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39章:北境烽火

谨记我们的网址,祝大家阅读愉快!别忘了多多宣传宣传。

崇祯十一年十五日,北京城内已经实行宵禁多日,重要街道口都站着锦衣卫、五城兵马司的兵丁,盘查往来行人,与往日不同的是官兵各个拿着明晃晃的长枪和钢刀,蜡黄的脸庞刻满了紧张和惶恐,月光下、灯火中凄厉阴森。

城头上非常寂静,每隔不远有一盏灯笼,由于东虏已过了通州的运河西岸,所以东直门和朝阳门那方面特别吃紧,城头上的灯笼也比较稠密。城外有多处火光,天空映成了一片紫色,从远远的东方,不时地传过来隆隆炮声,好像夏天的闷雷一样在天际滚动。但是城里的居民们得不到战事的真实情况,不知道这是官兵还是东虏放的大炮。

八月底刘重元离京时,发出的东虏即将入寇得到了皇帝和朝廷的认可,以朝廷和兵部的名义向蓟辽总督衙门、顺天巡抚衙门、辽东巡抚衙门以及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总兵衙门都发出了预警,其实甚至不需要向这么多衙门告警,因为这些个衙门都实际归于蓟辽总督管理,只需要向他一人告警就行了。

按刘重元和杨嗣昌的估算,因为提前告警,能够为朝廷争取一个月的时间,蓟州官兵加强战备,搜集战兵上城防守,然后宣大总督卢象升汇集主力火速东援,合两总督之兵力将东虏阻挡在长城燕山防线以外,等三边总督洪承畴率秦军主力,他刘重元率领中原剿匪主力北上,集中优势兵力于长城燕山山地与东虏决战,定能一战摧破东虏主力,从而取得大捷。

计划是这样挺好,在刘重元出京之后,杨嗣昌请示皇帝,以兵部的命令向宣大卢象升发出军令,命其立即率领宣大总督所属的大同总兵、宣府总兵、山西总兵所部以及他直属的督标营接令之后即刻东进,驻防在三河一带随时准备增援蓟州一带长城。军令以六百里加急快马送抵宣大总督驻地阳和,谁知道到了九月八日等来了卢象升的奏报,兵部的情报不实,东虏入寇的方向不是蓟州而是宣大,在宣大正面的大青山一带,发现了东虏黄台吉的大纛,正在频繁召集察哈尔、科尔沁以及喀尔喀蒙古各部首领会盟,意图准备再度南侵。

黄台吉在大青山?东虏准备入寇宣大?卢象升的奏报让皇帝、让杨嗣昌整个凌乱了。杨嗣昌也没了主意,也不敢拍着胸脯就认定东虏一定是准备从蓟州入寇,万一就从宣大入寇呢?说白了,蒙古察哈尔大汗林丹汗死后,察哈尔部、科尔沁部等蒙古部落都已经归附东虏,从宣大到辽东数千里都有可能成为东虏进攻的目标。

公文往来商量来商量去也没有一个结果,直到九月十六,卢象升才同意派出山西总兵虎大威领山西镇五千驻防居庸关以备东虏。

公文发往三边总督洪承畴也不顺利。洪承畴收到兵部急令是在九月初三日,当是时,其正督率左光先、马科和曹变蛟三总兵尾随李自成部队到达西安附近的三原,前面陕西巡抚孙传庭堵在潼关,官军可谓是将李自成包围了起来。自从崇祯六年李自成进入陕西,洪承畴这位三边总督就是围着李自成转,高迎祥死后,李自成成了陕西境内农民军的盟主,连同过混等部不下二十万人,纵横陕西境内,先后击毙艾万年、曹文诏、俞冲霄三位总兵,斩杀官军上万。

洪承畴督率三边官军苦战数年依然不能完全取胜,而在关东熊文灿和刘重元两任五省剿贼总理已经将中原的贼寇全部招抚;他的半个下属陕西巡抚孙传庭已经荡平闯王、蝎子块、混天星、过天星、大天王等十五股农民军,其负责的陕西东路已经大致安定,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因此自去年起,皇帝和朝廷屡屡下诏申斥洪承畴。被逼无奈之下,洪承畴拣选精锐,亲自带兵一路穷追不舍,跟在李自成身后,从陕北追到陕南,从陕南追到甘肃,又从甘肃追到四川,今年初,李自成判断失误,将大军带进了西北蕃地,粮弹两缺,背后曹变蛟率领的官军又紧追不舍,连战连败之下损失大半兵力,被迫又重新向东,试图进入中原与张献忠、罗汝才等人会和。

而为了接应李自成东出,罗汝才还耗尽心里纠集十余股农民军从河南进攻潼关,意图东西夹击孙传庭打开通道,结果孙传庭不顾自己麾下兵力仅万余人,悍然出关将罗汝才等部打的大败,也为之后刘重元招抚罗汝才部创造了条件。

而这样一来,孙传庭没有成为夹心饼干,李自成倒成了洪承畴和孙传庭的馅儿,被团团包围在三原一带。

眼看着即将歼灭最大的对手,眼看着自己的剿贼大业即将功德圆满,洪承畴当然不同意率军东出北上勤王。他行文兵部,东虏凶悍危害巨大,李自成那也是巨寇啊,直隶以北有宣大、蓟州的部队,还有数万强悍的关宁军,总能抵挡一段时间,何必要急匆匆的召秦军入卫。洪承畴要求兵部至少要给他一个月的时间,期间消灭李自成部,清扫残余流寇,休整兵马,大约十月中可以出兵北上勤王。

