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仙侠 > 史路冲天 > 624.北辛遗址全序列

大家七点又开始上路了,开了快六个小时,终于到了滕州的北辛文化遗址!

许乐等人下了车,在纪念馆门口的两个中年人快速的走了上来,许乐笑着也走了上去!

二人一边走着一边喊着,“师叔好”!

许虹和孙水波,许乐本来就给孙水波发了个信息问问是否有时间,他没有叨扰张海学,这次自己可能会多跑一些地方,别老是折腾老头了,没想到许虹也在!

“师叔,我对您老人家有很大的意见啊”!许虹笑着说道,许乐看着许虹笑了笑,他最喜欢和许虹聊天了,这小子话多爱闹,有意思!

“咋了啊”?

“您去了这么地方也不叫着我,还有您前几天来,都不叫着水波,他跟我说是不是眼里就放不下他啊”,许虹刚说完,徐水波急了,“师叔,您别听这孙子的,根本不是这么说的,我的话是,师叔来了也不给我打个电话学习一下”!

许乐和后面的人咯咯的笑着,“来,给你们介绍一下”!

大家一看这是自己人,这一路上也遇到了不少的人,但是许乐基本上都没有给大家介绍!

“许师兄好”,文荣先是叫了一声,“呦,师妹,你好”,许虹和文荣握了一下手,“老爷子身体挺好的吧”?

“挺好的,我先生说等九十月份好好聚聚呢”!

“没问题”!

许乐给介绍着自己的父母、关爷爷二人、阿姆,然后是南归,他不认识,“这是俞超伟的孙子,也跟你师兄弟相称吧”!

许虹一听,“没问题啊”,连忙和俞南归握着手,

其他人都见过了,许虹看着许乐身边的清凝和卓玛,和许乐站的距离,偷偷地在许乐耳边说道,“师叔,这都是师婶吧”?

许乐笑了笑,点了点头,许虹伸出了一个大拇指,冲着那二女说道,“师婶好,我是许虹,在豫州二里头,我的本科是齐大的,水波是我同学,我正好回来调研,碰到水波说我师叔要来,我就一起跟着过来了”!

大家笑了笑,连忙说道谢谢了,看着许虹说话的样子就跟许乐的关系不错,一般人和许乐还是有距离的!

“走吧,师叔,咱们先看看这,完事了再说去哪,反正我这几天有功夫,晚上啊,咱们就住在济宁了,再合计都去哪,您看成吗”?

“没问题”,许乐笑着说道!

随后徐水波先是递给了大家一人一本册子,开始讲了起来,旁边的导游和一些工作人员都很纳闷,从来没有见过齐鲁考古所的人来专门当导游的啊,这是谁啊?

“各位,北辛遗址位于滕州市官桥镇东南北辛村北首薛故河南岸,面积约五万平方米,遗址距今约七三零零至八四零零年,是华夏在黄淮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被国家命名为北辛文化。

北辛遗址在一九六四年齐鲁省文物普查中首次发现,一九七八年冬至一九七九年春经华夏社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发掘面积共计二五八三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和角器等文物二零零零余件。 当时采集到一批和大汶口文化风格不同的陶片,推测其年代可能要早于大汶口文化。

官桥镇古为薛地。夏商周为薛国所辖。战国初,薛归齐;战国末,薛旧地皆入楚;秦属薛郡,汉属薛县,三国时入魏;晋、南北朝属徐州彭城郡,隋归滕县。”

许乐等人看着遗址内的地层堆积,一般分为四层(有的探方缺第四层),在二、三、四层包含物中有相当多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制作石器时打下来的石片、砾石块等,数量比陶器片多。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所不及。

第一层:耕土层,厚一五—三五厘米。

第二层:红褐色土,内含较多的红烧土块,厚四五—七五厘米。出土陶片中以夹砂黄褐陶为多,器表面有窄堆纹组成各种纹饰,器形以鼎、钵为主:

第三层:红烧土堆积,厚二五—七五厘米。出土陶片中夹砂黄褐陶。器表面有窄堆纹各种纹饰,器形以钵为多,鼎次之。

第四层:灰褐色土,厚一五—五零厘米。陶片有少量的堆纹、指甲纹,剔刺纹等。器形以钵为主,釜、罐、鼎次之。

这里的石器种类很多,分打制和磨制两种,打制石器制作虽较简单,但器形相当完整,有斧、铲、刀、敲砸器和盘状器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器身扁薄、平面略成梯形、横剖面为扁椭圆形的石斧,用于砍伐树木或开垦耕地,是一种用途较广泛的工具。磨制石器通体磨光,制作比较精致,有铲、刀、镰、斧、锛、凿、磨盘、磨棒、磨饼、杵和匕首等。磨制石器中铲的数量最多,形状各异。石铲器形较大,以硅质灰岩为主要石材,质地较软,容易打磨,这种石铲安柄后成为一种翻土工具,有的刃部长有约七厘米的纵直磨痕,说明这时期的翻土深度还是相当浅的。

