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12章:征虏大将军

眼见都察院的御史、六科给事中和其他几个大臣轮番上阵,批驳刘重元得左支右拙很是狼狈,全无昨日侃侃而谈的从容和自信,而其他的官员们没有一个站出来支持的,皇帝不禁有些幸灾乐祸的暗笑,继而就是对言官们的深深厌恶,同时心里也激起了逆反心理。

皇帝多疑又刚愎自用,性格特别的倔强刚强,往往大臣们越反对,他越要坚持,以彰显他至高无上的权威和超凡入圣的睿智。崇祯朝迄今任职时间最长的首辅温体仁就深谙这一点,总是在朝臣中树立起孤臣的形象,从来不担心被其他朝臣孤立,也不担心遭受弹劾。他越孤立,显得越是不结党。而崇祯最痛恨朝臣结党,温体仁越是人嫌狗不爱,无人理睬,他越喜欢,用如此纯粹之人为首辅,皇帝放心!

以至于温体仁担任首辅的五年里,大明内忧外患为祸日烈。外部,清人西并漠南蒙古,东服朝鲜,明廷藩篱尽失,并不时入犯内地,肆意劫掠,两次打到京师城下;内部,流寇屡剿不灭,从陕西一省蔓延到豫楚江北,半个大明沦为战场,而且意外的和关外的满清形成合力,你来我往,互相呼应,内外交征,摧残得大明元气大伤,毫无喘息之机,已处于崩溃的前夜。就是这样的执政成绩,温体仁因为把准了皇帝喜欢孤臣的特点,就能在一众大臣的弹劾中安然无恙的任首辅五年之久。

此刻看到刘重元被群臣反对,被御史言官连番攻讦,看到军机处如此不被群臣接受,皇帝越发觉得成立军机处是一个好主意,刘重元是个忠臣。于是起身,注视着群臣。群臣见状,知道皇帝有了决断,于是赶紧全都闭嘴,肃然看着皇帝。

“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军国大事当然要保密为要,如今我大明内忧外患、战事频仍,刘先生关于成立军机处的构想正是契合了当下我大明最紧迫的需要,朕看甚为妥当,当立即施行!”皇帝斩钉截铁的话语顿时让群臣纷纷侧目,不过谁也不敢站出来反对。

倒是周延儒立即出列说道:“皇上圣明烛照、明见万里,神谟广运,算无遗策。我等臣工一体遵行,谨奉圣谕!”其他大臣也都跟着连连附和。

于是按照昨晚刘重元的提议,皇帝乾纲独断的发布口谕,成立军机处,以刘重元为军机处总理,总揽军国大事机要;以户部尚书李待问、工部尚书刘遵宪、五军都督府右都督魏国公徐允祯任军机大臣,参预机务。正式成立军机处,凡外省边镇督抚总兵,有兵事相关的军情急报,都可直送军机处,而不必再走常规流程。

军机处商议汇总后,面圣请示圣裁,刘重元作为大学士直接写成圣旨,皇帝审定后盖章,下发各部寺各省各边镇执行,不得有违!皇帝还诏令,赐下军机处印信,以示郑重。

刘重元、李待问、刘遵宪和徐允祯四人连忙出列跪下领旨。四人之中,李待问和刘遵宪很巧都是万历三十二年进士,资历很老,但是倒没有屈居于刘重元之下的不满。刘遵宪年纪颇大已经六十五岁,早已看淡了宦海沉浮,打心眼里不愿意掺和所谓的军机处这一摊子事儿。李待问呢,虽然还不满六十但是身体不好,患了痿病,已经连向朝廷上书十多次请求告病回乡,却一直得不到皇帝的批准,就是看好他继续任职,也是无可奈何。

至于魏国公徐允祯,更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他是世袭的魏国公,与国同休,只要这大明在一天,他们徐家就在一天。更何况,皇帝也不见得高兴看到他徐允祯管太多的事情,因此他是深深的郁闷被牵扯进来。

随后众臣退出,只留下四名军机大臣,召开第一次御前会议,商讨救援锦州的办法。果不其然,当刘重元讲述了自己的两个方案之后,李待问、刘遵宪和徐允祯都成了闷葫芦,一句话都没有。当皇帝询问他们的意见,都只回答一句:“圣主英明神武、算无遗策,臣但知敬奉诏令,不敢有违而已!”

