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91章:赈灾

手机直接访问:m.54kanshu.com

到此乱世,刘重元未尝没有冒出来过逐鹿天下的心思,不能做太祖,能不能做个蒋公,因此,对于教导营,他未尝没有打造自己的黄埔学生军的想法在里面,因此对于黄埔一期,啊不是,教导一营的学员培养,他是非常上心的,但凡有点儿时间就会去营地里走一遭,看看教导营的训练,给教导一营上战术课,即使是休息时间也会与士子们谈天说地,讲经论道。

比起这些士子们,刘重元年纪大不了几岁,但是无论是地位、能力、阅历和学术都足够做他们的老师,平时他也没什么架子,愿意融入士子们的讨论,所以广受士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但是,刘重元也发现,在交流过程中,这些年轻的士子们有着自己坚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不容易为他的观点所左右,每当他述及儒家谬误,述及皇帝失误的时候,总会遭到士子们或当面的辩驳,或无声的对抗。刘重元只好偃旗息鼓,打个擦边球就此掠过。

同时,这些士子们也大都没有在军中长久干下去的打算,只是以国事多艰、投笔从戎的热情才来到这里,终究还是存在扫平流寇和东虏,还天下太平后,在回到考场,以望金榜题名,回到科举的正途。

看起来,要想获得这批人的心,要想收纳这批士子们为己所用还需要一段时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改编。毕竟时世不同,效果也是千差万别。

一期三杰方以智、李信和李大开,最突出的当然还是方以智,毕竟优越的家世、广博的学识以及出众的能力,让他在一众士子中鹤立鸡群,而且他本就是江南一带士子们的领袖。

留下他帮忙教导第二期乃至是第三期的学员,毕竟接下来刘重元的工作重点就要转移到登州和督标营的组建上了,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继续关注。另一方面也算是帮帮李信和李大开两个人。

“老师,这几日我们闲暇之余在讨论,河南和山东的旱灾虽然仍未见好转,但是通过几位王府的借钱借粮,赈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想必能够安然的渡过这一次大灾,只待九月后播下东粮,到明年开春总会有所收获,这次的大灾也算是过去了。多难兴邦,只待明年旱灾过去,我们北洋军就能大举北渡辽东,即使不能一举扫平东虏,也能让东虏左支右拙,再不敢犯我大明。时日一长,定难以坚持了!”

李信兴奋的说道。前几日家里来信,安阳府也在组织大修水利和道路,唐村的壮丁也被大量征集到漳河边修河堤,虽然领到的粮食只能保证自己勉强吃饱,但好歹也算是解了唐村的燃眉之急,村子里的大肚汉都到河上去吃公家粮了,剩下的老弱妇孺掺些野菜什么的,几家大户相互帮衬着,好歹唐村还没有饿死人,也不需要出去逃荒了。

其他家在河南的士子们,也都带来了相似的消息。虽然今年的旱灾特别的严重,波及范围特别的广,但是在官府的组织下,抗旱救灾的工作广泛而深入,给予老百姓极大地救助。目前河南尚没有太大的动乱发生,饿死人的现象虽然还有,但是大面积的饿殍尚没有出现。

河南上下都满怀希望能够渡过今年的大旱,广大士绅百姓也都感怀刘重元以及河南官府为抗旱救灾所做的一切。

刘重元摇摇头,“我没有你这么乐观,你如何知道明年大旱就会结束呢?”

“这个?”李信半是惊讶半是恐慌,“旱情会持续到明年?”

“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啊!”刘重元长叹一口气,“你们看看自天启末以来,这十几年里,我大明天气十分反常,冬天比往年都要冷,山东境内运河封冻期一年比一年长,去年居然封冻了整整110天。”

“气候反常、天灾频仍,这是上天对我大明的示警啊!”方以智跺脚,喃喃自语道,“万历以来,皇帝怠政,朝臣贪渎,士子荒嬉,百姓困苦,故有今日之天灾人祸战乱不休!”

