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85章:盖州大捷

这样一种模式,首先周延儒是支持的,相比较于之前御史言官风闻奏事,吴昌时可以得到相对公正的审讯,或许还有一线转机。跟刘重元不想将这件事儿变成党争变成一团乱战一样,周延儒同样不想,一来皇帝最忌惮群臣结党,忌惮刘重元结党的同时也忌惮他周延儒结党;二来,周延儒也渐渐觉得必须着手跟吴昌时划清界限了。

吴昌时虽然是得力助手,能力颇强,但是行事太过高调,太过狂妄招摇,周延儒自觉自己都控制不住他,若是全力营救那就是跟他捆绑在一起,一旦其更多的奸情败露出来,很可能将自己也拉下水了。

而现在这种模式,只针对吴昌时,虽然对自己有所牵连,但周延儒自觉涉入不深,不会留下什么把柄遭人攻讦。该出力自然还是要出力帮助吴昌时脱罪,若实在是脱罪不得也能方便的与其划清界限,最多只是一个失察之罪。

皇帝对刘重元的改革方案也同样觉得不错。自从宋仁宗开创允许言官风闻奏事的先例之后,监察官在政治上的地位越发的突出,他们可以在仅仅出于怀疑而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向皇帝报告,错了也不受追究。因此可以相对自由的攻击执政的大臣,大明两百多年来,如严嵩、魏忠贤、温体仁等奸党,都曾经被言官弹劾,让他们不敢太过肆意妄为,同时也为皇帝除去他们制造了便利。

但是另一方面,大部分时候,风闻奏事成为言官们营私弄权的工具,或是为人收买,或是成为党争的急先锋,奸臣没有打倒多少,贤良忠正之臣倒是屡屡成为被弹劾的人。例如于谦就是被诬告阴谋拥立襄王而被处死,袁崇焕被人诬陷降虏以致被千刀万剐,之前杨嗣昌现在的刘重元都屡屡被人弹劾。

而且,御史言官除了监督弹劾官员们之外,也能够上疏弹劾劝谏皇帝,对于朝廷的政令指手画脚,掀起的风潮大的话即便是皇帝也无可奈何。皇帝就屡屡被言官进谏而气的恼羞成怒又无可奈何,之前对姜埰生那么大的气,其实倒有大半都是之前受言官们的气太多而无处发泄所致。

稍稍规范科道弹劾的流程,让其有法可依,真正发挥出发奸剔弊的职能,于朝廷而言也算是一大幸事。毕竟忠正清廉的官员总归是被人攻讦的点更少,除非是诬告,否则是无可奈何地;而弄权舞弊的奸臣定然是很多的问题,容易被人抓住把柄。

既然是皇帝、首辅和总理都同意,那事情也就定了下来,最为不爽的都察院科道言官,他们的权利受到了抑制,但是旨意并没有说完全否定风闻奏事的制度,只是针对吴昌时一案,言官们也无话可说。

满朝大臣都关注着吴昌时一案,因为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周刘两党的明争暗斗,而且关乎着科道言官今后的权利,敏感的大臣已经能够看到随着厂卫权力的被削弱,皇权被稍稍的削弱;随着科道言官的权利被削弱,之前被压制的执政权利,也就是内阁以及后来加上的军机的权利将会愈加的膨胀。

洪启遵和郝絅得了内阁的指令,在刘重元和张溥的支持下开始大张旗鼓的收集证据,审讯董廷献、汪希甲,同时探访之前曾与吴昌时接触过的人,某某场合吴昌时是不是说过犯忌的话,当时还有谁在场?然后在一一探寻,要求他们上堂作证。两御史的调查吸引了满朝上下的目光,原本还有些嫌事繁的两人一朝成为满朝瞩目的焦点,倒是干劲十足。

在这个时候,前方传来了盖州大捷的消息,顿时完全盖过了所有的事情,因为捷报上说北洋军在盖州城下大破东虏主力,临阵击杀了东虏贼酋黄台吉。折磨了大明十多年的大魔头黄台吉居然于盖州被打死了,顿时让皇帝和满朝上下都欣喜若狂的同时又难以置信,皇帝一再下旨刘重元命令去信盖州前线,要求反复核实,确保消息准确。

自皇帝登基继位以来,若说最为头疼最为无奈的人,就是黄台吉了,带给他无尽的不快、烦恼、忧虑还有耻辱,既痛恨蔑视又畏惧无奈。就这么一个女真小酋、跳梁小丑,居然横挑大明,灭林丹汗,几次带兵入犯京师,蹂躏内地,大明如云如雨的文武大吏畏之如虎,被杀的落花流水,奇耻大辱莫之为甚。

