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41章:东虏大至

谨记我们的网址,祝大家阅读愉快!别忘了多多宣传宣传。

蓟州千里长边,关隘成百上千。如何有效防守,确实是个难题。按照大明一直以来的边防构想,防御上有三层体系,第一道是千里边墙,也就是常说的长城,原本蓟州镇分为三协十二路,东协四路分离出去单独成立山海关镇之后,就只剩下西协四路和中协四路。边墙由各墩台和摆边的部队把守,力求御敌于国门之外,王富贵就是西协墙子岭路的一名墩军。

第二道防线是由附近各堡城、路城里镇守的参将、游击、镇守官带领机动部队,在敌军突破边墙后进行支援。

第三道,如果敌军实力强大继续深入,就由总督、巡抚、总兵指挥其直属机动部队和其他部队全力剿杀入犯之敌。

由此看出,这样一道有纵深有宽度,有永备工事固定守御有机动防守后发反击,从设计思想上来说是很有效很先进的一道防线。

王富贵驻守的就是赫赫有名的墙子岭关,其位于密云北部,建于洪武年间。关城在高山之上,城高二丈五尺,宽一丈三尺,底部全部用千斤以上的巨石筑成,上层砌以厚重的城砖,十分坚固雄壮,南北两侧山峦起伏,清水河由关城西南穿流而过,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墙子岭险峻难登,却是进内地的交通要冲,只要过了墙子岭,就是居高临下,一马平川。嘉靖四十一年的庚戌之变,俺答就是由墙子岭攻入长城之内。

站在高大的城墙上眺望北方山岭,北风呼啸除了山林野兽和飞鸟惊起什么也没有,从九月七日开始上墙摆边,连续十余日的警惕却没有任何动静,让官兵上下士气有些懈怠,不断有游击营下属的夜不收出城墙向北方山岭探查,不过王富贵知道他们肯定也只是出城后找个山窝子猫上几天,回来报告无见任何敌情。

这一日,仍旧是王富贵坐在岗楼上值班,这里最高北风也最烈,好在不是晚上,但也是冻得够呛,孙百户尚算有点儿良心,从上面帮他申请到了一套棉甲,说好了等东虏警报解除了还是要还的。所在垛口下面避风,心里却想着家里,也不知道老娘怎么样了,走的时候咳嗽的厉害,也不知道严不严重,哎!没钱去抓药只能干挺着。

“哒哒哒”一阵疯狂的惊马声从远处传来,王富贵连忙爬起来看向远处,只见两骑逃跑在前,身后约有百十来名蒙古骑兵在不紧不慢的追赶着,沿着山道蜿蜒向关门冲来。王富贵立即敲响了警锣。

乒铃乓啷声中,躲在藏兵洞里烤火休息的三十多个军兵就在孙百户的率领下赶忙跑上城墙,隔着上百米都能听见大家咚咚的心跳声,开玩笑,那可是凶神恶煞的东虏,前年这里虽然没有被兵,但是也有数名最精壮的汉子跟随战兵营南下勤王,结果被东虏杀死砍下了脑袋,只留下一家子的孤儿寡母。

“准备作战!”孙百户喊道,这个百户所只有三十多个军兵,壮丁更是只有十来个,重装备只有一座数十年前铸造的小号佛郎机,火器只有鸟铳六只、弓箭三副,然后就是长矛和刀盾了。

“呵呵呵,呵呵呵”鬼喊鬼叫以震慑明军的蒙古骑兵不断地放箭抛射,突然一箭射中了一名夜不收的马屁股,战马哀嚎一声倒地,这名夜不收被重重的摔在山石上,随即被赶到的蒙古骑兵一刀割断脖子。

“轰”城墙上的明军匆忙的开了一炮,佛郎机虽说因为密封性不好,威力小射程近,但是毕竟是大炮,火炮轰鸣之声震耳欲聋,蒙古骑兵胯下的战马也纷纷人立起来,蒙古人勒住战马,注视着远处的剩下的两名夜不收,然后在头领的命令下,纷纷从箭囊里抽出几支箭以连珠箭的方式射向明军,当然毫无意外都落在了夜不收的马后,不过奇怪的是蒙古人毫不在意,仍然在做着无用功,连续射出百余支箭,这才在首领哨呼一声调转马头沿来路而去。

在墙上千户的命令下,孙百户带着几个兵士出墙外帮着收拾夜不收的尸体。刚才在墙上看到蒙古人奇怪的举动,王富贵将地上的箭拔几支起来仔细查看,刚一入手就觉得重量很不一般,箭杆即长而且粗大,箭头更是点钢箭头。

“这是东虏用的重箭!”回城之后,王富贵在孙百户的带引下向千户大人报告,“蒙古鞑子惯常骑射,骑弓弓力小,所以所用之箭短且轻,以能及远,而且箭头都是寻常的铁箭头,甚至还有骨制的。而东虏惯常步射,讲究破甲,所以所用乃是长弓重箭,箭头都是精心打造。两种决然不同,定然不会混淆,这就是东虏所用的重箭。”

千户是去年刚刚袭父职的刘远,才刚刚二十一岁,其父前年在东虏入寇一战中挨了风寒病亡了。刘远平日里只知读书并不懂兵事,也听不懂王富贵话中的意思,只好看向孙百户。

“大人,蒙古鞑子向我军射出百余支东虏所用箭,定然蕴含深意,应当立即禀报上封。”

