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154章:夏尔马

在机枪普及之前,骑着高头大马的骑兵无疑是战场之王,正面冲锋陷阵,侧翼迂回穿插,绕道突袭敌后,截断敌军粮道,杀伤敌军斥候掌握信息权,等等等等的巨大作用让骑兵能够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想打就打想撤就撤。

北洋军于东虏的几次大战,虽然取胜,但是刘重元清楚地看到几次都是利用特定地形以抵消东虏的骑兵优势,从而才能取得胜利。巨鹿之战利用伏击一开战就包围了岳托所部;金州之战利用金州北面的山地防线迫使东虏只能下马攀登仰攻;镇江城之战先对付的阿济格因为远距离山地迂回所以没带骑兵,对付黄台吉则是在山谷狭地,东虏骑兵之利无从发挥。

因此,今后进攻辽沈平原地带,就必须考虑到东虏的骑兵优势,而为了对抗东虏的骑兵优势,北洋军和辽东军除了要苦练以步对骑的战术之外,也必须发展出一支强悍的骑兵队伍,即便不能完全压倒东虏的骑兵力量,至少也要有并且能够保护自己的斥候力量和通信塘骑,不至于在战场成为瞎子。

完全靠着从海外以及从蒙古进口战马也不是不可以,进口个几万匹战马打败东虏是最经济最省事的办法。但是作为一个幅员万里的大国,大明要想称雄东亚,总是要发展出自己的战马饲养体系,以便能够自给自足的保障自己的战马供应。而且马匹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骑兵的需要。

如果历史发展没有太大的偏差,在汽车、坦克发展成熟之前,也就是20世纪40年代之前,马匹都是陆军作战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无论是骑兵骑乘冲锋陷阵,还是步兵骑乘战略转进,亦或者是炮兵拖拽火炮,都离开了马匹。所以,现在发展更大规模、更先进的马匹养殖业,足以让大明受惠三百年的。

两千年的中国历史,其实马匹的质量和数量都是逐渐下滑的。汉朝汉武帝时期,当有需要的时候,能够组织起十万以上的骑兵部队,漠北之战汉军一次出动十四匹军马;唐朝时期,唐军从来不用为战马不足而烦恼,安西都护府两万余部队包括步兵在内,都能做到人人有马,以提高机动性。可是进入宋朝之后,由于燕云、西北等传统的产马地丧失,宋朝严重缺乏马匹,骑兵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日渐萎缩,面对辽、西夏、金以及之后的蒙古这些骑兵强悍的国家,是吃尽了苦头。

而即使到了明代之后,虽说通过马政和从蒙古互市,大明中前期都不缺乏马匹,但是一旦草原上被雄主统一,或者东虏崛起统一草原,大明的战马进口渠道就会被切断,各部队都缺乏战马。前几年辽东战事紧张之时,为了补充辽东军战马的不足,皇帝甚至搜罗宫内的御马供给前线。

这还是数量上,质量上更是大大下滑。从宋朝以草原互市草原马开始,草原马的质量就是中原王朝马匹的上限,可是草原马都是散养,不懂什么育种,纯粹以好养耐操为基本的养马原则,至于什么速度、载重什么的,全然不会考虑。马匹的质量最直观的就是马的肩高了,这次荷兰人进口过来的马瓦里马平均肩高是1.55米,而通常大明所用的蒙古马平均肩高在1.35米左右,即便是强壮一些的河曲马也不过1.4米左右。

更高的肩高和更重的体重,也就带来了更加强悍的承载能力。那就有人讲了,为什么骑着低矮的蒙古马的蒙古铁骑能够纵横整个亚欧大陆呢?能够横扫骑着高大阿拉伯马、顿河马的阿拉伯人和俄罗斯人呢?就连以骑兵见长的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的重骑兵也在蒙古人的铁骑下被蹂躏呢?

