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31章:明报

牵着马走进院门,正在院子里扫地的管家张叔一愣,惊喜的说道:“少爷?你是今天回来了呀?”说着又朝东厢房里喊道:“小乙,小乙,快来快来,少爷回来了!”

一个小厮轻快的从东厢房小跑出来,见到张煌言连忙惊喜的打招呼,然后牵着马去厢房安置。张叔和小乙都是张煌言父亲来京师做官时从老家带来的,张叔甚至是看着张煌言长大的,感情自然非比寻常。

这一通叫唤,在后院的家人也都听到了张煌言回来的消息,纷纷涌出来行礼问安。直到看到父亲张圭章也走出来,含笑抚髯的看着自己,张煌言才连忙惊喜的上前跪下行礼说道:“父亲,孩儿回来了,此去浙江幸不辱命!”

“好好!”张圭章高兴地将张煌言扶起来,仔细的上下打量了一番,见他黑了也瘦了,但是目光坚毅行事沉稳,看起来千里往返浙江多了一番阅历。心里面为儿子感到高兴,但是面上仍旧严肃的说道:“中试了也要戒骄戒躁,休息两天就沉下心来继续温习功课,准备明年的会试。”

“是,是儿子谨记父亲教诲!”张圭章让张煌言先去后堂见见母亲,向母亲问安,然后父子俩在书房叙话。

“父亲,你不是常驻在河东盐池的吗?怎么现在进京了?”两人落座,张煌言首先问道。

张圭章看了看儿子,觉得他已经考上了举人,也算是士林中人了,于是解释道:“朝廷准备彻底改革盐政,彻底废除过往开出的盐引,借鉴之前矿山的招拍挂制度,将每年盐池开采的盐以万引为单位进行拍卖,我这次回来就是户部准备召开部署大会。”

“这是为了提高盐税收入?”张煌言立即听明白了其中的要点,“这样一来的话,恐怕盐价会大幅度上涨啊!”

“是啊,只是户部缺钱缺的厉害,北面东虏打仗,中原清剿闯贼,这也就算了,现在湖广和南直隶又爆发大旱,朝廷要减免这两地的赋税,调集钱粮赈灾,别无他法,只好将主意打到盐税的身上,希望能够提高盐税填补缺口。至于盐价,朝廷恐怕暂时也顾及不到了。”

张煌言喟叹一声,却也知道朝廷的难处。这几十年来,大明一直以来的问题就是财政困难,军费短缺,入不敷出。因为父亲是户部官员的关系,张煌言对此也有不少的认识,当下又要打仗又有赈灾而主要税区的税赋却要减免,朝廷也是难办的很。

两父子又聊了一些最近发生的事儿,直到户部来人要张圭章去户部述职。临走,张圭章像是想起什么,说道:“这些日子你就待在家里好好温习功课,不要出去逛了,最近京师对我们浙江人不是太友好。”

“啊!”张煌言大吃一惊,连忙追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再一想,今日回来的路上,几个商户一听自己的浙江口音都变了脸色。

“你自己看看吧!”张圭章从书桌上拿出两摞纸递给张煌言,“你先看看,晚上等我回来,我们再细聊。”

这是一份二十四寸大小的布告样,最上方写着“明报”两个大字,下面小字写着“内阁诏令,礼部出版”四个小字,再往后写的是日期,正是三月二十日。

而头版的第一篇文章乃是:开封大捷。说的乃是之前羽林军第二镇在开封大败闯军,斩俘闯军二十万,彻底剿灭闯军擒斩李自成指日可待了。

然后旁边有一篇陈子壮写的评论,简单回顾了流寇的兴起、发展、壮大和这些年逐渐走向覆灭的过程。流寇的兴起虽有天灾之故,但是朝廷的施政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朝廷剿抚不定、地方贪渎懒政,都是流寇壮大以及屡屡死灰复燃的原因。因此陈子壮提醒朝廷和地方,这次即便是剿灭了闯军擒斩了李自成,也万万不可大意,朝廷要始终关注地方上的天灾加以赈济,地方省府州县要关注流民安置赈济以及百姓民生,不给流寇重新孳生的土壤。

朝廷已经命令免除河南一省三年的税赋,还有山东、陕西、甘肃、山东、湖广和南直隶等数省也有数十个州县因为天灾减免了一到三年的税赋,地方官府也要切实的将减免税赋、赈济灾民、恢复民生的政策落到实处,让老百姓能够恢复生产,休养生息。

同时各地的巡抚、兵备道、总兵官等,也要监控各地的流寇、土匪以及流民情况,对于流寇、土匪要或剿或抚,限期加以剿灭,以免小寇养成大寇为祸更大;对于流民,要妥善加以安置,或者租给土地令其屯种,或者以工代赈有个活儿干,总之毋令其从贼做寇。

“果然是探花陈公的文章,详实有据、敦敦教导,这才是安邦济世的好文章啊!”看着陈子壮的文章,张煌言击节赞叹道。若是陈公能早点儿获得皇帝的重用,这些流寇闯贼早就被剿灭干净了,何至于遗祸到现在。

