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84章:三堂会审

早朝就在这样一种荒唐、肃杀的气氛中过去,大臣们议论纷纷,为今日皇帝公然在大殿之上用刑于大臣赶到震惊莫名,也为大明的未来而感到担忧。心中叹息“这成何体统,国家三百年之元气今日丧尽矣”。

从殿内走出来,即便是主导这一切的刘重元也有些瞠目结舌,万万没有想到皇帝居然如此行事。一旁的蒋德璟则只摇头,对于他这种传统的士大夫而言,尤其难以接受。两人相顾无言的各自返回衙门。

另一边厢,被抬到了锦衣卫镇抚司,断了几根手指的吴昌时醒了过来,看到了面色不善的骆养性,跟张溥一样,他跟骆养性也同样不和,时常鼓动周延儒发力将骆养性换掉。眼见落在了仇敌手中,已是面色苍白,满头冷汗的吴昌时,气息微弱的对骆养性说“请受刑!”

骆养性自幼耳濡目染,接触的就是各种酷刑及在酷刑下哀嚎求饶的官员,像吴昌时骨头这么硬的人还是头一次见到,虽是仇敌也不禁暗自钦佩,不愿意再折磨他,道:“你刚受刑,待恢复恢复在审不迟。”

之后几日,吴昌时在昭狱内被严刑拷打,但始终不招认受贿和弄权两大罪,坚持说只有许耿施这一回,而且自己分文未动一直想要还回去的。无论是遭受怎样的酷刑,吴昌时咬死这一点,他知道只要他不承认,除了许耿施是一早就设计陷害的之外,其他行贿之人断不会告发他,那皇帝和朝廷即便是不喜欢,也无可奈何,而且他是朝廷命官,现在也毕竟不是天启年间,锦衣卫用刑也不敢太过,周延儒也能设法搭救与他。而若是他受不住刑而招供,那罪名就被定死了,可谓彻底判了死刑。

骆养性只好上报皇帝。与此同时吴昌时的妻子也不等抄家的上门,就将许耿施所送的三百两特殊银锭上缴。周延儒趁机为吴昌时求情,皇帝也不能强行定罪,于是命将吴昌时转送刑部议罪,若只是因为收受许耿施的三百两银子,顶多判个革职回乡而已,至少命是保住了。

就在这个时候,河南道掌道御史洪启遵上疏弹劾吴昌时舞弊弄权,贪污受贿,受脏高达巨万。在周延儒幕中与董廷献表里为奸,无所不至,赃证累累,万目共见。具体举出的罪证主要是:之前刑部侍郎朱大启因为刘宗周议罪一事为皇上所逐出,吴昌时居然大言不惭的说朱大启是得罪了他吴昌时才被赶出朝堂的。

还有,都察院御史汪希甲因罪被打入昭狱,据闻其家人向吴昌时送上纹银一千两,很快汪希甲就被放出,究竟是皇上皇恩浩荡还是被吴昌时走通了关系,也不得而知,但是吴昌时四处宣扬说是他搭救出狱。引得犯罪之人纷纷向吴昌时敬献财物以求赎人。

兵科给事中郝絅也跟着上书,弹劾吴昌时勾结内宦,多人曾经看到吴昌时进出司礼监掌印曹化淳在宫外的私宅,相谈甚欢。吴昌时也曾经多次向外人吹嘘:“外相周阁老是我师,內相曹公公是我父,天下何事不可为!”

两人的弹劾迅速引爆了朝廷,因为两份弹劾之中都涉及到周延儒本人,他为了避嫌只得将奏疏交给次辅刘重元票拟,刘重元于是在两份奏疏上票拟:“着刑部捉拿董廷献、汪希甲到案,着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组织三堂会审,由上疏者洪启遵、郝絅两人与吴昌时当堂对质。”

拟票完毕,刘重元还将票拟呈给周延儒过目,说道:“首辅,御史言官惯于捕风捉影、搬弄是非,然则许耿施一案未了,这新的弹劾再起,学生以为恐怕空穴未必无风。于首辅你还有曹公公的清誉着想,为今之计最好是当堂对质,若两御史果有实证则以律论处,若不过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当狠狠的严惩两御史,以还朝廷安宁!”