皇帝无奈,只得又询问刘重元的意见,认为哪一个方案更好!刘重元分析道:“前方军情紧急,解围锦州越快越好,如从北洋调兵,颇费时日,如从蓟州和京师调兵,去往锦州快捷,也便于补给。如能注意保密,则一月之内就能抵达锦州解围,完成任务之后立即回转,不会给东虏留下反应过来的时间。况且,京师毕竟还有数万京营大军在,即便是战斗力较差不能野战,至少坚守京师城池,等待边军回援总还是可以做到的。”

皇帝听了,反复思索之下,还是认可了刘重元的意见。又问:“若发勇卫营、直隶军救援锦州,则当以何人统军?”

照理,仗是在辽东总督辖境内打的,当以辽东总督丁启睿为督师统帅,但是当处就是以为他不会打仗所以才从三边总督任上调任辽东,而且刚刚到任,恐怕人都还没有摸熟,怎可为帅?

刘重元于是跪下请命:“此战汇聚我大明大部精锐,对战的又是东虏主力,胜负将直接决定着我大明与东虏的强弱之势,甚至关系到我大明的生死存亡。学生不才,与东虏数次交战颇有斩获,多有经验,自请外出督师,统帅三军,击败东虏,解围锦州,以解皇上之忧!”

皇帝听了大为感动,但是沉吟片刻又

颇为舍不得,扶起刘重元说道:“先生身荷总理和本兵两职,肩负我大明战略谋划之重任,朕是片刻也离不开先生啊!且换一人,且换一人!”

刘重元无奈,凝神想了想之后,又推荐道:“今日总宪说起祖制,学生倒是想起来,太祖开国之时,封徐达大将军为征虏大将军,率兵二十五万北伐,一年之间收复山东、河南,然后北上大都,元顺帝北逃。想当时,我明军所向披靡,是何等的天威浩荡!皇上何不恢复征虏大将军一职,统一指挥三部援军会同辽东军,一起合击东虏。诸将忆及当年徐达大将军的风采,定然以徐达大将军为榜样,个个身先士卒奋勇杀贼,献俘于阙下。”

“哦!”皇帝看了一眼徐允祯,对刘重元的这个主意大为意动。征虏大将军为大明最高等级的将军称号,开国之时的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汤和等统领大军之时均曾经担任此职。成祖年间,丘福率军北伐鞑靼,张辅率军南征安南,都挂征虏大将军印信。只是成祖之后,大明不再有开国时对外征伐的雄心,更多的是在边境筑城守御,以保国内安宁。偏向于进攻的征虏大将军不在授予。到现在都有一百多年了,若不是刘重元提起,都快不记得大明还有这样一个军职了。

皇帝现在忆及当年,我大明天兵真是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哪像现在屡战屡败,就连国内的流寇都要打不过了。想到这里,皇帝越发觉得重新授予征虏大将军一职是个好主意,只是该授予何人呢?

“三边总督孙传庭通晓兵事,卓异于人,与贼战屡战屡胜,颇得兵法之妙。学生推荐督臣转任征虏大将军一职,统一指挥北洋督标营、京师勇卫营、直隶军和辽东军,进讨东虏,解围锦州。诸将领以及辽东总督以下,俱听其节制。”

皇帝和其他三位军机大臣,没想到征虏大将军没有授予哪一个武将,倒是授予了孙传庭这个正经的进士文官,都是一脸不可思议的看着刘重元。

“国家有文武之途,倒也不必拘泥于此,我朝文官领兵封爵的都有靖远伯、威宁伯、新建伯还有学生,既然能够封爵,又有何不能转为武职,做征虏大将军的?”刘重元这么一问,皇帝和军机都是一愣,倒也是啊,既然能够以军功封爵,为何不能转为武职做征虏大将军呢?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