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155章:马耕

当然能够披坚执锐的冲锋陷阵还不是最主要的,刘重元瞬间想到了引进夏尔马的最大意义,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大明缺马的难题。

从宋朝开始中原王朝就总是陷入缺马的难题,如果说宋朝是因为燕云、西北等传统产马地的丧失而缺乏养马草场的话,那么大明为何也缺马呢?刘重元私下里个人分析认为,因为传统的中原王朝养马实在是一件费劲又费钱的赔本买卖。

为什么这么说?马跟牛不同,马是一种很娇贵的牲畜,它的消化系统很弱,跟能够反刍的牛不同,马不是一顿吃饱能顶一两天的,马必须一天吃好几顿,所以需要牧民半夜起来喂马;而且马也不能只吃草,还得吃精粮。按照统计,即便是蒙古马每年吃掉粮食、草料也得要三千六百多斤,而这些草料至少得需要二十亩以上的土地才能耕种出来;若是像蒙古人一样去放养,那每匹马所占的草场面积就更大了。

所以可以看到,养活一匹马所需的耕地、草场面积,足以养活一个五口之家,耕地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远远超过了养马。因此在宋朝初年,为了保证军马供应而在开封附近划出了大片的草场用来养马,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被官绅富户乃至是普通老百姓侵蚀而越来越少,而朝廷上下随着和平盛世,也对之并不以为意。

本朝开国时期同样如此,太祖皇帝为了保障军马供应,为专司养马的太仆寺划出了大片的草场和耕地,分划了大量的牧民,在弘治年间蓄养的马匹仅仅是种马的数量就有十二万匹,每年都能为明军提供两万多匹战马。而随后随着大明经济的发展,朝廷上下以及老百姓发现,如果将太仆寺所属的草场用来耕种,每年光是地租收入都能有几十万两银子,用这些银子去往蒙古采购马匹,不仅质量比起太仆寺放养的马匹好得多,而且数量也多得多,如此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朝廷政令地方民户养马,对于民户来说费时费力而且也养不好,干脆民户向朝廷上缴些银子,朝廷也不是需要那么多的马匹,能够折算成银子也不错,因此太仆寺又多了一份收入。

除了以上两点,还有向民户征收的草料银和桩朋银,让太仆寺每年的进项多而出项少,逐年积累成了大明最有钱的衙门。从嘉靖年间开始,朝廷但凡有战事,皇家但凡急需钱,都是从太仆寺借出大笔的银子。

由此,刘重元分析出,无论是宋朝还是大明,只有当战事非常要紧的时候,甚至到大明当下需要面对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北方民族的时候,才会非常紧迫的需要战马,然后想到了马政。否则,当在和平岁月时,养马无论是官营还是民营,都是吃力不讨好非常亏本的事情。

尤其是对于老百姓而言,种地用牛更有劲儿,拉车可以用毛驴,无论是牛还是毛驴都比马好养省钱。在人多地少,土地无比金贵的中原,养马那可就是跟农民抢地盘的,当然不受农民待见。

而对于富绅阶层呢,与秦汉、隋唐时期也不同,秦汉隋唐时期,有钱有势的贵族豪强,喜欢养马,闲时打猎娱乐,有事时骑马参军打仗,马上觅封侯,马上寻富贵。而到了宋明时期呢,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玩马成了不务正业成了玩物丧志。

从农民到贵族士绅,上上下下都不待见马,那能养马出来才有鬼了。

如果说人多地少是阻碍养马的固有缺陷的话,那么为何同样人多地少的西欧,比如说骑兵强国法国还有军国主义的德国都不缺马匹呢?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西欧与大明的区别,那就是在西欧广泛的使用马耕种,而在大明以及之前的历朝历代,几乎是牛耕一统天下。

马不适合在水田里耕作,所以在江南、湖广等水田更普遍的南方推广马耕是不可能的,而且马更难养,成本也更高,如果让农民选,当然是选择牛了。但是欧洲为什么选择马耕呢?因为欧洲马体格大,速度比牛快多了,因此耕作的效率三倍以上于牛耕,这样单人能够耕作的土地也就更多了。

刘重元的想法就是,通过引进马种,改良大明的马种,在提高战马的素质的同时,也要想办法推广马耕,这样让普通老百姓看到养马是有利可图,大有可为,自然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养马,如此一来,不需要朝廷催逼和利诱,老百姓自然就会去养马,养好马。当然这必将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或许需要一两代人的努力。

