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军事 > 回到民国当小编 > 第八十一章,青蒿素终于也来了

中科院、社科院分家以及中科院的机构职能改革,在1968年的国家工作日程里占用了不少时间,不但唐华、郭沫若、华罗庚参与其中,甚至总理也几次过问职能改革的想法进行到了哪一步。

中国科学院和美国科学院的区别有多大?——区别很大。

美国科学院的运作机制更像是中国工程院(无论唐华版还是1995年成立的现实版中国工程院),只负责颁发和管理院士这一荣誉称号,以及担负国家级的科学咨询机构的职能。至于美国科学院的院士在哪里工作?平时都干些什么?这些都随意。

唯有中国科学院,从最初成立时开始就有庞大的研究机构,这不是郭沫若办出来的,而是在1949年以前,民国的科学院就如此。

民国的科学院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分支研究机构?这和当时中国国内几乎没有像样的大学有关。“像样的大学”不但收学费教学生发毕业证,还搞研究尤其是理工科研究。民国的大学能安稳把学生留着上四年课就不错了,搞不起什么基础研究,只有由南京的中央科学院承担这一职能。

科学院下辖科研机构,国家工业部门下辖研究所,现在的顶尖大学也有不俗的科研能力,大型国企甚至也有自己的科研部门,它们都有可能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成果,都有可能产生科学院的学部委员(院士)。

于是,这就让科学院的机构和非科学院的机构之间出现矛盾,解决矛盾就得协调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但也不能完全相安无事,有点竞争也好。

……但现在,必须最优先解决的问题是,科学院下辖的很多研究所研究水平较低、成果较少。这个问题不解决,半年之后就不好向国家交代。

从1969年开始,国务院将每年从基本建设投资的额度(1969年可能会达到1200亿人民币)中拨出20亿作为基础科学研究投资,也就是要拿20亿给中科院烧。随着以后中央财力的逐年增长,基础科学研究投资还会逐年增多。

这个时候,中科院内部结构、职能的调整就非常必要了。虽然国家准备好了这20亿在基础科学领域烧掉,但如果中科院不把内部理顺,这20亿可就真的是“烧”了,连点儿灰渣都不剩。

“当年你把我拉去研究非对称加密,搞出了计算机加密体系,这其实是一次应用数学研究,有很清楚的项目执行过程,基础数学研究就有点天马行空了,朝一个方向出发,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达到目标,甚至上路了也不能确定自己走的方向是不是对的。”

唐华:“但是应用数学不属于工程院,它和基础数学一样,都在中科院数学研究院下面下,华老您就不要推辞了。”

华罗庚思考中科院的新发展方向,当然是从他最熟悉的数学领域说起。

数学院下面首先数学所,无所不包的万金油。单飞出来的研究所有搞密码的计算数学所、搞超算算法的工程计算所,此后如果又出现了什么长期的、很重要的应用数学研究方向,再增设专门所。

数学研究院和物理研究院是中科院下面唯二的两个“院下辖的院”,其中物理研究院比数学研究院还大,下面有7个分所,这其中不包括清华大学物理系下设的激光物理中心和核物理中心。

化学和生物的研究机构是散装的,比如微生物研究所、生物化学研究所、遗传学研究所等等。

生物化学研究所不研究生化武器,它就是研究“生物化学”这一门跨界学科。化学武器的研究单位是化工局的农药技术研究所;生物武器是卫生部防疫研究所抓总,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经常定期开密级很高的会议讨论这类子事情。

数学研究不算太耗钱;物理领域国内进步不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国内人才基础和知识积累也算是雄厚了,投入进去的资金大部分可以保证有效。

就是生物学和化学领域掌控起来比较难。

但生物学和化学的基础研究,又到了必须开始的时期——这两项所谓的基础学科和应用技术的联系非常紧密,比如生物学是基础研究,如果在人体细胞领域有了一个新发现,它很可能半年就被用到医学领域。

……

“生物遗传学研究所至今为止尚未进行过一次成功的dna双螺旋观测。”

