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82章:弹劾

祖大寿谨慎的派出骑兵追击东虏三十里之后,主力则进入锦州城。虽然只是短短的三天时间,但是东虏对锦州城进行了大肆的破坏,沿着城墙根掏出大洞然后灌上柴草火油进行闷烧,将城砖烧红之后再浇上冷水,冷热之间城砖都直接破碎,随即整面的城墙轰然倒塌。城内有价值的房屋,例如总兵衙门、兵备道衙门、军械库、粮库等,也都被早早地堆上火油柴草,蒙古军撤退之际,城内的东虏赶紧的四处防火,辽东军虽然奋力扑救,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火笼城。

随后孙传庭干脆命令大军在城外东虏原有营地驻扎,等待城内火势渐小之后再行灭火,同时开始筹划重修锦州城。坍塌的城墙让修复失去了价值,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寻找地方重新建造新的城墙。

根据之前与赵石的交流所得,孙传庭准备废弃之前锦州的方方正正的城墙结构,改为采用棱堡式结构,以充分的发扬火器的优势。同时考虑到锦州西面和南面临河,为了节省工期和费用,干脆省掉西面和南面的城墙,直接以之前西北角为起点,到西南角修筑一面半圆弧状锯齿形棱堡城墙,将整个西面和南面数百丈长的河岸防护在内。每个锯齿就是一个棱堡的角,可以有效的对两侧的城墙形成侧翼的火力杀伤。

同时孙传庭计划在城墙防护的河岸上修建两到三座永久性的石桥,通向小凌河的南岸,如此能够有效、快速的往来南北两岸调动兵力,这样东虏也就无法彻底的围困锦州城了。而为了保护石桥,还需要在河的南岸在修建一座城,或者像是北岸一样围绕河岸修建城墙,如此南北两岸两座城,以石桥相连,形成了夹城结构,东虏除非能够在南北两岸都形成兵力优势,南岸阻挡明军援兵,北岸攻克坚城,否则想要彻底攻克锦州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明军可以通过夹城、石桥源源不断的增援北岸。

这倒也不算是创新,南北朝时期,周齐对峙最关键的就是洛阳城,而洛阳城最关键的就是横跨黄河的河阳浮桥,北齐拥有河阳浮桥,援军就可以源源不断的跨过黄河增援洛阳城。因此围绕着河阳浮桥,之前的东西魏,之后的周齐两国爆发了数次大战。为了有效的防御河阳浮桥,北齐在浮桥的北岸、南岸和中间的江心洲分别修建堡垒,命名为河阳城、河阴城和中潬城。

孙传庭构建新的锦州城防御体系,也是参照了这一点,充分的发扬明军拥有水师的优势,那么东虏就再也不可能攻克锦州城。而且孙传庭也对刘重元的战略很有信心,他相信东虏也不会再有围攻锦州的机会了。

东虏早已经大举撤退,追之不及,留守的后卫是蒙古轻骑,一人双马甚至三马,更是没有追的必要了。于是孙传庭只好一面向京师报告,一面派快船出海到盖州,通知盖州方向的北洋军提高警惕,东虏可能已经将打击目标转移到那个方向。

收到前线的军报,刘重元又是担忧又是高兴,担忧的是东虏撤退的如此之坚决如此之快,恐怕是别有图谋,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准备奔袭盖州方向的北洋军。不管怎么说这次的锦州之战辽东军和督标营是战败了,若是北洋军再来一次大败,恐怕皇帝和朝廷都会质疑他刘重元的运筹能力,他立足朝堂最主要的根基就要动摇了。而且,他所一力倡导的三边进逼战略将有可能被完全放弃。

喜的是他准确的判断再次赢得了皇帝的信赖。锦州的得而复失让皇帝对于刘重元的战略判断能力更加信任,同时也对这次的锦州之败不至于那么的恼怒和介怀。虽说损兵折将,虽说锦州曾经失守,但是东虏也照样损失很大,锦州城又回到了大明手中,那么这次的失败也不是不可以接受。

因此,皇帝也开始重新认识这次大战,对于大战的有功之臣也不吝封赏,刘重元自不必说,作为中枢指挥运筹帷幄之中,自然是首功,但是他无论是官位、爵禄都已经是顶级的了,可谓是升无可升奖无可奖,因此皇帝只是下旨撤销了之前因为谢三宾之死对刘重元的处分,爵位重新由伯升为侯。周延儒作为首辅也同样受到嘉奖,前线的孙传庭、赵石、祖大寿、祖泽远等将领也各有封赏。

皇帝也批准了兵部起草的督标营休假补充方案,同时诏令督标营的将领赵石、李信、李牟、李廷标、刘佑和刘冲进京觐见。其实刘重元心里面有个构想,就是将督标营改编成新的京营,成为大明的机动打击部队,充分利用其强大的战斗力,机动打击东虏的薄弱环节。本身,随着刘重元离开北洋,督标营应该由继任的北洋总督汪乔年接管,但是汪乔年并不懂打仗,根本无法发挥督标营的战斗力。而时而转到中原打击李闯,时而到辽东进攻东虏,再叫北洋军督标营已经很不合适了。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将督标营改成大将军孙传庭的标营,在他的手下应当能够发挥最大的战斗力,也是最合情合理的。但是刘重元还是颇有些纠结的,他还是希望手里面能够掌握一支强悍的部队,以应对大明各个战区随时可能出现的危局。那么最好的办法还是将其改编为京营。

想法虽好,但是因为之前的熊开元弹劾事件,为了防止引起皇帝的疑虑,刘重元暂时还没有提出来。只能慢慢

的等待机会。

东虏再次撤退,无功而返,满朝上下都松了一口气,皇帝心情也不错,终于被朝臣们说动,轻判了姜埰和熊开元,判处两人杖一百,流放三千里,总算是保住了一条命,也算让朝臣们满意了,也停止了聒噪,让朝中安静了两日。

这一日大朝,太阳早早地升起炙烤着大地,虽然还是早晨,穿着整齐官服的官员们,暴露在太阳下,不一会儿就被晒得满身是汗,即便是殿内的大臣,也因为闷热而很是难受。大大小小的臣子们,都没有心思奏报上书,只想着赶紧散朝找个凉快地儿好好休息。

眼见着内阁军机六部九卿各大衙门相继例行公事的奏报完毕,王承恩已经连喊了两遍:“有事早奏、无事退朝!”,也没有大臣站出来,若再喊一遍就会散朝了,一众大臣们纷纷放松下来准备着往回走了。

可就在王承恩已经张开口喊第三声的时候,一个声音高喊着从殿外而来,“微臣有本启奏,微臣有本启奏!”,一个绿袍小官从殿外广场的最外层一路小跑着的跑到殿前,进殿之后才放缓脚步走进殿内。

因为跑的匆忙,这官员满头大汗,身上的官服也被汗透了,乌纱帽也跑歪了,让一众大臣看的忍俊不禁。而御座上的皇帝看了直皱眉头,一脸的不喜,如此失仪何堪为官,难怪只是个九品微末小吏。

这官员看起来约莫五十多岁了,斑白胡须,都有些驼背了,进到殿内赶紧一头跪倒在地,然后高呼:“微臣许耿施有本启奏!”殿中侍御史连忙上前,拉着许耿施往前再走十余步,这样皇帝才能听清楚他说什么。

许耿施重新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说道:“微臣许耿施有本启奏!”

皇帝更是厌恶,淡淡的说道:“奏来!”

许耿施全身匍匐在地,大声说道:“微臣要弹劾吏部文选司郎中吴昌时贪污受贿!”

一时满殿皆惊。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