其它出土的生产工具也颇丰富,如骨器、角器、牙器还有蚌器,制作精致,形式复杂,制作过程一般经过截、劈、削、刮等方法制成器物雏形,最后打磨表面。器形除镞、鱼镖、鹿角锄、蚌铲、蚌镰等与农业、渔猎有关的器物外,还有凿、锥、匕、针、笄、梭形器等。这说明当时的生产力低下,只靠农业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还要靠狩猎、捕捞、采集来补充食物,这些生存手段也是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骨角牙器:发现的数量多,而且器类也较复杂。制作方法大体经过截、切骨料,再用劈、削、刮制成器物雏形,然后磨成的器形有:镞、鱼镖、鹿角锄、凿、匕、刮形器、棱形器、针、锥、圆钮鹿角器等。出土物器计有镞四零件为四式;鱼镖一二件为四式;鹿角矛形器一件;鹿角锄一零件为三式;凿口件为二式;匕一零件为二式,鹿角勾形器五件,牙刮削器二件;棱形器三件为二式;两端锥形器一件;针三六件,一端有孔,长短不一;锥二五件为四武;笄五五件为四式,扁平骨饰一件,骨管一件;牙饰五件为二式;圆钮鹿角器二件;镰五件,锯齿形刃,安把处穿有一孔;铲四件。 [五]

陶器:陶质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口夹砂陶除少数掺和碎片外,绝大多数掺和的砂粒都较细。陶色以黄褐色为主,泥质以红陶为主。还有灰陶和灰黑陶,陶色一般较纯正。钵的陶土较细,有的在口部外侧有一周红色,其下为青灰色,即所谓“红顶钵”。 [五]

窖穴两个:在耕土层下露口,平面略呈椭圆形,相当平坦的生土底,为口径略小于底径的袋坑。另外还发现六十个坑,其形状主要是口大底小的椭圆形,少数呈圆形和不规则形状,口径二.六米,宽一.八米。深一.二米,坑壁不规则,底部凹凸不平。在近底部集中堆放六个猪下腭骨,有行饭覆盖着。h五一坑中有相当完整的猪头两个。

瓮棺葬两座:出于t七零又五的第二层。m七零二位于探方东部,两墓相距一.七米,均在耕土层下露出墓口。墓场东西向,葬具为两个器一:一相对的深腹圆底罐,内有头东脚西的婴儿骨架一具。m七零三墓坑中有婴儿骨架,其上覆置一件残陶鼎,鼎两侧放一件骨镞。

自然遗物:有兽骨、鱼骨、贝壳。经考古研究所周本雄鉴定。有家猪、牛、獐、梅花鹿、四不象,貉、獾、鸡、鳖、龟、华夏园田螺,青鱼、丽蚌等。发现兽类粪便中含有相当数量的碎骨残渣。经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有恒鉴定:属食肉类动物,可能是狗或貉的粪便。龟甲片经叶祥奎鉴定:有现生种乌龟的腹甲和鳖属肋板。

大家一边看着一边听着,还有一些仿作的东西摸着,“北辛文化遗址,即薛河流域部落,是中华大地上人类生活的最早的地域之一。

一是从出土的石铲、石斧、磨盘、磨棒、鹿角锄、蚌镰和窖藏的谷物来看,当时的农业生产从耕作、播种到收割、加工,已有一套较为完备的工具,原始农业初具规模,农业生产已是他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也是定居生活得以巩固的重要保障。

二是通过出土的家猪型动物骨架和鸡狗等遗骸来看,当时的家畜驯化已经开始,畜牧养殖业已近雏形。

三是从出土的陶网坠、鱼镖来看,当时的捕鱼技术已相当高超。

四是从出土的骨针、石纺轮来看,当时开始用野生纤维和动物绒毛进行纺线和编织,北辛先民从身披兽皮过渡到穿衣的文明阶段。

五是从出土的骨器、牙器、蚌器来看,当时的生产工具中截、削、劈、刮等器物已初步成形,手工业已较为发达。

六是从出土的盖鼎、红顶钵、指甲印纹钵、红陶壶来看,当时的制陶技术已比较先进,这些器物不仅讲究生活的实用性,而且还讲究审美的艺术性,特别是红顶钵,据考古学家说,为东方的彩陶找到了渊源。

七是从出土的一件陶器的底部发现了一对酷似鸟足的刻画符号,被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誉为“文字的起源”、“文明的曙光”。”

许乐看着这个底部酷似鸟足的刻画符号,摸了摸那个假的刻板,许虹说道,“师叔,我听说这边有岩画,有些可能像是文字,您还记得日月山吗?”

