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35章:河套战事

张煌言所言,让方以智悚然一惊,没有想到年纪轻轻地张煌言会说出这番话,细细品味很有道理。以他之所见,过几年郑福松肯定要去南洋协助郑芝龙统帅南洋水师,开始逐步掌握郑家的庞大商业网络,若按照总理的构想,驱逐了西班牙人之后还要消灭荷兰人,由大明一统整个南洋,那么郑家将成为掌握整个南洋的巨无霸,而显而易见作为郑家接班人的郑福松将很有可能是未来决定大明南洋统治权的决定性人物。

就像张煌言所说,好生教导让郑福松心向大明多加尊崇圣人之道,对今后大明统辖南洋将会有莫大的好处。自己之前只觉得郑福松和第五连只是来第二镇训练训练迟早要走,还是太狭隘太短视了。

“好啊!玄著,就凭你能想到这一层,我看做个侍郎是绰绰有余的!”方以智笑着拍拍张煌言的肩膀,带着他继续走进自己的寝室,让仆役拿出一些金华火腿、绍兴女儿红等浙江特产帮张煌言带上,然后亲自从床边的书匣里取出取一本笔记递给张煌言。

打开一看,乃是密密麻麻的小楷。“这是我自进入督标教导营以来,所记录的练兵笔记,以及这两年我随同督标营南征北战,总结的一些战场经验教训。想来对你会有所裨益,你且拿回去翻阅吧!”

张煌言闻言大喜,连忙道谢。方以智所率督标营北伐东虏、南征台湾,虽然不过四年,确是百战百胜,听之就令人神往。他所写的兵书,那定然是最贴合实际的战场经验和教训。

看到张煌言一脸兴奋,抱着书如饥似渴的就想要翻阅却又知道不礼貌的样子,方以智暗自发笑,却更加的欣赏这个资质很好还这么勤奋好学的学弟。其实当年在江南之时,张煌言年纪尚小,方以智与他并不相熟,当时他和张溥、张采、陈子龙等复社盟主才是风云人物,张煌言只能称之为小小迷弟,而今日相见,张煌言的见识、学识和处事都让方以智另眼相看。

于是方以智说道:“下月初五,乃是我的生辰,原也不值什么,只是张天如、陈卧子等好友筹划在西山举宴乐呵一番,你可与我同往。”张煌言连忙答应下来。

其后两天,方以智亲自带着十名中营军官来到第五连,与郑福松商议之后,这十名军官到第五连任副连长、队长、副队长等职务,替换下来的原军官则先送到讲武堂学习数月。有了这十名富有经验的军官帮助下,第五连的训练进展更快了。

特别是副连长何廷斌,不仅也是福建同安人,乃至郑福松的乡亲,而且居然原本是郑芝龙的旧部,因缘际会陷身在荷兰军中做了通译,前年方以智率远征军与荷兰人联军进攻台湾北部的西班牙人,何廷斌作为通译与方以智时常接触,见官军勇猛善战又秋毫无犯,心生向往,于是投靠了远征军,之后协助方以智在台湾北部屯田练兵、招募移民等方面都颇有功绩。方以智也看重他在福建、台湾一带颇有声望,又熟知荷兰人内情,于是由他从台湾汉人之中招募了一个连加入了远征军部队,也算是方以智的得力干将了。

方以智还特意将何廷斌连也就是左营第一连调过来,与第五连结伴为营,两连一起训练一起出操,如此一来,第五连的训练终于走上了正轨,按照训练大纲,一步步的展开训练。第五连官兵本就是精挑细选的精锐,个个都是孔武有力、武艺精强且又能熟练的操作鲁密铳在内的各种武器,所缺乏的只是结阵而战的组织和纪律,一旦在何廷斌等人的训练下整齐划一的前进后退,那被束缚起来的澎湃战力怎么也遮挡不住,让郑福松和张煌言的兴奋不已。

就在第三镇各营的扩编、训练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第三镇前营已经抵达了大同右卫,与也是刚刚抵达的辽东军祖大乐所部骑兵汇合,从而大明最为精锐的重骑和轻骑皆汇聚于此。虽然朝廷定下的提督尤世威还没有到,羽林军第二镇的左右后三营也才刚刚到太原,但是宣大总督方孔炤还是迫不及待的召集众将领议事。