刘千户如梦初醒,连连点头,说道:“对对对,孙百户,我这就带着箭去见指挥使大人。”

等这个消息报到吴阿衡和邓希诏面前时,已经是九月十七日,吴阿衡心里一紧,立即就觉得这是居住在蓟镇长城外的喀喇沁部在向大明示警。喀喇沁部距离大明太近,因此虽然在天启七年倒向东虏,但是这些年也一直暗通大明,两不得罪。此次喀喇沁部拿东虏的箭矢来示警,仍然是打的这个两不得罪的主意。由此,吴阿衡提出要集结各路营兵以备增援前方,同时向朝廷求援,蓟州一镇万万抵挡不住东虏大军。

邓希诏对此嗤之以鼻,喀喇沁等部已经投靠东虏十余年,历次进犯大明都有喀喇沁部的身影,如果真有东虏入寇,岂会好心的向大明示警,此次定然是狐假虎威,拿几根东虏的箭矢来装大个儿,看能不能找个机会抢些东西而已。

吴阿衡不敢顶撞邓希诏,但是仍然写了塘报报到兵部。而到了这个时候,兵部职方司的情报处和关宁军的谍报夜不收,已经搜集到相当多的情报证实,东虏一支大军通过喀喇沁直指蓟州镇。因此,杨嗣昌不在犹豫,请旨皇帝,向宣大卢象升、陕西洪承畴、辽东高起潜祖大寿全都下达不容拒绝的严令,立即率军赴直隶勤王,准备应对东虏入寇。

在宣大的卢象升第一个响应,根据十多天来的反复侦查,在大青山的东虏已经东返,而朝廷的诏令越来越急迫,卢象升不再犹豫,于九月二十一日在阳和誓师出征,亲率大同总兵王朴、宣府总兵杨国柱以及督标营所部,总计一万九千多人,再加上刚刚进抵居庸关的山西镇总兵五千余人,宣大部队总计有两万五千人左右。适逢卢象升的父亲在本年四月病逝,卢象升得知父亲死讯,悲痛欲绝,连上五道奏疏请求奔丧守制,皇帝先是不允要夺情任用,后来见其孝心深切只得答应,现在东虏入寇,正是国家有事之事,皇帝再下诏令,要求卢象升先国后家,先尽忠再尽孝,夺情视事,击败东虏。卢象升只好身披重孝足蹬麻鞋启程。

痛悔之前盲目自信,而不相信兵部的判断,造成出兵的延误,不能实现兵部的战略部署,卢象升一边督促部队加紧赶路,一边在书写请罪奏章,深刻地反省自己的错误。本在悲痛之中归心似箭,又忙于出兵抗击东虏,视察军务常常风餐露宿,因此,不巧的是9月24日,部队走到怀来,卢象升就病倒了,连日发着高烧不退,满嘴的胡话。

吴阿衡接到兵部的塘报,更是惊得亡魂大冒,连日督促各部立即整军备战,不过各部的心思显然不在这里,总兵吴国俊就屡屡宣召不到,问其副将,说是正奉总监命令督促兵马军民整修密云城,气的吴阿衡破口大骂,连忙去找邓希诏理论,东虏尚未至,首先要做的是整顿兵马增援关墙,将东虏堵在关墙外,若是东虏突破了关墙进入京畿,那密云城修的再结实又有何用?

奈何邓希诏根本不听,坚持修葺密云城,疏浚城外的护城河以为外壕。不仅是吴国俊的兵马,邓希诏直属的四千多人的警备部队也尽数撤进城内驻扎,这支部队平日里仗着邓希诏的势力胡作非为无人敢管,好在是驻扎城外,这次撤进城内之后更是闹得鸡犬不宁,以备战为由大肆横掠财物,闹得天怒人怨,邓希诏也是充耳不闻。

而就在蓟镇明军鸡飞狗跳之际,一支庞大的大军已经抵达了墙子岭北面的雾灵山一带。这支大军就是岳托和杜度率领的右路东虏大军。

此次入寇大明,东虏黄台吉没有亲自领兵,但是左右两路大军加起来仍有八万之多,其中真正的满洲八旗只有一万人。右路兵力略少只有三万人,统军的岳托是大贝勒代善的长子,因为其从小母亲去世,和亲弟硕托受到后母及代善的虐待,努尔哈赤出面,交由黄台吉的母亲抚养,因此岳托和黄台吉的关系非常亲近。

岳托能攻善战富有才干又大局观强,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已经是镶红旗旗主,要知道当时黄台吉也只是正白旗的旗主。天启六年努尔哈赤病死,却没有指定继承人,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都手握重兵,怀有夺取汗位的打算。是岳托和其三弟萨哈廉劝说代善支持黄台吉上位,合两大贝勒之力,黄台吉这才能登上大汗之位。

之后,黄台吉扶持岳托、多尔衮、济尔哈朗和豪格四小贝勒以分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之权,加强中央集权,打击、消弱三大贝勒的势力,得以南面称尊进而登基称帝,岳托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黄台吉也对其加官进爵,前年黄台吉称帝,封岳托为成亲王,掌管兵部事务。此次,岳托以扬武大将军的身份统领右路军进攻大明。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