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73章:任期制

谨记我们的网址,祝大家阅读愉快!别忘了多多宣传宣传。

收复河套难度不大,难就难在如何守住,宣大到河套草原有数百里之远,而且河套草原面积广阔,地势平坦,易攻难守,如何在东虏的反攻下守住河套,就需要好好思量了。

当然这是以后才需要考虑的,当下最要紧的是刘重元的一整套的消灭东虏的战略,让崇祯和大臣们都信心倍增,头一次看到了能够看到消灭东虏的曙光,至于宣大总督卢象升今后怎么守住河套草原,刘重元怎么攻略辽东半岛,那都不是现在讨论。

“依爱卿之见,我大明消灭东虏有多大把握?你的战略构想能够实现有几成胜算?”从宏大的战略构想中回过神来,崇祯又有些疑虑,这些年,几乎每个阁老尚书还有边疆大吏,都能整出一套战略出来,当然仅仅是纸面上都远不如刘重元的。

大明的文官们天生就能谈战略,就连那些刚刚考上进士的士子都能海阔天空的大谈一通。崇祯听得多了,自然就有些免疫了,虽然刚刚一听刘重元的战略是热血沸腾,可是冷静下来一想又觉得抖活。

崇祯期待的目光投过来,一众大臣也都看着刘重元。

刘重元想了想,又看了看杨嗣昌,咬咬牙说道:“东虏之乱,自万历四十六年东虏起兵造反,迄今已经二十年,主持辽东战事的经略、督师、总督,已有十数任之多,其中不乏干才,但是朝廷政争、督抚不和、将帅不和等等原因,没有一任能够做的长久,战略再好人亡政熄,换上另一个总督,又是另外一套战略,很多总督就连麾下的将领都还没有认全就已经去职,何谈战略进取,消灭东虏。”

这也算是大明的老问题了,之前历朝还好,到了崇祯特别明显,皇帝是个急性子,又是个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主,一旦任用,务求急效,稍有差池延缓,立马撤职甚至诛戮。不少的大臣都曾经为此劝谏过崇祯。

就像蒋德璟就曾经劝说皇帝:蓟辽总督半年换了五人,事情更加办不好了,要想巩固边防,边疆大臣应该久任不能老在换。

这是暗暗地指责皇帝频繁的人事变动。崇祯回答说:要是做得不称职就应该换掉。

蒋德璟居然呛声说道:与其后面换,前面为什么不好好选呢?选择边防大臣,一旦选定,就应该充分信任,让其全面考虑、长期规划,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克敌制胜。

这话说的崇祯哑口无言,但是也没有听进去。

现在刘重元旧事重提,昂然大胆的说道:“微臣斗胆,目下在座的几位疆臣,卢总督在中原与流寇主力血战数年,滁州一战以三千精骑打破数十万流寇,在宣大总督任上更是励精图治,将宣大整顿的铁板一块,让东虏无机可乘。洪总督在西北跟流寇中最凶悍的李自成鏖战多年,艰苦卓绝。微臣大胆的说,洪卢二督与微臣,是我大明最能领兵打仗的大臣;臣斗胆,请皇上,授臣等三人边疆重任五年,五年不更换臣等三人,让臣等能够放手施为,选将练兵,大胆施策。”

“五年?”崇祯和大臣们都疑惑的看着刘重元,为什么要强调五年呢?

“不错,五年,五年间,无论是御史弹劾,还是打了败仗,臣斗胆请求皇上,都能继续信重臣等,不罢免臣等,五年之后,皇上在评估臣等功绩,如有不称职,再加以惩处!”这就是刘重元憋在心里很久的想法,任期制。

虽然大明官员没有任期一说,但是有外察和京察制度,对地方官是外察,对京官是京察,每三年一次,由吏部主持,凡被考察官员,年老有疾者致仕,罢软无为系行不谨者冠带闲住,贪酷及在逃者为民,才务不及、浮躁浅露者降调。但是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大明的这套检察体系往往成为政争的工具。

现在刘重元郑重的提出五年任期,倒是比较稀奇,可是一听他说的无论是御史弹劾,还是打了败仗,都不能罢免,就让崇祯和大臣们有些牙疼了。

刘宇亮拱火道:“这是什么道理?如果你们有贪赃枉法之举,有养寇自重之心,有藐视朝廷之念,朝廷岂能容你们继续任职?”

听到这个,刘重元还没有什么表示,卢象升就扎了刺儿了,这几个月,他对阵东虏数战不利,朝廷里御史弹劾他的奏本纷沓而至,都能堆一间房子了。罪名嘛,可不就是刘宇亮提的养寇自重、贪赃枉法、藐视朝廷政令什么的。

“首辅大人,既然我等疆臣都是养寇自重、贪赃枉法、藐视朝廷之辈,朝廷为何又要任命我等?”这话刘宇亮无言以对。

不想跟刘宇亮多加纠缠,刘重元继续向皇帝说道:“科道言官,往往风闻奏事,而且不需要为具体政务负责,十道弹劾之中常常九道都是胡扯,其他的官员也就算了,有言官弹劾自免冠谢罪,等待朝廷审查,无非耽误几个月时间而已,但是疆臣不行,战阵之上千钧一发,疆臣如果整日里都担心朝廷里三人成虎,担心打了一场败仗就被免职,那哪里还有战略可言,哪里还有远略可想,只能勉强维持局面,束手束脚的不出错而已,这样子怎么实现皇上消灭东虏的目标呢?”