华罗庚对唐华摊手,一副无奈的表情。

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很多年了,甚至诺贝尔奖都是几年前拿的了。虽然这是国外的生物学发现,但是国内——国内现在在出口相关的精密实验仪器。当然中国不只是出口仪器,农业大学、卫生部防疫研究所、电子信息工业局北京计算机所……好几个单位都拿实验仪器做过成功的dna观测,但遗传学研究所除外。

不要说在生物遗传学领域做出顶尖发现了,就连跟进世界遗传学的最新进展都没做到,这可咋整。

唐华:“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投资当中,生物基础研究的资金大致比例是固定的,但可没说一定会给中科院下属的研究所。”

华罗庚:“那就是……明年生物基础研究基金投到农大去?他们的杂交水稻成果非常强,虽然算是农业工程而不是基础研究……但是农大有了这个成功项目做先例,开展生物遗传学的基础研究,我还是比较放心的。”

唐华:“其实遗传学研究所是一个缩影,它揭示的问题是‘脑子落后于时代的过气科学家怎么办’。”

……

这大概就是封建学阀和资本主义学阀的主要区别。

资本主义学阀只要自己(或者自己的研究所)有钱可赚,学阀会毫不犹豫地采用研究所内任何一个人提出的新思路、新研究方向、新的解决方法。只要把研究成果搞出来,产业化或者卖专利给其他公司做产业化,学阀自己日赚斗金,这就很爽。

封建学阀可就“不为五斗米折腰”,赚不了钱没关系,我不能丢面子。我觉得这个研究方向才是正确的,就不许手下的人发出质疑。哪怕手下的年轻人是对的,哪怕这会导致本研究所的成果落后也无所谓。

之所以这么有恃无恐,是因为这些老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圈子或者网络,就算我的研究方向老了、路子错了、做出来的东西是瞎糊弄的,老人都有办法指鹿为马说这就是国际先进水平。

不过在1968年的位面倒是不可能发生这种事,但中科院有一些研究所,的确成了拖后腿的问题所。

在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对一些数次警告和整改仍不见好转、认定为无可救药的工厂,工业督察委员会会“定点爆破”。

科学院体系也可以定点爆破。

……

北京,中国工程院协调军委总后勤部、卫生部召开的热带防疫药物研究第二次会议。

“第一次会议才过去三个月的时间,你们就在越南、老挝、柬埔寨考察了一遍,回国而且把考察报告做出来了?”

唐华也不由得惊叹卫生部和几个军医大学、军医院的办事效率。

戴立信:“疫情病情就是命令,所以这三个月,一切都是怎么快怎么来的。”

东南亚是疟疾高发区。仅仅越南,每年都要因此死上几千人,最近几年国内的同志在东南亚各国工作的人数越来越多,也有不少感染了疟疾,病起来很难受,也非常危险。金鸡纳霜(奎宁)虽然对疟疾有效,但反复使用会产生耐药性,所以必须得找到一种新药。

由卫生部和广州军医大学组成的调查小组在东南亚三国调查了113片疟疾流行地区,从890个病人身上提取了近两千份带疟原虫的血液体液样本,全部拿回上海,存放在崇明岛的国家流行病iv级实验室,现在正在进行逐个样本的分析研究。

“凶险型疟疾救治药物,我们分为化学合成药、中药提取物两个方向;疟疾的预防和免疫,分为疫苗方向、驱避剂方向和现场防治方向。但是重点是在救治药物。”

唐华:“化学合成药物,首先我们得知道奎宁是如何对疟原虫起到灭杀作用的。如果这个问题没研究清楚,恐怕比较难直接合成新药。中药提取物现在是什么进展?”

