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33章:粮饷之筹谋

谨记我们的网址,祝大家阅读愉快!别忘了多多宣传宣传。

从十月二十日,刘重元写了奏折,向朝廷汇报关于突袭张献忠的战事,可是直到今天一直没有回复,这让刘重元一直心里头有些不安,生恐会出现什么变故。

因此,十一月十日,当刘重元日思夜盼的后勤大总管,新任五省巡抚蒋德璟终于赶到了开封大营,刘重元大喜,立即放下手里的全部工作,和蒋德璟促膝长谈。五省总理的全名是,左佥都御史,巡抚山东、河南、湖广、江北、四川五省督理粮饷事,是应刘重元的要求,专门设立为中原剿匪军督理粮饷的,算得上是刘重元的后勤总管。

蒋德璟是福建晋江人,年级比刘重元大十五岁,科场也早六年,是天启二年的进士,一直以来秉公持正,博学强识,无论是圣人之学、西学还是兵书战策、经济民生,他都有着很深的研究。崇祯初年,听闻刘重元于兵事有所研究,还不耻下问的加以请教,以便编纂一部《御览备边册》,对大明九边阨塞,河漕、屯盐、水利、历律、刑法等等,莫不深究,以供皇上学习。自此两人逐渐熟识,结为好友,日渐较好。

对于这位忠心耿耿、人品贵重而且读书做事俱通的前辈兄长,刘重元一直深深地敬重,以兄事之。

担任五省总理之后,面对粮饷两缺的局面,刘重元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这位多才能干的兄长,其时蒋德璟正任詹事府少詹事,负责东宫内外事务,清贵至极。实际上太子年幼,詹士府并无什么事务,虽然蒋德璟关切国事,屡屡上书皇帝指陈得失,但是总是失望而归。因此,与其在朝中荒度时日,郁闷难抑,还不如出来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因此,虽然一别不过两月多,却像是经历了多年未见,两人都十分高兴。看到账内陈设简单,书没有几本,字画更是没有,有的只有刀剑弓矢和几把火枪,蒋德璟笑着打趣道:“子乔任总理两月,诗书丢一边,刀剑常在手,这倒是跟首辅越来越像了!”

“哈哈哈”刘重元也跟着大笑,首辅刘宇亮不喜读书却喜弄剑,已是京中众人热议的人物。“我这里原本有些书以备查阅的,你来了就不需要了,翻书哪有问你来的快!”

“你啊,你啊!”蒋德璟从怀里掏出几封信,说道:“对了,临出京前我去看望了王夫人和德华、德凯,这是他们写给你的信,我正好带过来!还有王夫人给你捎的一些日用衣服之类的,我也一并带过来了!”

刘重元感激的接过来,如今官员出京任职,都是紧赶慢赶,蒋德璟还能想得起来帮着捎口信,确实是热心朋友。

将信摆在桌案上,刘重元先问道:“我关于处置张献忠的折子,一直没有批复下来,中葆兄可知是何故?”

蒋德璟点点头,略想了想说道:“我是初二日出的京城,朝堂上关于你处置张献忠部的争论仍然沸反盈天。大部分人都是高声叫好,认为张贼丧心病狂、捣毁皇陵,受抚后仍然狼子野心蛰伏待变,你果断的擒获他是为朝廷除了一大害。但是仍有些人,以袁崇焕诛杀毛文龙来类比,认为你未经请旨就擅自组织大军围攻已经受抚的官军,一个不小心就会断送来之不易的抚局,造成流寇再度祸乱天下。认为你的行动,至少逃不开一个轻掷国运以搏取功名的罪名。”

原来,刘重元奔袭擒拿张献忠的消息传到京城,兵部尚书熊文灿大怒,这么个后生晚辈,居然如此肆意的将自己的最大政绩抹去,还上书说张献忠是假投降,不尊诏令、不尊军令、军心叵测,蛰伏谷城,招兵买马,以观时变,如果这个罪名坐实了,那么力主招安的他熊文灿不就是被贼寇蒙蔽遗祸国家了吗?

因此,熊文灿立即上书弹劾刘重元,指责其年轻孟浪擅兴征伐,贻误国家招抚流寇以致太平的大计,不少熊文灿交好的御史言官也纷纷上书弹劾。

不过,内阁大佬杨嗣昌支持刘重元,在御前为刘重元说了不少的好话,说是刘重元愤懑于皇陵被毁君父之难,又知道东虏即将入寇,着急率军北上勤王,因此张献忠一拒绝出兵的军令,刘重元立即率军歼灭之,以求的血君父之辱,解君父之难。

原本有杨阁老支持,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了,但是要知道,当时不顾杨阁老等众臣的反对,一力坚持招抚张献忠的,除了熊文灿这个主事者,还有皇帝这个拍板者。如今,刘重元说张献忠是伪降,第一巴掌是扇在熊文灿脸上,第二巴掌就扇在皇帝脸上啊!