“是啊,皇上,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败上一阵就要罢免,那就没人可以对阵东虏了。”杨嗣昌也是当过疆臣的,自然了解疆臣的苦楚。

俗话说,做多错多不做不错,跟朝廷里相比,疆臣就不是一个可以因循守旧就能渡过去的职务。京官大可以有例依例无例请旨,只要小心谨慎,尚可以保证不犯错;可是疆臣呢,尤其是面对东虏的疆臣,面对的局面错综复杂,而且军情紧急刻不容缓,需要疆臣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决断,怎么可能一个都不错呢,只要有一个错,朝中的御史言官就跟绿头苍蝇看见屎一样的围拢过来,誓要把大员们拉下马。这样的工作环境,怎么可能指望疆臣能做好工作。

这些道理崇祯也懂,他其实也很厌烦那些个言官们,他但凡有什么决策,这些言官都会出来嚷嚷叫唤指责,但是没办法,这是祖制,即使他是皇帝也没有办法。

此刻听了刘重元的要求,不由迟疑道:“与尔等五年时间,就能平定东虏?”

“微臣也不知道能否做到,可是五年之后对东虏的战略态势,是有了改善还是恶化,那是可以评定的,比如皇上如果让微臣负责东江镇,五年后有没有收复皮岛、镇江、金州、复州、盖州?有没有将朝鲜重新拉回到大明的怀抱?东江镇对东虏有多大的威慑作用?这些届时都是很容易就能评估出来的?”

刘重元这么一说,崇祯就明白了。而同时想到自己这十一年,辽东局势是日渐崩坏,想想刚刚继位之时,东虏尚且局限于辽东一隅,南面是大明坚固的关宁锦防线,东面是大明的盟友朝鲜,而且还有不断出击的东江镇,西面则是林丹汗的察哈尔部,东虏当时刚刚在宁远之战战败,士气低迷,可以说是陷入死地。

可是如今呢?东虏东面两次攻破朝鲜,逼迫朝鲜臣属,而且在去年攻破皮岛消灭了东江镇;西面消灭林丹汗,将整个漠南蒙古变成自己的臣属;南面虽然没有攻破关宁锦防线,但是却三次绕过,从蓟州、宣大入寇大明腹地,两次攻到京师城下。

虽然崇祯不愿意承认,但是在心里已经隐隐约约的能够感觉到,东虏已经成长为一个足以和大明匹敌的敌人了。就像是当年的辽国对大宋,金对大宋一样。

想起历史上的金对大宋,崇祯就打了个寒颤,这东虏可是号称后金呢!难道要让靖康之耻在上演一遍?

《宋史》崇祯已经偷偷的读过好几遍了,其中那段:选纳妃嫔八十三人,王妃二十四人,帝姬、公主二十二人,人准金一千锭,得金一十三万四千锭,内帝妃五人倍益。嫔御九十八人,王妾二十八人,宗姬五十二人,御女七十八人,近支宗姬一百九十五人,人准金五百锭,得金二十二万五千五百锭。族姬一千二百四十一人,人准金二百锭,得金二十四万八千二百锭。宫女四百七十九人,采女六百单四人,宗妇二千单九十一人,人准银五百锭,得银一百五十八万七千锭。族妇二千单七人,歌女一千三百十四人,人准银二百锭,得银六十六万四千二百锭。贵戚、官民女三千三百十九人,人准银一百锭,得银三十三万一千九百锭。都准金六十万单七千七百锭,银二百五十八万三千一百锭。让崇祯心里发麻。

堂堂天家贵女,居然折抵犒军银,成为金人的玩物。唇亡齿寒、感同身受,崇祯有时候瞎想,东虏要是有一天攻破京师会怎样?想来想去,自己作为朱家子孙,决不能给列祖列宗丢脸,决不能像赵家父子一样,成为千古笑柄,要是万一东虏真的攻破京师,那决不能让妃嫔、公主们受辱,朕要先杀了她们再自杀,决不能卑躬屈膝为天下笑。

一瞬之间,心里面百转千回。崇祯回过神来,看了看一脸期颐的刘重元、卢象升还有洪承畴,当然还有杨嗣昌,这些他最信任、最知兵的臣子,不由脑袋一热:朕一定要打败东虏,朕不是钦徽二帝,朕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靖康之耻降临到大明的头上。

“好,朕答应你,答应你们,五年之内,无论发生何事,朕绝不罢免你们!”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