皇帝无时无刻不想将黄台吉碎尸万段,到后来他也知道这是一个美丽而虚幻的梦想,没想到突然就传来了盖州大捷黄台吉被击杀的消息。怎么不让皇帝欣喜若狂又难以置信。

未等兵部去信,很快盖州方向就传来了更多的军情,尤世威详细介绍了盖州一战,并送来了阵斩东虏将领图尔格、萨素兰、锡翰和额克亲等人的首级,并确定黄台吉也被阵斩,只是尸首为东虏抢回。随后,兵部安插在东虏的探子以及朝鲜亦纷纷报告,说是东虏方面正在大办丧事,哭天抢地,也确认了黄台吉的死,皇帝和朝廷这才完全相信,随即陷入到狂喜的状态。

原来,锦州战事刚刚结束,跟刘重元和孙传庭的判断一样,黄台吉也同样判断在这个方向已无战机,虽然主力汇聚,但是伤亡颇重士气不高,已无可能再越过明军水师守御的小凌河,再去进攻有五六万大军之数的辽东军。而在继续对峙下去,大清后勤不畅,后方又遭受明军北洋军的持续威胁,时间越长大清

越是被动。因此,在看到辽东军通过浮桥救援督标营后,黄台吉就做出决定立即转用兵力于盖州方向,趁着盖州北洋军兵力单薄、突前冒进的机会,一举消灭北洋军。

按照侦查,在盖州的北洋军只有明军北洋军山东镇五营、东江镇四营和新编成的督标营骑营,不过十营兵力不到四万人,还要遮护从金州到复州到盖州数百里长的后勤补给线,真正能在一线作战的应该不过五六个营两三万人而已,以大清六七万战兵的数量优势,以有心算无心的奔袭,黄台吉相信有很大概率能够战而胜之,甚至是一举歼灭这股北洋军,彻底的解除大明在辽南方向对辽沈的威胁。

因此,不顾锦州大战之后的疲惫,黄台吉强行下令全军即刻奔袭盖州方向,仅仅用了四天时间,东虏主力就从锦州转移到盖州城下,当八月二十四日清晨,尤世威刚刚收到来自锦州孙传庭的警告,东虏已经撤出锦州,疑似向盖州方向移动的时候,东虏大股大股的侦骑已经出现在盖州城下,并与城外部署的罗岱所部骑兵发生激战。

锦州方向战事一波三折明军最终失败,锦州失守,东虏集中兵力打大战打歼灭战的决心,也让北洋军上下军心颇为紧张,接连接到锦州的战报和京师的消息,尤世威都已经命令全军打点行装准备撤退了,没想到东虏居然来的如此之快。

跟锦州城一样,盖州的城墙也是洪武年间修建。展筑南面,砖石包砌,周围七里零三步,池深三丈五尺,阔一丈八尺。有城门三座:东曰明睙,南曰广恩,西曰海宁,没有开北门。钟鼓楼在城中衢。三座城门外都设有瓮城,城墙外有养马墙,墙外挖有壕沟,总体来说防御很是坚固。,

若是以往可以说的尚是固若金汤,可是已经收到锦州的战报,东虏利用重型投石机强攻锦州北城破城,这让北洋军将领们也有些不自信起来。不过盖州北面依山甚至都没有开城门,东虏无法展开兵力,城南和城西紧靠着大清河,有登莱水师营的战船防御,东虏也无法展开,唯一的进攻方向只剩下东门,北洋军一早就在东门城墙上部署了三十多门红夷大炮,接到锦州失守的战况之后,更是连夜从水师那里调来了十多门红夷大炮部署在东城墙上,一时到不担心会为东虏强攻攻破。

汲取锦州的教训,尤世威还命令水师在大清河上架设三座浮桥,以便东虏来袭时,北洋军能够顺着浮桥快速的撤退,而不必慢腾腾的等待水师的转运。没想到浮桥刚刚开始架设,东虏已经兵临城下,颇有些慌乱之中,尤世威命令水师加快浮桥的铺设速度。

城外,东虏前锋骑兵仍旧在和罗岱所部骑兵频繁的交战,随着兵临城下的东虏骑兵越来越多,罗岱所部伤亡越来越大,逐渐被压缩到临河一线受到水师的掩护,然后缩到南城附近,这里东虏不敢逼近害怕遭受水师的火力打击。

尤世威率领众将登上东城门城楼,眺望不远处的东虏大营,大队大队的东虏翻过城北面的山间谷地进入平原,步骑兼备,还有不少的火炮,约莫有近十万之众,让人望而生畏。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