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23章:善后

听到账内兄弟俩争吵的越来越激烈,李友、陈王廷等几个唐村出来的将领赶走了其他人,又重新进入账内。原本揪着李牟、一脸恼怒的李信,也只好松开,阴沉着脸坐在椅子上。

李友作为李信和李牟两人的长兄,居中劝慰道:“仲诚,今日帐中都是多少年的生死兄弟,咱们当初一起从唐村出来,生死与共多年。今日之事确是我们做的不对,瞒着你,可也是不想让你为难。”

“这件事不是叔鸣倡导的,是我们一起做出的决定,而之所以这样做,是我们知道仲诚你有你的立场,你忠于大明忠于总理,凡事都是站在国家站在总理的角度,你是忠臣是国之大将。可是仲诚,我们几个人、账外的几个人、只剩下三十八人唐村兄弟,还有几千兄弟们,我们看不到这些,我们要的也不是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李信明白了,其实昨天在铁塔上看到全军列阵于城外与闯军决战的时候,他就想到了。李牟等人所为,就是不想将解围开封打败闯军的功劳让给辽东军,宁愿冒险提前与闯军决战,也要拿下这个大功劳功,以奠定第二镇在羽林军中,在明军之中的地位。

其实在此之前,李牟等将领已经或明或暗的多次提出,不需要辽东军的参战,第二镇就足够守住开封、解围开封,甚至是消灭闯军了。尤其是在宣布朝廷关于河南三年免征的政策之后,闯军上下军心浮动,河南各地的团练都心向朝廷渴望安宁,李牟等将领的信心就更高了。

只是李信一来是顾虑刘重元已经制定好的战略,辽东军也已经南下,不好骤然改变;二来也是觉得第二镇大部分都是直隶团练,缺乏训练,战斗力不行,真正堪战的不过中前营五千余人,面对闯军数十万大军并无太大把握,若是强行交战,恐怕折损太大,尤其是中前营这些老兵,都是大明、总理最最宝贵的,决不能受到折损。这也是刘重元离京前反复叮嘱过的。

而且就李信的本心来说,他也不希望中前营的老兵折损。他们都是跟随着他数年的乡党,为了大明流尽了鲜血,很多人甚至离京前刚刚娶了宫女成了家,想到要跟闯军决战又有成百上千的老兵们要战死疆场,李信就不能答应。

可是千算万算,李信还是没有算到李牟等人,为了军功居然会瞒着他筹划了这次的决战。此时听了李友的话,李信也是无可奈何,他还能说什么呢!站在李友、李牟他们的角度,可不就是如此吗?他李信乃是总理麾下第一爱将,今后只要顺风顺水,封侯拜相都是必然的,而他们几个兄弟呢?就永远只能做背景板吗?

“是啊,三哥,咱们几个商量若是强要你下令开战,定是让你为难,所以才干脆瞒着你,打赢了自然是你指挥若定,若万一打输了就说是我等自作主张造成的,将我们退出去尚且还有挽回的余地!”

李信长叹一声。事到如今他还能怎么办呢?俗话说法不责众,更何况是全军上下统一的意志。于是只能问道:“现在闯军向南逃,恐怕是要重新逃入山中,我军大部分都是步兵如何追击?还有辽东军已至保定府,该如何处置?难道上书朝廷让他们再打道回府?”

众将领一听,明白算是过了这一关,于是赶紧献计献策。李牟说道:“打道回府就打道回府嘛!这辽东军主力离了辽东,万一东虏入寇岂不危险?更何况,这些个辽东兵一个个骄横狂傲,而且纪律散漫、暴虐蛮横,之前在河南就烧杀劫掠无恶不作,不来河南更好,省的我们河南的老百姓遭罪!”

“是啊,仲诚,不若上书总理,行文祖伯,就说闯军逼近我军下寨,我军出战逆袭,未曾料到闯军主力都是河南山寨团练,畏惧我军强横,又感于朝廷三年免征的德政,于是多有投诚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仲诚你才毅然决定进行决战,我军以少敌多,僵持之际,我诈称辽东军大至,闯军由是轰然崩溃。我军趁势进击,取得大捷,斩俘二十余万人。”李友显然也是早有思虑,如是说道。李信听了,也只能这么说了。即强调了羽林军第二镇在此战中的巨大功劳,辽东军没有参战凭着往日威名也有功劳。

与众将一一商量善后事宜,李信的心里确是不由想到刘重元曾经说过的一番话:“军队不能没有思想,没有思想的军队就是一支只认钱的雇佣军;军队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思想,就会用手里的剑为自己谋取利益。”之前他不懂这番话的道理,可是这次看到李牟等人的表现,他明白他们所思所想开始更多的偏向自己的利益了。恐怕这也与自己平日里宽以待人有很大的关系。

之后的两天里,第二镇上下都在紧张的进行善后工作。最重要的当然是俘虏的收编。此次招降、起义和俘虏的闯军包括饥民的话约莫有二十万之多,剔除其中老弱病残和妇女,还有约莫七八万都是精壮,都是这两年饥荒熬出来的,生命力格外的顽强,只要好好训练、给以精良的装备,定然是一支精兵。