许乐点点头,“先把这看完了再说下一步”!

许虹嗯了一声,随后继续看着!

许乐等人看着这些石器、陶器,不断的对照着自己看过的东西,看的很认真,尤其是看着整体的介绍图画,从出土的居住区的柱础来看,当时的房屋结构已较为合理。从北辛遗址地层堆积上来看,北辛先民在这里经历了三个阶段,生活了一千多年,他们之所以选择这块山前平原、三面临河、土地肥沃的地方定居,说明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地理环境优越,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北辛遗址的堆积层厚达一.五米以上,反映了当时的居民在这里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他们以石铲、鹿角锄等工具翻松土地,从事农业生产。制陶处在较原始阶段,器类较简单,手制痕迹比较明显,但却发现了使用单彩的“红顶碗”,为其后东方原始文化中出现的彩陶追溯到了渊源。北辛遗址的发现和“北辛文化”的命名是华夏史前考古的重要收获。

尤其是考虑到这里当初是水源非常好的地方,许乐想象着先民的生活条件,应该还是不错的,动物也多,有吃有喝,突然许乐觉得怎么和自己一样啊,只要有吃的就成,西餐不算!

众人在这一直看了两个小时,许乐看了一眼大家,“有什么收货吗”?

阿姆这次倒是先说了话,“小乐,真的要谢谢你,我特别想让藏土区的孩子来看看啊”!阿姆两眼含着热泪,清凝笑了笑,“阿姆,这个事儿啊,您就不用操心了,错楞两位让秀已经开始做了,并且基金会那边已经开始着手举办了,应该从今年的寒假开始,以后寒暑假都会有名额和线路的”,阿姆冲着清凝连声说着谢谢,清凝笑了,“您要是跟我这么客气,那可是您的不对啊”,卓玛拉着阿姆和清凝的胳膊,“就是,姐姐做的就是我做的”,阿姆和大家一下都笑了!

“师叔,这边还有几个遗址,不过比较小,代表性不强,我建议就不用看了,咱们直接去济宁,那边有个王因村,很有意思,另外就是济宁的大宝相寺,一定要去看看”!

许乐看了看时间,三点了,“咋有意思啊”?

“跟王湾有点类似”,许乐想着王湾一期二期三期的样子,看着许虹,“你是来拉外援的吧”?

孙水波笑了,“师叔,这孙子就是来拉外援的,他一听说您要来,立刻就跑来撺掇您了”!

许乐说了句,走吧!

随后孙水波开车带着许虹,领着大家就往王因遗址而去!

许乐坐在车上一直在脑海里面画着图,整个海岱地区的山海图!

从后李文化到北辛文化再到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许乐终于把这条线给画完了。后李文化遗址是齐鲁地区迄今为止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和人类遗存,距今八二零零—七八零零年左右,其年代延续之长,内涵之丰富,实为罕见,勘称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源头;北辛文化是母系氏族社会最为繁盛阶段,距今七三零零年~六三零零年左右,比大汶口文化早一千多年。与大汶口文化有直接延续关系。北辛文化已形成完整的聚落,开始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所有制形式由氏族公有制向家族私有制转化。

北辛文化有可能受中原裴李岗文化晚期的影响,因为有齐鲁滕县北辛遗址出土有小口双耳罐等类属裴李岗文化的典型器物。它与太湖地区的马家兵文化也有密切的关系。年代大体相同。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六五零零—四五零零年,延续时间约二零零零年左右。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龙山文化,距今四零零零年前。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齐鲁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齐鲁、山西、陕西等省。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为汉族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

岳石文化,距今三五零零-三九五零年,是胶东岳石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夏代东夷部落文化的重要一脉,青铜冶铸业是岳石文化时期成就最突出的手工业部门,此时已进入早期青铜时代。

豫州龙山文化晚期阶段,已进入夏代统治时期。说明夏代中原文化迅速东进,其中主要是商族势力向东的发展。受到商族的排挤,岳石文化的一些氏族向淮河一带迁徙。夏王朝确立政治统治地位不久,在豫东一带活动的有虞氏即举族向东南迁移,并定居在江淮间的洪泽湖、高邮湖一带,他们与陆续到达这一地区的岳石文化诸氏族汇聚,并与当地土著居民结合,成为淮夷。

许乐对照着后李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时间差,想着仰韶文明和半坡的介绍,从华夏的西边到东边,现在可以判断东夷文明绝对是华夏文明之光!

唯一的大板块就是北部地区了,许乐笑了笑!

“阿钟,累不累”?

阿钟笑了笑,摇了摇头!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