎过去当中科院院长,这其实是跨界了,但这是党交给我的任务,跨界也得硬着头皮当下去。”

华罗庚:“郭老,那是因为你在历史学和考古学方面的造诣,这两个领域虽然和科学,尤其是理工科学有些差距,但也是一种学术,让一个在某个领域的学术造诣达到极致的人来领导中科院,虽然有些勉强,但也是合情合理的。”

唐华:“虽说是跨界,但这十几年,中国科学院在你的带领下发展得不错。”

郭沫若:“哪里不错,只是上下关系还算比较理得顺罢了。哎,中国国内得了三次、8人次诺贝尔奖,都不是中科院这边主导的……”

华罗庚:“说到这个,其实钱教授和赵主任推脱了中科院院长之职,真是遗憾了。”

郭沫若:“但是华老您愿意出山担任院长,我还是很高兴的。”

……

中国工程院在过去十几年,对中国科学院做了不少拆台和釜底抽薪的工作。

比如某位元老级科学大牛手下有很厉害的年轻人,年轻人实际上是这位老科学大师的科研团队的头号输出主力,然而做出来的科研成果总被科学大师挂上名。然后某一天,这位年轻骨干就从中科院系统下面,变成了中国工程院某个院士团队成员,或某个国企、工业部门的研究院下面的项目核心人员。

民国遗留下来的科学大师还对这个没脾气,因为这些人都是国家编制人员,来去由国家调配,工资也是由国家来发而不是由科学大师发。

就让很多中科院的研究院、研究所,尤其是某些民国遗老级科学家担纲领导的研究所,在过去十几年成了无人知道的小透明:没成绩啊,每年只有几篇不咸不淡的论文,没有什么重头的科学发现,谁会记得你。

“一个科研机构或基础研究院的主管,与他自己的学术研究是要分开来谈的。作为主管,他有责任带领全机构做出成绩,作为学术研究者,你的研究就是你的研究,如果没有在科研团队内发挥主要作用,那就没有理由挂名,尤其是把自己推成第一发现者。”唐华说。

郭沫若:“刘主席几个月前向我强调过,封建学阀是中国独有的科研工作者腐化堕落的现象,如果中国科学院被封建学阀占领,那它就没有继续存在的价值了。反正我们现在除了中国科学院,还有中国工程院……”

唐华:“工程院这边的关键,是国家和工业部门制定了清晰明了的投入产出要求表,建立了成熟的工程研究立项和验收体制。而中国科学院会有很多纯基础性质的研究,这不太好用工程项目的思路来解决问题,比如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1+2证明,这就没法用立项和验收体制来考核。”

郭沫若:“所以应该有与中国工程院不完全一样的管理体制和考核体制。”

华罗庚:“如果这样的话,我想干脆先‘一刀切’,就当是硬性规定好了。你也知道的,我50岁之后,自己就不参加一线数学课题的攻关了,因为自己的脑力和想象力不如年轻人了,硬掺和进一个课题里面,年轻人和我都会很尴尬,我明明是起的打杂配合的作用,却不得不扛着‘课题主持人’的名号。其实根本不是,课题的主持、技术协调、主要问题解决者,都是那些年轻人。”

……

《墨家新解:是古非今不可取,一代应比一代强》

——《唐院长对墨家和墨门的评析》之读后感

这是唐华把自己的解释文章发出去之后,网上又出现的新帖子。

作者已经认定唐华,啊不,唐门,就是墨门的分支,所以唐华无论说了什么,都会被认为这是墨家最新传承的墨钜发出的指示。

这可咋办,要不干脆就躺平,不解释了,直接说中国工程院院长就是墨钜,每一任老院长离职新院长上任,就等于墨钜传承?

……

海南岛东部海域。

经过9天的太空遨游,“月船二号”的指令舱终于在6月19日与服务舱脱离。

在过去的9天,服务舱里的氢氧燃料电池为指令舱供应饮水,指令舱也把一些生活垃圾传递到服务舱中保存。

在指令舱和服务舱分开之前,整个飞船最前头的登月舱模拟模型先飞出去,掉到大气层中烧毁,服务舱随后脱离、启动火箭发东西向下扎猛子,然后就可以在几十分钟内进入大气层上端。

“5,4,3,2,1,点火。”

地面指挥中心准确地算出了指令舱的返回时间,在这个时间点发动机以正常的姿态启动,就会让指令舱刚好在海南岛东部海域入海。

如同上一次再入大气层,月船二号的服务舱在广西上空坠入冯 卡门线以下,然后在空中划出长长的火线、进入南海上空之后,火球仍在,飞船外表被烧得通红。最后降落伞打开,飞船缓缓降落,三名航天员和指令舱一起掉进了海里。