戴立信:“从古方中筛选出了几种药物:常山、鹰爪、乌头、乌梅、鳖甲、青蒿、雄黄、陵水暗罗,打算对这些天然药物做化学分析,如果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抗疟疾物质,那工作就不算白费了。”

唐华:“这件事情看来也没什么捷径可取,那你们就来个地毯式的全面排查吧,试个几千次,几千次不行就几万次。哎,不过这个青蒿,我记得汤腾汉教授有一次说过,古方里的青蒿和今天中药铺子里的青蒿不是一个东西,在过去的几百年,因为药典流传失真的缘故,变成了另一种植物。”

“是香蒿和臭蒿的区别吧?”“黄花蒿也有可能,我得回去查查明以前的药典……”

……

青蒿素终于也来了。

原来的历史位面,是先有1964年的越南战争,再然后中国大批抗美援越,再然后抗美援越的士兵和工程师大批感染疟疾搞得很痛苦,再然后是1967年总后勤部要求研发新疟疾药物。

现在越南战争没了,但1966年印尼军事行动之后,渐渐有不少中国人前往越南、老挝、印尼出差工作,他们也被蚊子咬得不轻。于是在1968年初,总后勤部要求研发新疟疾药物,作为当金鸡纳霜出现耐药性时的第二个选择。

青蒿素既是给到东南亚的中国人的必备抗疟药物,也可以给东南亚国家或其他热带潮湿地区,作为防治疟疾的特效药。

第二次会议唐华还是忍不住说了一点“提示”,本来他是觉得青蒿素应该还是肯定会发现的,但由于历史线发生变化,防疟药物的立项竟然比原历史位面晚了一年,所以还是顺便说点儿提示吧,保证青蒿素还是能在原来的日期研制出来。

……

上海郊区某工厂,重工业部重型机器局蒸汽弹射器生产-测试车间。

测试场现在摆出了两条大约80米长的轨道,轨道平台下面各种管路密密麻麻,这两条都是蒸汽弹射器的样机。

第一条是重型机器局研制的蒸汽弹射器,是照着bs5蒸汽弹射器的样子放大的——其实bs5a也是这样的放大思路。

第二条弹射器是苏联制造的。中苏确定航母的大致发展路线后,苏联自己也搞了一个蒸汽弹射器,也用了中国人员到“克莱蒙梭”号上参观测绘的弹射器结构布局资料。

“tz-1弹射器,轨道长度77.5米,弹射能力是把28吨的飞机加速到220公里/小时。苏联sk-1弹射器,轨道长度80.5米,弹射能力是可将30吨重的飞机加速到225公里/小时。”

“重量方面,tz-1弹射器总质量605吨。sk-1弹射器总质量695吨。”

“弹射频率,tz-1配用的蒸汽储存罐可具备120秒/4架的爆发弹射能力,sk-1的爆发弹射能力是90秒/4架,持续弹射能力,依据蒸汽储存罐的补充速度而定,不过我们现在配用的不是目标舰所用的锅炉型号,因此不太好确定数字。”

罗顺初:“现在不是讨论中国和苏联蒸汽弹射器的性能指标的时候,而是这两种弹射器的故障率简直都高得可怕。你们数数看,这8天时间各出了多少故障?”

沈鸿:……

tz-1八天前第一次运作,弹射了一次之后就出故障了,修了1天恢复试验,弹射了3次再度趴窝,这次更换零件用了两天半时间。sk-1也没好多少,其中还出现了一次比较危险的事故:蒸汽弹射器工作的时候,开缝-密封设备没能及时封闭汽缸。

当时就看见金属块弹出去,蒸汽轨道白气冲天,然后20吨的金属块慢慢减速,停在了弹射器轨道的中间——蒸汽从汽缸的开缝漏了那么多,出力不够当然弹不出去了。

罗顺初:“算了,你们才用了一年多时间,能把70多米长的汽缸造出来就是奇迹了。”

程旺:“航母的设计进入到了最后阶段,我们船舶设计院的要求很简单,你们弹射器现在可以跑冒滴漏到处毛病,可以给你们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改进和修复设计,但是在改进的时候,你们能不能维持弹射器的长度、重量这些基本指标不变?”

罗顺初:“程局长的意思是说,航母的设计图纸画好之后,就最好不要发生大的改变了,你们蒸汽弹射器在改进的时候,航母的船体可能就要开工。”

沈鸿:“……如果用tz-1的话,我可以保证今后的弹射器都维持现在这个样机的尺寸和重量。”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