若不是之后又传来招抚罗汝才以及李万庆,中原流寇几乎全部剿平的塘报,皇帝绝不会给刘重元好果子吃。

从蒋德璟的叙述中了解到这些内幕,刘重元在账内踱步思索了片刻,倒是没想到面对流寇软弱无能只会招抚了事的熊文灿,攻击其自己来倒是扎实的很呐,倒是有些走眼了。

自己有了主意,刘重元也就不多聊了,又详细的询问了一下蓟州的战况,刘重元就急急忙忙的回归正题了。

“中葆兄,你此行的任务艰巨异常啊!此刻,在开封的中原剿匪军,总计已经有七万大军,基本上全是战兵,每月需要粮食四万五千石,每月需要军饷至少十万两,可是现在山东、湖广拨付的粮食只有每月五千石,还时断时续,朝廷拨付的军饷也只够一万五千人发饷,这剩下的部分就只能靠你我自筹了。”

蒋德璟呆愣的看着刘重元,眼睛瞪得大大的,开什么玩笑,每月筹集四万石军粮和八万两军饷,一年就相当于四十八万石粮食和九十六万两银子,按一石粮食一两银子算,差不多一年需要筹集一百四十四万两,这怎么可能做得到,要知道像山东、河南这样的大省,一年的税负也没有一百万两啊!在已经加了辽饷、剿饷基础上,在征收一百多万两银子,这是要将老百姓全都逼向绝路啊!

“哈哈哈”第一次看到一向智珠在握的蒋德璟如此惊讶,刘重元忍不住笑了,但很快肃容说道:“中葆兄,这七万士兵,向前一步就是我大明的精锐之师,我很有把握将其锤炼成一支铁军,对内剿除流寇对外抵御东虏,皆赖这支大军;但同样是这七万士兵,向后一步也可能是我大明祸乱之源,这其中的关键在哪里,我不说你也应该知道。”

蒋德璟当然知道,自万历年间开始,边军欠饷已经成为常态,屡屡因为欠饷而引发大规模的哗变、叛乱,当下流寇的骨干,绝大多数都是叛乱的边军和逃兵。刘重元的意思是,这七万大军是成为大明之铁军还是成为新的流寇,全看他蒋德璟能不能筹集到足够的粮饷。

这话也没有错,皇帝不差饿兵,哪有即无钱也无粮还要人上阵拼命的道理。可是当下的问题是哪里还能弄得到钱呢?见刘重元一副智珠在握的样子,蒋德璟想了想不由问道:“你在奏疏里说,要征收商税要开矿,子乔你莫非找我来就是让我主持此事?”

可是征收商税加开矿又能弄到几个钱?万历皇帝冒天下之大不韪,顶着全天下人的唾骂,派出太监全天下的征收商税和矿税,收了多少钱?别人不知道,留心国事经济的蒋德璟知道,征收最多的一年也就是万历三十一年也不过是一百万两出头,那还是在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处处征收的情况下。

如今他蒋德璟不过是五省巡抚,就算他肯甘冒奇险去收税开矿,最多也就是在五省范围内吧,总不能去南直隶、广东这些富裕省份吧。山东、河南这五省本就屡遭灾荒、民众穷困,又能收得到多少税呢?

而且,要收税就要派出税官,设立税关,这还没有收到钱先要支出一大笔公务费用;开矿同样如此,从选址、招募矿工、开矿到最后出矿收到钱,每个两三年根本看不到回来的钱。问题是,七万大军能够等三年吗?

面对这些疑问,刘重元笑了笑,连声咳嗽然后作怪摆出一副夫子教授的模样。蒋德璟也笑了,以往谈古论今,刘重元每有奇谈怪论都会假装端起老师的架子,搞怪的做出一副圣人授学的模样。今天严肃之余这突然放松一下,让蒋德璟不由想起了之前的时光,于是配合的端起一杯茶恭敬的递给刘重元。

“此次进剿张献忠,是因为其居心叵测,在谷城招兵买马欲行不轨。”刘重元喝了一口茶,见蒋德璟故意露出不耐的神色,连忙继续说道:“可是你想过没有,张献忠部一万一千战兵,靠什么在谷城一待就是半年?而且看样子还能长久的待下去。”

“这个?”这一问倒是将蒋德璟问住了。

“仅靠其他的流寇屯田?肯定不够,谷城地狭民贫,每亩每年不过收一石半,河足以养万余战兵?”

“那是靠什么?”蒋德璟关切的问道,张献忠能以一县养一万兵,大明有两千多个县,那不说养两千多万兵,以十县养一万兵也有两百万兵啊,如果有两百万兵,别说流寇、东虏,就算是安南、日本那也是想打就能打的呀。

“张献忠那厮在谷城汉水设卡收税,过去六个月,多的月份能收一万两千两,少的月份也能收六百多两,半年下来一起收了四万五千两银子。”蒋德璟听得目瞪口呆,就在一个区区边远小县,仅仅靠着收过路费,居然半年能够收到四万多两银子。

“你想想,汉水上设一卡一年能收九万两,那在武昌的长江上设卡一年能收多少银子?在运河上设卡一年能收多少银子?在景德镇、汉口镇、朱仙镇和佛山镇设卡一年能收多少银子?”

“这,这,这…”刘重元的话像是为蒋德璟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困扰朝中君臣十数年,逼得朝廷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收取辽饷、剿饷,弄得天怒人怨流民四起,怎么在他刘重元这儿解决办法这么简单吗?在商道上设卡收税就行了?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