内阁之中,诸位阁老面前,刘重元如此大义凛然的话,周延儒能说什么呢?只得咬碎牙齿往肚里吞,说道:“次辅的处置很是妥当,老夫并无异议,就此递交到御前吧!”

皇帝看到洪启遵和郝絅的弹劾,怒气更甚,再想到那日吴昌时倔强的硬顶自己,当时自己还真以为这家伙是无辜的,原来都是装出来的啊!好一个吴昌时,好啊!当即就想要下旨重新将吴昌时逮拿回昭狱审讯,可是一看旁边伺候的曹化淳,在想到弹疏之中说的吴昌时与内宦勾结,若是将吴昌时打入昭狱还真可能啥也问不出来。可是交给外廷审讯就能审出什么东西来吗?不禁表示怀疑,于是命令召来内阁和军机。

对于皇帝的疑虑,刘重元说道:“若是皇上允准,学生准备将三堂会审定在一月之后,令两位御史搜集证据,人证和物证;同时吴昌时自己也要准备自辩。届时双方于刑部大堂之上对质,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主持,若两御史却有铁证如山,则再将吴昌时交刑部议罪;若是两御史并无铁证,而只是道听途说,无法做实,则当将吴昌时无罪释放,仅以许耿施一案论罪。还要治两御史诬陷之罪,如此方能不枉不纵,体现我大明律法之公正。”

这话让皇帝大感兴趣。他不喜欢贪腐弄权的吴昌时,却也不喜欢整天聒噪的御史言官。如此两个都不喜欢的碰到一块儿一决雌雄,无论谁胜谁败总有一方要倒霉,倒是让皇帝颇有些看热闹的恶趣味。

接着,刘重元

又详细的栓释了自己对于官员弹劾的看法。过往大明官员被弹劾,并不需要真凭实据,御史言官乃至是普通官民,都可以风闻上书弹劾某人,例如听说某某官员贪污巨万,听说某某官员结党营私,等等等等。被弹劾之人或是上书自辩,或是干脆免冠谢罪,最后全部交由皇帝圣裁。皇帝觉得被弹劾之人尚有可用之处,就下旨挽留,或者直接处罚上书弹劾者;若是不喜欢被弹劾者,那么就顺水推舟的放该人离开,好一点儿是命其告老归乡,差一点儿就是直接命令交部议罪。

如此一来,御史言官们位卑权重,往往成为朝中大佬们的打手,或者被人收买上书弹劾。可谓严重的扰乱了朝中正常秩序。刘重元也算是这种制度和风气的受害者,之前屡屡被弹劾,一次次的将命运交到皇帝手中。因此,借着这次吴昌时一案,他也希望改变这种制度,治理这股歪风邪气,好好梳理一下监察体系。

之前刘重元和张溥的争论就在这里,张溥想要的做法就是发动连续弹劾,制造出浩大的声势,让皇帝觉得吴昌时就是一个贪财弄权的小人,自然也就将他打倒在地了。因此重点是要发动更多地御史言官上书弹劾。

而刘重元则认为,吴昌时乃是周延儒一党,打击吴昌时容易,可是很容易就会让皇帝觉得这是他刘重元结党与周延儒对抗。而一旦这件事情陷入了党争,那就脱离了掌控,无论自己这边怎么有理,吴昌时作恶如何证据确凿,皇帝都会觉得这只是自己这一边的攻讦。

因此,刘重元坚持引入相对公正的庭审辩论模式,将吴昌时的罪证大白于天下,让皇帝和朝廷上下都看出来吴昌时是个什么东西,要让他死的心服口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靠传统的那种竞相上书弹劾,我们可以发动人上书弹劾,周延儒一党也可以上书营救啊,最终就会陷入党争的漩涡而无可奈何。

张溥最终还是被说服,因此最终上书弹劾的御史也不是之前说的七人,而只有洪启遵和郝絅两人,弹章也是字斟句酌一遍遍梳理,确保都是有实据的。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