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72章:重建东江镇

谨记我们的网址,祝大家阅读愉快!别忘了多多宣传宣传。

免去河南一年的钱粮以及辽饷,崇祯和朝廷咬咬牙也就同意了,毕竟这些年河南是流寇与官军拉锯的主战场,寇来兵往的早就收不上来什么赋税了;但是山东不一样,从崇祯六年孔有德叛乱被平息之后,山东一直比较安宁,每年的赋税有五十多万两,辽饷也有数十万两,在大明两京一十三省中名列前茅,这要免去一年,还真是让崇祯和朝廷肉疼。

不过刘重元所说的大旱一事也不得不慎重,最后崇祯还是表态,河南今年赋税以及辽饷全免,至于山东,如果入夏之后确系发生大旱,那朝廷届时也会予以免除。

考虑到河南山东即将爆发的大旱,刘重元的想法是他暂时留在中原不动,一方面主持这两省的救灾事宜,另一方面一旦出现大规模的民变、叛乱他也能及时的出兵镇压,将再一次大规模流寇作乱扼杀于摇篮之中。

其实现在的中原地带,尤其是河南,由于连年的战乱,无论是缙绅士族还是乡村土豪,那都是散尽家财、招兵买马、结寨自保,不是刘重元的提倡团练放出了这些,那道提倡团练的诏令只是对这些状况的追认和合法化,不让他们闹出大乱子。

现在的河南和山东,那就是一座座巨大的火山,虽然现在还只是死火山,但是今年的大旱一爆发,死火山就会转变成活火山,到时候只要一点儿小火星儿就能将整个河南和山东给点燃。

遍布河南的团练武装山寨,此时还是大明的忠勇卫士,拦截、打击流寇,成为大明对付流寇的马前卒,但是等到大旱来临之后,如果朝廷不能有效地赈济,这些武装开始饿肚子了之后,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总要想办法找条活路啊!

虽然刘重元不是太清楚,但是依然记得,历史上的崇祯十三年,一直藏在商洛山中苟延残喘的李自成冒险进入河南,立即就点燃了河南这座火山,李自成登高一呼百万响应,成群结队的山寨、团练各路武装前往投奔,以往还需要四处流动挟裹饥民,还需要通过残酷的战争将饥民锻炼成战士,得,现在什么都不用了,数以万计的将士自己就投奔而来。

为什么?跟着李自成找条活路啊!所以,李自成先是打破了洛阳,瓜分了大明最大的财主福王,然后又去打开封,就是好抢钱抢粮食养活部众啊!

对于目下中原这种状况,刘重元能够想到的办法,一个就是先免税,多少减轻一点儿老百姓的负担,最重要的是削减老百姓对朝廷的怨愤,试想,当他们遭受大灾易子而食的时候,如果朝廷还来收税,他们会有多大的怨气。

第二就是要想尽办法救灾,想尽办法从各地,尤其是从江南、湖广等产粮大省筹集粮食,准备度荒。

最后,就是准备好大军,随时准备出动,镇压可能的民变,虽然有些残忍,虽然这些民变的都是饥民,但是经历过崇祯初年陕北的变乱之后,无论是刘重元、皇帝还是朝廷大员们都是心有余悸。

对于刘重元的三条主张,崇祯和诸位大臣还是支持的,这也是目下最稳妥的办法了。虽然对付东虏很重要,但是流寇可是能要了大明半条命的,总要等中原安稳了,才能去考虑东虏。

不过,接下来,刘重元的提议,就让崇祯和诸位大臣大为心动。

重开东江镇!

这话一出,就让崇祯和杨嗣昌大为心动。

说起东江镇,就绕不开毛文龙,故事能说上一本书。东虏席卷辽东,残虐辽东汉人,因此数十万的汉人逃到了东江,也就是大明和朝鲜边境一带。从天启二年毛文龙开创以皮岛为核心的东江镇,到去年皮岛被东虏攻克,东江镇烟消云散,整整十六年。

十六年,东江镇有过辉煌,东江明军活动地域北达长白山,南至登莱,西及旅顺,东抵朝鲜,予后金较大牵制,成为东虏的眼中钉肉中刺。

但是无论是大明还是东虏,都明白东江镇只能起牵制作用,无法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从东江镇实力出发的,另外,最重要的是,东江镇强烈的毛文龙私军性质决定的。

随着去年皮岛被攻克,东江镇烟消云散,皇帝和朝廷已经完全放弃了东江镇,现在听刘重元重启东江镇的想法,顿时大为意动。

“臣自请担任山东巡抚,编练水师,泛舟海上,以中原剿匪军相机进剿,恢复皮岛、镇江,隔绝东虏与朝鲜。待中原大旱过去,无后顾之忧,再以中原军主力相机出击,收复金、复、盖和海州四州,从东面对东虏重开战线,与辽东军东西夹击,以早日平定东虏之叛乱!”

