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58章:朝议

再一次赶到京城,直隶一带已经是姹紫嫣红春暖花开,这一次刘重元带着亲卫从金州坐船一路赶到天津,沿海河一直上朔经潮白河,在通州下船之后再换驿马进京城,确实比去年底进京轻松多了,沿途在船上,还能看到两岸忙碌的农民在收拾庄稼,勃勃的生机看起来已经基本从两年前东虏入寇的打击中走了出来。

从朝阳门进城,照例已经有兵部的司官等候在城外引导刘重元一行进城,等走到东华门外,就有太监在等着宣旨,令刘重元即刻入宫,皇帝和诸位阁老、六部尚书等主要官员已经在平台等待着,辽东愈加紧张的局势让皇帝坐立难安,迫切的需要刘重元进京来商讨下一步的战略。

皇帝用人做事,一大特点就是一个急字。用人来说,凡大小官职来得快去的也快,如夏日之暴风骤雨,来去迅猛。一个照面,一次谈话,皇帝就可以把一个小官甚至是平民提拔到总兵、侍郎、巡抚、总督、尚书、大学士这些重要职位,反过来也是一样,一句话惹恼皇帝,瞬间就会被革职下狱。

做事来说,又总是急于求成,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一旦有事只是一再逼令大臣解决,丝毫不顾及解决问题的困难和可能性,耐心耗尽看不到问题解决就雷霆震怒。只有少数几个他十分信任和认可的大臣,才能得到皇帝的耐心。

而果然进的平台殿内,内阁诸位阁老、六部尚书等文武重臣都一一在列,未等刘重元行礼下拜,皇帝就急匆匆的问道:“东虏围锦州已有月余,松山、杏山等处激战连连,官军败多胜少,朕心甚忧之,锦州乃是关外重地,万一有事,七城亦难固守。爱卿统帅北洋屡屡挫败东虏,以爱卿之间,当下该如何解围锦州?”

对皇帝的性格早有预计的刘重元,自然是早有准备,稍稍喘匀了气思考了片刻,就说道:“启禀皇上,自三月接到兵部塘报,东虏屯兵义州起,臣一直就在关注东虏的动向,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搞清楚了东虏的战略目标,才能有的放矢的加以反制。”

“臣上月上书兵部,判断东虏的战略目标是重演一次大凌河之战,以围城打援的方式野战消灭我大明的机动作战部队,从而打破当下被三面围逼的战略劣势。”说着刘重元转而问杨嗣昌,“首辅,不知兵部对此判断是否认同?是否有其他的考量?”

杨嗣昌点点头,回道:“兵部研究之后,也认同这个判断,从东虏围城月余却一直没有进行攻城作战,就可以看出东虏的战略目标不仅仅是锦州城。”

“正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兵部一直没有督促宁远和山海关的辽东军北进救援锦州,生恐中了东虏的埋伏全军覆没。”皇帝仍然忧心忡忡的说道:“即便东虏没有攻城,锦州总有粮食耗尽的一天,终究还是要出兵解围才是啊!”

“皇上所言甚是!”刘重元先是肯定了皇帝所言,然后继续说道:“确是迟早要发动解围,但是发动解围的时机非常重要,不利的时机发动解围是中了东虏的围点打援之计,落得个丧师失地的结果;而好的时机发动解围,则东虏是顿兵坚城之下,我明军里应外合大破敌军。这是完全不一样的。”

“哦?”皇帝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立即追问,何为有利时机?何为不利的时机?

“臣上月上书兵部,提出三方联动以解锦州之围的战略,即辽东军以短促出击加袭扰的方式,依托松山和杏山不断地发动短促出击,消耗东虏围锦部队的士气,同时想办法偷运粮草进锦州,以此来长时间的与东虏对峙下去。右翼的北洋军则趁东虏主力被牵制在锦州,趁机发起收复盖州和海州的攻势,将战线一直推进到辽阳,如果尚有余力,甚至可以在皮岛方向也发动攻势,收复镇江,隔断东虏与朝鲜的联系,重新将朝鲜拉回大明的怀抱。在左翼的宣大和陕甘,则发动对河套的进攻,受降土默特、察哈尔等蒙古部落,招抚以东的喀喇沁等蒙古部落,孤立科尔沁等东虏的铁杆盟友,从而斩断东虏在蒙古的势力。如此三方联动,长则两年,短则一年,东虏进不能攻克锦州消灭我大明主力,退则朝鲜、蒙古背弃而去,辽南四州全部丧失,则势穷力瘪再不复为我大明之敌,覆灭之期指日可待也!”