直-6直升机轰鸣着飞到指令舱降落地点上空,白、橙相间的降落伞在空中看过去实在太显眼了,几公里外用肉眼就能看得很清楚。直升机飞行员在指令舱上空悬停,医护人员下去、救生艇下去,很快打开舱门,把科马洛夫搀扶了出来。

“快,快,我快不行了……”科马洛夫喃喃说道。

医护人员了解,从兜里掏出一瓶200毫升的小包装伏特加。

……

《中苏联合载人登月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登月胜利指日可待》

“1968年6月10日至19日,载人登月项目进行了第三次登月火箭和飞船的飞行测试。这次飞行测试首次搭载航天员进入太空进行试验。”

“在9天的太空测试飞行中,航天员和登月飞船经受住了考验,在火箭发射过程中,苏联制造的长征-15/n-3运载火箭表现出了极高的可靠性和良好的制造工艺,全程发射取得了完全成功。”

“第三次飞行测试是载人登月计划的一道分水岭,此次飞行测试成功之后,我们可以放心地说,胜利就在眼前我们可以触及的地方了。”

“据悉,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不久之后就会进行载人登月项目的第四次飞行测试,此次飞行测试将会有更多的测试项目以及更逼真的模拟环境。”

“第四次飞行测试将由中国制造的长征-15火箭运送飞船上太空。”

……

“老钱,中二火箭要把三批次检查转到天津火箭厂进行,不在文昌的测试中心做了?”

在天津火箭厂的组装、测试车间,任新民问钱学森。

钱学森:“中一、苏一、 苏二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中一是全项目首发,苏一苏二是苏联同志的工艺有点不放心,因此把第三轮检查放在了文昌,其实就是在文昌用我们自己信得过的人检查一道,减少出篓子的几率。现在这枚火箭我们不是第一次制造了,而且是在天津,因此我们还是把这些工作放在天津做吧。”

任新民:“唐总说了,如果第四次飞行测试完全成功,第五次他要加塞了,把智能机器人发射到月球上。”

钱学森:“我已经知道了。而且我本来是建议这个机器人取名‘墨子号’,结果唐华坚持说就叫玉兔,哎……”

……

《经济萧条不仅来了 而且处于最高峰,华尔街何去何从?》

“1967年7月股灾发生时,很多人坚称美国的股市和经济并没有什么不健康的地方,股灾只是个意外事件。不过接下来的几次金融地震,渐渐证明了这不是意外,这就是萧条。”

“在过去的3个月,这种萧条不仅让失业总人口增加了25%,还使得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了10%。”

“美国的经济萧条不仅影响美国,甚至也波及到了欧洲。英国的证券交易市场与美国一样低迷,西班牙和意大利都出现了失业率增加与通胀同时并行的现象;日本的对西方出口则削减了30%。”

“不过,与欧洲的一片哀嚎相比,日本并不是所有行业与所有企业都处于危机之中。工业机器制造业就是一个例外,每个月、每周都有日本制造的重型机器从东京或大阪启航,开往天津、青岛或上海。”

“这是很讽刺的现象:日本的重型机器、工业母机根本不是西方国家中最先进的,有些甚至算不上是比较先进的,而只能算平均水平,但却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中国的订单。与此相似的还有汽车,每年都有大批除了价格别无长处的汽车从日本出口到中国。”

“如果这次经济萧条,西方世界每个国家平均会减分100,那么日本可能只会减分80、甚至75分。”

“我们需要向日本学习如何扩大向中国出口的秘诀吗?”

……

《纽约时报》的记者发现了经济萧条中,日本居然抓住了一颗稻草给自己续命——虽然全国总的经济形势仍然不是太好,但偶尔还能看见一些亮点。

白宫和美国参议院也发现了。

1968年6月30日,专门针对日本的“三菱公司涉嫌违反巴统协议,向中国输出敏感技术装备”一案展开听证。

7月1日,派拉蒙、美国十几家音乐制作工作室宣布,他们成功申请到了“邀请中国音乐界代表来美访问演出”的许可,30多人的中国民族音乐、流行音乐代表团将在8月份访问美国,在8个城市巡回演出。

而且更让普通音乐爱好者激动的是,虽然这次文化交流活动中方很明确地表示唐华不会随团来美国访问,但在美国当地,中国音乐界代表团会在几个城市与美国的一线乐队、艺人同台演出。

一方面教训与中国打交道过于密切的日本,一方面与中国悄悄提升交流密切度,美国的确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