若是山东和河南等地,刘重元推广马耕自然是阻力重重,但是在辽东这片战区,所有的耕地都更多的在依赖人力耕地,连牛都没有的地方,却天然的适合用马耕,一来辽阔的东北平原有着广阔的耕地,随着战线的推进,至少数十年来都不愁人多地少;二来,这里短时间内都将是以军屯为主,刘重元作为督师,一声令下自当畅行无阻。

不过现在唯一的问题是,要运来夏尔马可是难度不小。如果说从印度运来金州,荷兰人咬咬牙还能做到的话,那么从英格兰万里之遥的将夏尔马运来大明,刘重元自己想想都是太费劲了,要知道这个年代,苏伊士运河还没有凿开,从欧洲到大明都需要绕道非洲,绕过好望角,穿过印度洋,单程就得走上至少半年

之久,别说是真的运了,恐怕说出去这个主意都能被人笑掉大牙。

不过也不是不可能,刘重元就曾经听范德虎说过,他们曾经从荷兰运送马匹到台湾南部,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说明也不是不能做到,无非就是钱多钱少的问题。

运来的一千零七十匹马,其中的三百多匹尚未阉割的公马和母马被拨付给巴彦诺达的马场培育更多的马匹,剩下的四百多匹已经阉割的就拨付给赵石的骑兵营,也算是让骑兵营终于有了战马可用,不至于天天骑木马被辽东军上下耻笑了。而剩下的两百多匹则被拨付给罗岱骑兵营和尤世威、金声桓、卢光祖的家丁营,有了好东西不能吃独食不是。

一众将领见到神骏异常的马瓦里马,顿时惊为天马,也对督师大人的神通广大钦佩不已。一方面纷纷挑选出最忠诚骁勇的家丁骑乘,然后则纷纷拿出钱财和珍宝送给刘重元,只为下一批分配海外马的时候能够多分几匹。听说这些马运来都是三十两一匹的高价,众将领纷纷咬牙拿出压箱底儿的钱,请求督师一定多多的采购,即使价格再高点儿也能接受。

进入三月之后,天气逐渐回春,朝廷依然还没有诏令传来,根据京师来的消息,皇帝已经勉强可以半躺着视事接见内阁阁老和各部尚书,批阅涉及军国要务的奏章,但是杨阁老确是仍然告病在家休养,让朝廷上下议论纷起。刘重元闻讯很是焦虑,特意派幕僚吴起龙前往京师探视,同时交换消息。

吴起龙是湖广平江人,乃是杨阁老的同乡,同时又是刘重元的同年,中进士后点翰林,三年散馆做了翰林院编修,然后转御史,因为弹劾温体仁而被罢黜回乡,从此心灰意冷。去年因为家乡遭了盗贼,他的一家老小俱都罹难,无奈之下他只好北来投奔屡屡写信邀请的刘重元,在督师幕府里做事,主要负责联络京师,为刘重元打探京师风向。

却没想到一去大半个月,吴起龙还没有消息。刘重元也只好按捺住性子,将精力放在巡视山东镇和东江镇训练,以及金州、复州的春耕准备上。茅元仪去往山东,金州和复州的军屯就乏人主持,刘重元就特意奏请朝廷,推荐在乡的胡琏为山东海防道,具体负责金复两州的屯田事宜。

胡琏同样是崇祯元年进士,陕西凤翔人,中进士之后一直在西北任职,多年来跟蒙古骑兵打,跟闯军流寇打,可谓劳苦功高,可惜朝中无人,再加上性情耿直不为上官所喜,一直沉沦于州县,崇祯九年为守父丧回乡三年,十二年复起到京师却因无钱也没有门路,一年多都没有空缺,在京师穷困潦倒差点儿饿死,还是被吴起龙碰上,多方接济,然后又推荐给了刘重元。如今有了空缺,刘重元第一个想起了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字。

除了关注着京师之外,刘重元还屡屡派人到河南,打探傅宗龙剿灭闯军的动向。自从二月从开封南撤之后,李自成带着傅宗龙大军开始兜圈子,先是沿沙河走通许、太康一路向淮南行进,凤阳总督马士英不敢怠慢,赶紧集结中都留守兵马万余人前出到蒙城、亳州一线御贼。

马士英原本是在崇祯五年宣府巡抚任上,因为挪用了几千两库银交际各方面,被太监王坤弹劾革职,在南京结交了阮大铖、张溥等人。周延儒再起,阮大铖出钱出力最多,周延儒本想报答推举其做官,但阮大铖是挂了名的阉党,一提起就被皇帝否决,阮大铖转而推荐了好哥们马士英。一朝复起即为凤阳总督。

李自成不敢与马士英纠缠,因为身后跟着傅宗龙, 于是又掉头向西,走汝宁府、确山进入大别山中,向南直逼湖广。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