我们说,战马对一支骑兵对于一支军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作用。蒙古铁骑在数量上、战术上、后勤补给上的巨大优势,大大抵消了战马素质上的劣势,而且随着征服脚步的推进,蒙古人也大量征集被征服地区的优质战马补充自己。所以蒙古铁器的胜利,并不能说是蒙古马的胜利。事实上,蒙古马除了好养活、吃苦耐劳、对后勤补给要求低之外,对于其他的马种没有一点优势。

所以,刘重元除了希望能够自行养出大批马匹来满足北洋军和辽东军战马所需之外,也希望能够通过进口的优质马种改良大明的马匹。这一点,指望官老爷一样的太仆寺是不可能的,刘重元干脆在督府下建立了一个军马场,划出了金州以北以及复州一带的丘陵地带划出了三万顷也就是三百万亩土地,建立了一座巨大的石河军马场,这一带因为连年战乱人迹罕至,已经长满了荒草,若是开辟成军屯还得进行开荒,干脆作为军马场正是合适。

按照每匹马平均需要三十亩草场来计算,总计能够放牧十万匹战马。这也就是取得了镇江城之战的巨大胜利,金州以北大体上才能够安全,督师衙门才决定在金州以北复州一带开辟新的军屯以及军牧。否则按照之前的想法,刘重元还准备上奏朝廷,向朝鲜借济州岛用来放牧。

为了养好这些来之不易的战马,刘重元特意从山东、河南两地招募擅长养马的饥民作为辅兵养马,过去一两百年,大明一直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强迫部分普通老百姓养马,造成养马户的负担很大,正德年间甚至因此爆发了刘六刘七起义。到了最近几十年,民牧更加荒废,

但是总归还是有不少熟悉养马的人的。

当然紧靠这些人还是不够的,刘重元还特意要求尤世威和尤世禄兄弟,从所部家丁营中抽调十数名养马的好手,同时还派人回陕北榆林一带招募擅长养马的蒙古人,毕竟是祖传的手艺。这其中最被尤世禄推崇的就是这个六十多岁的巴彦诺达,他此前乃是鄂尔多斯部落的断事官,因内争叛逃到大明,成为尤家的家丁,因为他尤其善于养马。

刘重元看向这个瘦瘦小小又沉默寡言的蒙古老头,目下也只得相信他,让他试试看了。特意任命他为督标营骑兵营下的游击衔连长,专司统帅蒙汉养马辅兵,为北洋军养马。刘重元主要就是跟他在商量马种的改良和蓄养问题。

按照刘重元的想法,进口的三千匹马之中,他准备挑出最好的两百多匹用作种马,然后从辽东、河套在采购一千多匹种马,用来蓄养改良蒙古马种。在石河军马场蓄养,一方面源源不断的供给北洋军军马,然后每年都会从海外进口阿拉伯马、马瓦里马等优良的马种种马,来持续不断地改良大明的马种。

对此,巴彦诺达只是谨慎的说可以试试看,然后就没了声音,倒是让刘重元颇有些气闷。

接着,刘重元又说道:“这还只是战马,培育好了也只是对我明军的骑兵有所助益。我想了想,还可以从海外采购更加高大的英格兰夏尔马,听说这种马肩高能到六尺五,体重能够达到两千斤以上。这种马不能用来骑乘打仗,洋鬼子都是用它来耕地,既有牛的力量,又有寻常马的速度,又快又好。”

一直闷闷的巴彦诺达听得目瞪口呆,眨巴眨巴眼睛看着刘重元,好像是再说:“扯淡呢吧,天底下怎么可能有这样的马?”就连赵石等人也是半信半疑。

刘重元则是越想越是觉得可行,越想越是兴奋,虽然夏尔马因为笨重速度不快,作为战马不大适用,但是作为重甲冲击骑兵,那该是有怎样的威力啊,想想看,成千上万匹如同大象一样的战马,浑身铠甲的冲向东虏,什么样的敌人能够阻挡的住?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