翻过明报,第二页的头版文章乃是介绍北洋军在金州的军屯以及山东的屯种情况。金州和山东这两年都积极的扩大番薯、高粱的耕种面积,探索这两种作物的耕作办法,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收获,金州的军屯不仅能够满足北洋军的军粮供给,甚至能够被兵部征收、采购支援辽东战场,而山东虽然这两年也是大旱,但是通过播种番薯高粱这两种耐寒耐旱作物,基本满足了山东本身的需要,同时还能部分运到河南支援河南的赈济。这两个地区的粮食生产自给自足,极大地减轻了朝廷的压力,为各地做好了表率。

因此,文章的作者,户部尚书蒋德璟,要求河南、陕西、甘肃等省以及九边各地,都应该积极地扩大番薯、高粱这两种耐寒耐旱作物的耕种面积,积极的开展生产自救,以减轻朝廷的负担。按照在金州和山东的单位亩产,若是这些受干旱的省份以及九边能够将一半以上的田亩用来耕种番薯和高粱,那么不仅能够满足这些地区的粮食供给,甚至还有富余能够支援其他地区。因此,蒋德璟在文章中说道,户部已经下文给各省府州县,详细介绍这两种作物的耕种方法,同时运送了一大批种子给各省府州县来试种,积累经验,以便能够尽快大规模的广泛种植。即便是各地的干旱天气没有完全结束,各省府州县也不至于发生大规模的饥荒了。

“好啊,太好了!”若是真按照文章所写的,各省府州县积极的推广既高产又耐寒耐旱的新型作物,那大明再也没有粮食问题,老百姓就能吃上饱饭,即便是灾荒之年也不至于挨饿受寒了。这可真是解决了两千年都未解决的难题啊,是最鼓舞人心的德政。张煌言激动的从桌案前站起来,拿着报纸在书房内高兴的踱步,一边笑一边激动的读报纸上的文章,越读越是激动,越读越是开心。甚至连母亲进来点亮油灯都没有发觉。

其后的几篇文章都是朝中的大佬们,就大明最新的动态、朝廷的政策以及施政的理念,做出的解释。这倒是既新奇又妙处无穷。沿袭自汉代,大明原本就是有邸报的,由通政司管理发行,甚至还用上了活字印刷术。邸报主要是向地方省府州县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也就是说由小吏选择但凡是谕旨奏章全都抄录在邸报上,发给地方。至于这些谕旨、奏章的深意,就全靠地方官们自己领悟和越读了。

而这明报显然是不一样的,它虽然内容没有邸报那样多,但是显然是抓住了最新、最重要的消息和政令加以解读,而且显然发行范围更广、发行量更大,因为张煌言发现报纸上角有十文钱一份的字样,显然不像是邸报只是发给地方官府,这明报是面向全体百姓的,只要是掏上十文钱就能买上一份,知晓朝廷的重要政务诏令。

可是这跟浙江有什么关系?为何最近京师对浙江人不大友好?一直到张圭章回家,经他指点,张煌言才在第二份也就是最新的一份《明报》上读到了户部某位郎中写的关于浙江欠赋的文章。

文章写的很有意思,首先谈及的乃是东汉时期凉州故事。东汉时期凉州羌乱频频,每年都耗费汉朝大量的军费,东汉朝廷负担不起,分别在光武帝、安帝、灵帝时期,爆发了三次关于凉州弃守的论战。军事地理且不说,当时强烈主张放弃凉州的都是内地州郡的官员,他们认为坚守凉州就是拿内陆郡县的钱粮向凉州输血,他们不甘愿。但是东汉朝廷总有忠直之人,坚持要守住凉州,以确保三辅之地不受到威胁。

如今同样如此,辽东与东虏鏖战,中原清剿流寇,北方大面积的天灾,整个北方都是赤地千里,百姓流离失所,即便是京师也是三次被兵,城内灾民遍地,之前每天都能拉出去几车的尸体。可是南方某些省份上至官吏下至百姓,看不到北方的苦难,看不到北方将灾荒将战事挡住,使南方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他们眼里只看到他们的税赋又加了又重了,他们确看不到若是北方得不到南方的税赋支持而轰然倒塌,让东虏、流寇南下,那南方该将是怎样一副地狱场景。

尤其是浙江省更为过分,士绅大户纷纷贿赂公门拖欠税赋,以致十数年来浙江每年都没有足额的完成税赋,累计拖欠朝廷税赋达上千万两银子之多。给朝廷的编练兵马、赈济灾荒等工作制造了巨大的难题。

文章中也提到,朝廷已经采取积极强硬的措施,在浙江开展清理拖欠赋税的行动,以最大的决心征收拖欠的赋税,一方面解决朝廷当下的财政苦难问题,同时也是为了公平不让其他各省正常缴纳赋税的百姓吃亏。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