辽东军锦州总兵祖大乐、祖宽和祖泽远,平东伯李大开,以及宣大军中宣府总兵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山西总兵虎大威和副将李重镇,文官包括大同巡抚叶廷桂和宣府巡抚刘永祚,一众文武济济一堂,让连日来愁云惨淡而卧病在床的方孔炤精神好了不少。

从温润的湖广到这苦寒的河套,身体上的折磨没有让方孔炤吓倒,一向坚韧的他甚至经常在三九寒冬身着铠甲骑马巡视各镇各营,为官兵们送去御寒衣物以及粮草补给。真正让他感到一筹莫展的是军心,是宣大上下对他的鄙视加敌视。很简单因为他的前任实在是太出色。

大明两百多年来以文御武,文官督抚不知凡几,但是能像卢象升那样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恐怕是绝无仅有。每次战斗,卢象升总是身先士卒,亲冒矢石,跃马横刀,冲锋陷阵,不计生死,即使是敌人利刃已砍在身后的马鞍之上铮然作响,仍不回头。

只有真的俯下腰跳进泥里,才能真正理解泥里劳作人的苦;只有真的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才能理解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丘八。再加上卢象升积极的为宣大军筹措粮饷,解决全军的欠饷问题,关心官兵的疾苦,又能领导全军打胜仗,因此,宣大军上下都对卢象升很是拥戴,连带着对他的继任者方孔炤没有好脸色。对此方孔炤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诸位,开春之后东虏已经开始调集兵马向西进攻在东胜的陕甘军了。若是东胜再让东虏占了,那他们就全有整个河套了。因此,本部堂以为,应该趁着援军大至,我明军即刻出击,不求战胜东虏,至少也要牵制东虏不能去进攻东胜。诸位以为何如?”虽然身体虚弱,但是方孔炤还是直接的说出了自己的打算。若是让东虏攻克了东胜全据整个河套,那朝廷组织的收复河套作战就算是全败了,不仅是首倡者总理本人脸上无光,就是他这个前方总督,亦或者宣大军的将领们,也都将是败军之将,将要受处分。

大同巡抚叶廷桂和宣府巡抚刘永祚乃是文官,而且从卢象升领军收复河套之日起,他们就在军中,自然是不愿意整个战事的完败,因此立即出声附和,而且辽东军和羽林军兵强马壮,看起来足以克敌,若是能彻底击败东虏,重新收复沦陷的归化等地,亦算是大功一件。

辽东局和羽林军刚至还不了解情况,一时不好发表什么意见,于是众人都看向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和副将李重镇四人,他们乃是宣大军的核心将领,尤其是宣府总兵杨国柱,乃是是辽东义州卫人,世为军职,崇祯九年升为宣府总兵,稳重沉毅,在宣大军中威望极高。

王朴乃是王威的儿子,将二代出身,并无什么军功,之所以能够爬到大同总兵的高位,一靠父亲王威的运作,二靠他自己极善钻营会来事。在军中一向没有自己的主张,总是看上意、随大流。

虎大威则是陕西榆林塞外的蒙古人,后投明军,因勇猛善战而屡获升迁,跟随总兵尤世禄 在山西剿寇,战功赫赫,与另一名蒙古将领猛如虎号称“军中二虎”。崇祯七年,在忻州射杀巨寇显道神高加计,被巡抚吴甡保举为副将。崇祯十年春,山西总兵王忠因逗留不进被免,虎大威升任山西总兵。他因为是蒙古人,所以一向耿忠,上官让他怎样他就怎样,从来不推脱。

宣大军一众将领都看向杨国柱,他也知道随着宣大军大败,收复没多久的河套已经丢了一大半,再跟新总督闹意气之争让河套的局势再恶化下去,朝廷恐怕不会饶了自己。于是杨国柱起身抱拳对方孔炤说道:“部堂但制定方略,冲锋陷阵交给我等即可!”