不过羽林军第二镇乃是朝廷正规军,编制都是定死的,岂是想增加就增加的。不过李信与众将商量,认为河南大旱尚未过去,讲这些人放回乡里恐怕也不能养活自己,最终仍旧是上山为寇,或者是又被闯军给招徕过去,必须是将他们拴在身边才行。不仅是他们,河南各地的团练,都必须团结起来。

其实闯军去年不过是鱼腹山中的孤魂野鬼,只是恰逢河南大旱朝廷没有救济,老百姓结成团练武装自救,有如一堆堆的干柴,恰好闯军这点儿火星进入河南,才会重新燃起熊熊烈火。按照临行前刘重元所说:此次进剿闯贼,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战场上一时的胜负并不重要,最重要的在于跟闯军争取河南各地团练武装,他们都偏向朝廷,那闯军即便是在强大也将会是虚幻,其兴也勃焉也亡也勃焉。而若是各地团练武装对朝廷失望,从而心向闯军,那此次进剿官军必然将寸步难行。

现在看来,配合朝廷三年免征以及承诺积极赈灾的政策,河南上下都对朝廷信心大增,即便是已经加入闯军阵营的团练武装,也纷纷起义加入明军之中,地方上团练也纷纷向李信、高名衡送来效忠信,表示一定服从巡抚大人和提督大人的命令,坚决的剿灭闯军。

有这样的绝对优势,众将领都相信定然可以逐渐压缩闯军的活动空间,进而将其彻底消灭。毕竟当下的河南,团练、山寨遍地,几乎所有的城镇、乡村百姓都结寨自保,抵御盗匪。闯军再也不能像之前那样劫掠钱粮生存,也不能抢掠百姓为炮灰,他们每进攻一座城镇一个村寨,都需要强攻才能得手,而强攻一定需要时间一定需要付出伤亡,而所获却不多,毕竟现在整个河南都缺粮。如此下去,残余的闯军只会越打越少,越来越弱。

而明军所要做的就是跟在闯军身后,不断地联络、团结闯军行进道路上的团练武装,让他们抵抗闯军,然后进攻、袭扰闯军,让他们不能安心的进攻,不能获得粮食补给,不能获得喘息之机。对抵抗闯军的团练山寨给予嘉奖封官许愿,对于投靠闯军给闯军粮草辎重的团练山寨给予严惩。

因此,李信定下的总的方针政策就是,以官爵和粮食笼络各地的团练,避免他们再为闯军所用。针对抵抗闯军的功劳大小,以及各山寨团练的实力大小,分别授予县令、推官、巡检等这些官职,或者给予一些粮食补助。

终于预备营的四万多团练兵马以及俘虏的近二十万俘虏,众将领商量之后决定,从预备营中选调六千多人补入第二镇,填补此次大战的伤亡和逃散,使第二镇编制充实完整。特别是来自卫辉、怀庆和彰德三府,乃是众将领的乡党,忠诚可靠,优先选用。

然后剩余的二十多万人马中,十五万老弱病残妇女,李信的想法是将他们送去台湾或者辽东屯垦,为此需要按照籍贯和目下山寨所属,将他们编成三十个左右的卫所,通过黄河水运出海。当然这需要朝廷尤其是总理的协调。

至于剩下的八万左右的精壮,李牟强烈建议将他们编为正规明军,编以营伍,给予兵器,加强训练,准备北上辽东与东虏的决战。就像是崇祯十一年总理做的那样,将数万投降的、俘虏的流寇编组成大军,先是在巨鹿伏击东虏取得大捷,然后从山东北渡海峡反攻辽南,成为今日战功赫赫的北洋军。既然总理当年能够做到,今日条件更为齐备,大家更加能够做到。

这次闯军大败,李自成只率万余人狼狈逃窜,众将领有信心长则一年短则半年,就能彻底消灭闯军擒杀李自成,彻底终结为祸大明十多年的流寇之患。而闯军一旦被消灭,对东虏发动总攻就将提上议事日程。如能新编出八万人的新军,再加上两个镇的羽林军还有虎贲军、辽东军和北洋军,东虏将会面对的是二十多万近三十万的精锐明军。别说是元气大伤之后的东虏,即便是黄台吉在世东虏十旗主力俱在,恐怕也无能为力。可以想见,东虏即便再精锐恐怕也只能节节败退,在占据绝对优势力量的明军面前,东虏大败则全军覆没彻底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小败也得败出辽沈退入辽东以东以北的茫茫大山之中苟延残喘。

如此这般的话,由不得李信不心动。而李牟没有说出口,李信以及众将都明白的是,围绕着当年唐村出来的一百零八人组成了第二镇的中前营,在以中前营为骨干,以八万河南子弟组成的这支新的大军,一旦真能编组成功,善加装备训练,众将领有信心成为不亚于北洋军、辽东军的主力大军。而到时候,李信、李牟以及诸将在朝中将是什么地位?想想都令人心动不已。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