一番话顿时说的皇帝眉开眼笑,频频得意的抚髯。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战况!根据臣的推算,此战我大明有两胜两败。”

“如何两胜?如何两败?”不仅仅是皇帝,群臣也都聚精会神的看着刘重元。

“此战上胜自然是三方联动完全达成目标,锦州没有失陷辽东军没有大的损伤,左右两翼胜利的收复河套和辽南四州,则东虏就将丧失战略主动权,只能坐等我大明天师兵临沈阳城下。”皇帝和大臣们纷纷点头。即便是不知兵的也知道东虏将被完全压缩在辽沈之间一隅之地,再无回旋余地。

“上胜只是最理想的状况,即便是我大明上下一心将士用命,也得东虏犯蠢一根筋走到底。而实际上黄台吉狡诈多谋、用兵老道,十分难对付。若是见我明军不上钩,也许会立即从打援变成攻城,实实在在的先吞下锦州,在以机动兵力转用于辽南或者河套。而这就要看东虏

攻克锦州的速度与我左右两翼进攻的速度对比了。若是东虏先攻克锦州,立即调转兵力于辽南,则北洋军被迫要转为守势,掩护宣大军收复河套;若是调转兵力于河套,则北洋可趁机收复盖州和海州。如此,我大明失锦州而得河套或盖海二州,臣以为该战果也能接受,属于下胜。”

“锦州乃是关外战略要地,而河套和盖海二州,俱是偏僻荒凉之地,两者如何能比?”陈演质问道。

自从天启六年宁远大捷之后,锦州一线就成为大明与东虏争夺的焦点,为大明上下所瞩目,成为大明上下的心里堡垒,好像锦州一失陷辽东就会跟着失陷,辽东走廊一失陷东虏就能直薄京师城下一样。

其实远不是如此,锦州的战略地位并没有那么重要。在明军出于攻势战略时,锦州作为前进基地,可以作为浅攻进筑的基地,推进到小凌河右岸,但是这一战略早在崇祯四年的大凌河之战后彻底失败,大明在辽东实行的完全是防御战略。

执行防御战略,立即就暴露出了锦州的弱点。以防守来说,锦州起到的作用并不大,既不是处于交通要道,也没有扼守什么险要地形。东虏屡屡绕过锦州不攻,直薄宁远城下就可以看出防御锦州并没有多少战略意义。而且锦州有个最大的弱点,在刘重元看来,那就是锦州不靠海,不靠海就无法发挥大明的海上优势,很容易就被东虏围死。

在刘重元看来,锦州即便是被攻破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即便是松山、杏山等城也跟着陷落,东虏将战线推进到宁远一线,只要没有完全消灭辽东军主力,东虏仍然没有摆脱三面受敌的战略劣势。以锦州还盖州和海州,或者河套地区,刘重元认为完全是值得的。

当然这些理由刘重元并不合适讲出来,因此只是说道:“战争的胜负评判标准不在于一城一地之得失,也不在于杀敌数字,而在于战略目标有没有达到,战略态势是向好还是向坏了。”

这番话涉及到对兵法的高端理解,刘重元也没有多谈,而是在皇帝的催促下继续说两败。

“败有大败和小败之分。以臣的看法,若是我大明跟着东虏的指挥棒走,从北洋、宣大、直隶抽调精兵强将汇聚在辽东,对锦州发起解围作战,东虏定然也会倾国之兵而来,两军对阵,将我大明最后的十数万精锐孤注一掷,一旦战败之下,则我大明再无抵抗东虏之力,自此之后只能任其宰割了,此为大败。”

“刘部堂何以认定我军必败?难道合辽东军、北洋军、宣大和直隶甚至陕甘的精兵,也无法与东虏相匹敌?刘部堂半年前仅仅率北洋一军就能与黄台吉亲率的满蒙汉大军对阵不落下风,此刻怎么反而露怯了?”陈演站出来反驳道,而他的质疑显然也深得皇帝的心思,但见皇帝频频点头。

刘重元有些不爽陈演这门外汉频频来质疑自己,偏偏看样子他所问恰是皇帝也疑虑的地方。但还是平静的回答:“野战对垒,岂是如此简单!每一场战争的胜负,绝不仅仅只是两军实力的高低就能简单决定的,还涉及到地形、天候、后勤、指挥等多个方面。北洋去年能挡住东虏主力,那是因为预先构筑了坚固的防线,预先对东虏的进攻套路做了大量的准备,这才能取得胜利,换到辽东并不一定能够取胜。”

“再说兵力,以微臣的估算,就算是集结各镇的精兵强将,北洋最多能够抽调两镇三万人,宣大只能抽调两万人,直隶只能够抽调一万五千人,陕甘能够抽调的更少,再加上辽东军剩下的部队,总计也不过十二万左右,对上东虏全军,并没有兵力上的优势。我明军来自各镇,编制不一,赶到辽东路途遥远人困马乏,相比之下东虏主力指挥划一、以逸待劳,岂不是胜算更大。”

陈演闻言又有话说:“别的地方且不说,北洋在编战兵超过七万,为何能战的只有两镇三万人呢?”

“总要留下一半兵力守备金州、复州和皮岛等地!”

“锦州之战,事关我大明生死存亡,何妨倾北洋之力来援辽东?”

刘重元深深地看了一眼陈演,冷冷的说道:“此时东虏若是转攻金州呢?”

“这个?”陈演不知如何应对,只好狡辩道:“东虏全力进攻锦州,为何会转攻金州?”

“好了,发圣不懂用兵之道,避实击虚才是用兵之法,若是北洋全力来援辽东,东虏定然会转攻金州的。”杨嗣昌终于看不下去了,出言打断陈演,让刘重元继续说下去。

陈演眼中寒光一闪,只得尴尬的退回朝列。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