“好,好啊!”方孔炤闻言一喜,一身病倒好了大半,兴奋的站起身说道:“根据夜不收的查探,目下东虏主力正白旗满蒙汉兵集中在归化和云川卫之间,正在向西北方向收缩,准备向西进攻东胜卫的陕甘军。在东部的集宁海子一带则是集结的察哈尔部和科尔沁部,根据情报,科尔沁部主力冬天的时候回部落应付白灾主力还没有回来,现在在集宁的只有察哈尔部,势单力薄。我的想法是,集中主力骑兵出阳和,奔袭察哈尔部主力,争取能迫降察哈尔部,同时也是吸引东虏主力回救。”

察哈尔部原本乃是蒙古最强大的部落,崇祯元年时,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乃是全蒙古的共主,甚至当时大明朝野认为最大的敌人乃是察哈尔而不是东虏。只是林丹汗志大才疏,为了成就伟业,而不断地逼迫、欺凌和吞并其他蒙古部落,以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权威,更好地统御整个蒙古。而对面的东虏从努尔哈赤到黄台吉,则与他恰恰相反,对科尔沁等蒙古部落极尽拉拢之能事,相互联姻,而对察哈尔则连番征伐,到崇祯五年,林丹汗面对东虏的进击干脆不战而退,一口气逃到了青海,最终病死在那里。

东虏瓜分了曾经庞大的察哈尔部,林丹汗的几大福晋也带着部众改嫁了黄台吉、代善等东虏头领,只剩下林丹汗的儿子额哲只剩下了数千之众。黄台吉倒没有斩草除根,而是依照草原上的传统让额哲继续统领察哈尔部,当然是在东虏的控制之下,先是娶了黄台吉的女儿马喀塔,并封和硕亲王,位在其他蒙古王公之上。额哲被迫在沈阳居住多年,直到去年分封多尔衮到河套,才让额哲回来统领察哈尔部协助多尔衮。

因此,座中几乎都明白方孔炤的意思,察哈尔部虽说是在东虏麾下,但是与东虏可谓有着灭族的深仇大恨,部落之中痛恨东虏的不在少数,甚至很多察哈尔人投靠了大明,以继续与东虏为敌。若是以大兵突然相逼,再辅以招抚,让额哲率部投降大明,倒戈相向东虏也不是不可能。

即便是额哲不愿意投降,仅剩下万余众的察哈尔部也不是明军主力的对手,一起推平了就是。其后不论是退回长城以内,还是迎战东虏主力,与其决战,总之都是达到了牵制东虏主力,不令其进攻东胜卫的目的了。

杨国柱想了想暗自觉得可行,于是对方孔炤说道:“部堂大人之策甚好,只是我们宣大军上下骑兵折损较大,即便是所有的家丁骑兵都凑起来,恐怕也不过三千人,此战恐怕还得以祖将军所部辽东精骑为主力发起奔袭,宣大军步兵则紧随其后出长城掩护后路。”说着转向祖大乐问道:“祖将军以为如何?”

祖大乐自恃所部降虏左右营勇悍无敌,并没有将察哈尔部放在眼里,于是大刺刺的答应下来:“如此甚好,击破察哈尔,在与多尔衮决战,一战定胜负,这河套就算是平定了!”

几名将领随即商定了具体细节,由大同镇家丁骑兵作为向导,祖大乐率领辽东军精骑自大同奔袭集宁海子,杨国柱则率宣府兵和山西兵以及羽林军随后接应,若祖大乐胜则与其在集宁汇合,准备迎战东虏主力。王朴则率大同兵继续守在大同右卫,谨防东虏突入长城,同时佯作宣大军主力还在的样子。

至于总督方孔炤则坐镇大同城,筹集粮草,征调民夫,准备大军所需的粮草辎重。辽东军和羽林军到了之后,这里明军仅仅是骑兵就有上万人,所需的粮草数量惊人,还要冒着战火从大同出长城运往集宁海子,路途两百多里,这粮草转运的工作可不轻松,好在朝廷兵部给宣大调集了十万石的粮食和大批的干草,否则以贫瘠的宣大还真撑不起这样大规模的战事。

方孔炤又命令大同巡抚叶廷桂随同辽东军奔袭集宁,准备临阵之前劝降额哲。叶廷桂自崇祯八年巡抚大同,至今已有七年了,当年还招抚了大量的察哈尔流众,对大同边墙外对察哈尔部落都十分熟悉,有他去招抚乃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