“好,好哇!”杨嗣昌一拳砸在手心上,高声为这个主意叫好。

刘重元重开东江镇的主意确实是个神来之笔,首先中原剿匪军驻地就在河南和山东,分出部分主力从山东出海,很快就能抵达东江,能够兼顾中原剿匪和东江镇。不需要千里跋涉到关宁锦了,中原军也不会有太大的抵触情绪。

而且,杨嗣昌跟刘重元经常讨论过的,怎么样才能消灭东虏?以目前来看,东虏八旗军的战斗力还是举世无双的,明军暂时还不是对手。至于皇帝和杨嗣昌一直幻想的,集齐十数万大军,直接杀奔沈阳,一举消灭东虏的想法,刘重元更是嗤之以鼻。

为什么?因此,从锦州到沈阳之间的是一片数百里长的无人区,十数万明军要想进攻沈阳,就必须越过这片无人区,当然最重要的是明军的后勤补给线也将长达数百里,届时这条数百里长的补给线将直接暴露在东虏骑兵的锋线之下,想想历史上北宋进攻西夏,就明白这条战略是多么的不靠谱了。

那么,怎么才能消灭东虏呢?刘重元向杨嗣昌建议,最好的办法仍然还是扎紧篱笆稳步进取。参考北宋后期对付西夏的战略,就是一路筑城小步快跑,一步步的逼近东虏的核心地带,以守代攻。东虏野无所掠,落后又狭小的经济、数十万的人口定然养不起十余万大军,短则五年长则十年,定然会崩溃。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新奇的招数,从熊廷弼、孙承宗到袁崇焕,其实都是打得这个主意,执行的类似的战略。只是很可惜,总是因为内部的原因而功亏一篑。

现在刘重元提出来的战略,仍然是之前的战略,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兜兜转转,仍然还是那一套,只是,之前战略中东线的东江镇,执行者由毛文龙换成了刘重元,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毛文龙,说白了,虽有奇才却无大略,在东江的一番作为,更多的是作为筹码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富贵,这从他广收义子,在东江镇骄奢淫逸可见一斑。而且毛文龙始终不得朝廷的信任,东江镇的实力也一直有限,额定兵力只有两万多人,战力更是低下,只能对东虏起骚扰牵制作用,构成威胁还谈不上。

而在刘重元的谋划中,东江镇最终将拥有和辽东镇一样强悍的军力,与辽东军一左一右,犹如两支强悍的铁钳,东西夹击东虏。

目下,中原剿匪军有兵力六万多人,就已经远远超过东江镇历史巅峰实力,如果这六万人全部投入到东江一带,东虏别说还敢派军绕道蓟州入寇京畿了,恐怕就连进攻关宁锦都只敢出动一半的兵力。

而在刘重元的规划中,之后的东江镇还将进一步的扩充,争取重建盖州、复州、金州等卫所,形成六万卫所军作为防守,还有六万营兵作为机动进攻,整整十二万以上的兵力,足以让东虏睡觉都要睁只眼睛。

听完刘重元的整个规划,崇祯顿时热血上涌,东江镇十二万兵力,辽东镇十数万兵力,两路大军左右夹击,区区东虏还有何惧!

之前,崇祯和朝臣们虽然一直在讨论消灭流寇之后,如何集中兵力去消灭东虏,可是从未有一个清晰的战略,现在听了刘重元的构想,顿时惊喜万分。刘重元的战略条理分明,主次明确,最重要的是有着强烈的可操作性,只要按照这一步骤执行,东虏怎么看都是一个死字。

刘重元接下来又建议,宣大总督在整顿兵马之后,可以尝试出兵收复河套。

这又是一个让崇祯惊喜万分的建议。

复套,这是一个大明已经讨论了一百年的话题,从嘉靖年间开始,三边总督曾铣就提议收复河套,以便能将宣大地区抵御蒙古入寇的防线推进到河套以外,复套的战略还得到了时任首辅夏言的肯定。可惜之后,由于政治斗争,夏言被杀,复套之议也就不了了之。

那么现在刘重元为什么又重提复套呢?这要从蒙古战略局势说起,从大前年林丹汗死在了青海,东虏降服了整个察哈尔部,大明与东虏之间的分界线,已经从辽东一路延伸到了河套,这也就意味着,这数千里的长城随处都可能成为东虏进攻的目标。

崇祯九年,东虏就从宣大地区入寇,朝廷只好让卢象升放下中原剿匪大业,北上担任宣大总督。

东虏能够拉开战线,从另一个角度看,林丹汗的败亡,察哈尔部的没落,也就意味着河套草原力量的真空。宣大军只要出动三五万军队,一定能够收复河套地区。

对此,崇祯兴奋地询问卢象升,后者凝神思索片刻,点点头认为却是如此。目下在河套的察哈尔各部零散虚弱,而且投降大敌黄台吉,人心不稳,如果能够精选三万精锐,却是有很大把握能够复套成功。

收复东江,收复河套,无论哪一个都将极大地震撼东虏,极大地压缩东虏的生存空间。前者隔绝了东虏掌控朝鲜,后者将会极大地打击东虏在蒙古草原上的威望,两相夹击之下,东虏就只剩下辽东一隅了。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