中原剿匪军不用说,左良玉所部还在与罗汝才所部对峙,其他的部队兵力有限。唯一能够抽调并且听从诏令的就只有在中原的京营禁军部队了。

九月初七,在内乡督战的勇卫营监督太监刘元斌、卢九德接到皇帝圣旨之后,立即集合在河南各地作战的勇卫营部队,克日启程北上,到月底已经进入京畿,不过沿途大肆掳掠,民愤极大。

不同于京营,勇卫营是皇帝亲军,是隶属于内廷御马监的腾骧四卫和勇士营合并之后的名字,一体是由御马监太监总管,外庭无论是兵部还是五军都督府都无权利置喙。崇祯继位之后,屡屡整理京营禁军,亲自选拔骁勇善战的周遇吉、孙应元和黄得功,统领从天下选拔的勇武之士组成的勇卫营,优给装备严加训练,从崇祯九年开始出京进剿流寇,屡战屡胜,逐渐成为一支劲旅。听闻勇卫营即将入卫京师,皇帝大为放心。

原本想要倚重的各支援兵都因故不能及时赶到,那就只能靠蓟镇自己了。因此兵部屡屡下达严令,命令蓟辽总督吴阿衡、蓟州总监邓希诏立即展开动员屯兵,披甲授兵,上长城各关隘、各镇城、路城、堡城以及墩台守卫,同时派出精悍夜不收出塞打探东虏动向,决不能千万不要苟且因循,导致不测之忧。

吴阿衡接到兵部的预警和屡屡严令,邓希诏又接到皇帝的直接诏命,两人俱不敢怠慢,督令下属的顺天巡抚陈祖苞以及蓟州镇两位总兵立即开展动员工作,整顿兵马准备迎战东虏。

大明九边之中,蓟州镇东起山海关,西到居庸关,绵延千余里,从北东西三面包围着北京,距离不过数百里,一旦外敌突入蓟州,轻骑昼夜三日可到北京城下,战略地位即重防线又长,因此原本下辖三个副总兵,分别负责东协、中协和西协,西协负责西面四路包括墙子岭、曹家寨、古北口和石塘岭;中协负责中四路包括马兰峪、松棚峪、喜峰口和太平寨,至于东协因为东虏崛起,于万历四十六年独立出来设立了山海关镇,从此脱离蓟州镇了。

因为蓟州如此重要,所以之前西协副总兵和中协副总兵都升格为总兵官,目下的西协总兵吴国俊出身陕西将门、中协总兵陈国威则是本地武将,在此地镇守多年。总督、巡抚和两位总兵,当然他们头上还有一个总监邓希诏,他们五人就是蓟州最高军事领导,下辖各兵备、监军等道、知府、知县等文官,副将、参将、游击、千把总等武官。

作为拱卫京师的最重要军镇,蓟州镇历来是朝廷关切的重点,万历元年,蓟州镇额定主客兵共13万人,到崇祯元年,主客兵合计十一万七千余人,但是这是在册的卫所兵总数,从来都做不得数的,要么人已经死了却还在名册上领饷,要么被某官某将派去给自家修房子种田,总之能够打仗的能有三分之一就不错了。

去年卢象升赴宣大上任,不辞劳苦亲自点选考核兵马,从在册二十一万兵中才能选出五千总督标兵和两万余总兵镇兵,其他要么是空有名而无人,要么是羸弱不堪。卢象升在给朝廷的奏疏中传神的写道:士兵们衣衫褴褛,饥饿颠连,冻饿而死的所在皆是,命骑兵纵马疾驰,竟有许多滚鞍落马,跌个半死;有的战马抽上一鞭子就倒卧在地不起,问之则对曰无钱买草料。

宣大镇如此,蓟州镇同样如此,甚至犹有过之。万历二十三年因为欠饷,驻防在蓟州的浙江南兵,也就是俗称的戚家军发生闹饷,结果被按照兵变处理,被杀死千人。崇祯二年二月,蓟州因为拖欠八个月军饷又爆发了兵变,士气低落满腹怨气,结果当年东虏入寇在册有十数万的蓟州兵一触即溃,处处都是开门纳降的官兵,东虏得以轻松越过蓟州直薄京师,史称乙巳之变。

前年,东虏黄台吉称帝,改国号为清,改元崇德,正式和明朝分庭抗礼。为了发扬国威,在五月派阿济格等大小亲王贝勒领兵,再一次从蓟州入寇,先是攻陷昌平,一把火将熹宗皇陵烧毁,之后在京畿大肆烧杀掳掠,杀伤文武官员无数,兵部尚书督师张凤翼面对东虏毫无办法只好服毒自尽。这一次,蓟州镇再一次遭到重创,败军、杀将、失地,徒留给大明一个残破的蓟州。

之后,由于要集中兵力剿灭流寇,蓟州镇并没有得到恢复,虽然但是刘重元极力向朝廷建议则名臣大将镇守,增兵加饷巩固蓟州,以防被东虏再次入寇。可惜朝廷限于财政恶化,为了优先保证剿匪、辽东等地,对蓟州镇不管不顾。于是蓟州仍然武备废弛,军士缺额严重,冒名顶替、吃空饷、贪污克扣军饷蔚然成风。边墙、城堡年久失修,坍塌毁坏之处随处可见,也难怪成为东虏入侵的好靶子。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