刘重元依稀记得,历史学家分析明亡的诸多原因中就有一条,是因为天启崇祯年间的大明不幸的碰上了地球的小冰河时期。所谓小冰河时期,是指由于太阳活动衰微,地球整体气温比正常年份要寒冷,进而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从而引发大规模民变,再加上辽东东虏叛乱,内忧外患的大明终于被拖垮。

当然这些,刘重元当然不会讲出来,即使讲出来他们也听不懂。

“为人臣着,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做好自己的本分,至于天道伦常,非我等所能顾及。”

方以智等人连忙从悲观之中清醒,重新振作起来,起身鞠躬施礼,“多谢老师教诲!”

“这些时日我在想,如果山东和河南的灾情持续下去,该怎么办?今年还能靠着从各王府强征钱粮,以工代赈救济那些灾民,如果持续到明年,恐怕王府也要被吸干了,该怎么办?”

“怎么办?”众人都陷入沉思。

“我看,只能向朝廷求援了,一面继续免除两省赋税和辽饷,另外要从其他省份抽取钱粮支援山东和河南!”李信首先说道,然后目视方以智。

目下大明,北方普遍遭灾,能够支援两省的,恐怕只有江南了。江南还是一如既往的,是大明的粮仓。尤其是今年,由于北方粮价普涨,江南士绅百姓也更愿意种粮,以往用来种棉、种桑这些经济作物的田地,也逐渐转用来种稻米。

方以智微微点点头,好像在说救助两省我们江南责无旁贷。

“朝廷的赈济会有,但是不能作为倚靠,救灾还是要靠我们,靠两省上千万的老百姓。”对于朝廷的德行,刘重元如何不知道,本就是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哪里抽的出来钱粮赈济两省?就算是挤出一下,恐怕也是优先供应辽东,供应军用。

至于什么江南支援河南,那更是天方夜谭。这个时候可不讲什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也不讲什么同一个屋檐下同一个大明,对于其他人、其他地方遭灾,大明士绅百姓更多的是冷漠以对。

就像辽东数百万汉人因为东虏的残暴屠杀,而流落关内,直隶、山东的士绅百姓更多的是嫌弃、厌恶和欺压,而不是同情和救助。所以,崇祯六年孔有德在山东发动叛乱,最初时只有数千人马,但是由于被欺压感同身受,流落在山东各地以及海岛上的辽军辽民纷纷响应,叛军一度扩大到数万之众。

“要想渡过此次灾荒,最重要的还是要想办法生产自救。这几个月,在山东屯田的军屯,试种从福建引进的番薯、玉米等舶来作物,虽然也受干旱影响,目前看起来收成应该还算是可以,证明其能够耐受干旱,适合在大旱灾情下大面积推广。所以,秋收以后,我准备以总督府的名义,同时要求河南巡抚衙门,一起向两省士绅百姓推荐这些作物,你们也要广泛的发动亲朋同窗好友,多多种植这些耐旱作物。”

众人连忙答应下来。为了锻炼一众士子,在军营旁,刘重元命令同样开辟一大块农田,交由教导营士子们亲身种植,一大半都是种的番薯、玉米以及棉花这些耐旱作物。士子们亲眼看到同时种植的旱小麦大约只有三四分收成,而一旁种植的番薯、玉米这些奇怪作物,长势还算可以,预计秋收后能收个两三百斤,比起正常年份的麦子都要强出不少。

“还有,就是尽快的开展辽东攻略,收复金、复、盖、海四卫,如此,辽东半岛或许可以安置百万灾民,既可以成为北洋军继续对抗东虏的坚实基础,也极大地缓解山东和河南两省的赈灾压力。”

刘重元的这个构想,让众人目瞪口呆。

“可是,可是辽东半岛不是前线吗?守住东虏的反扑都没有十足把握,如何还能保证百万百姓安居乐业呢?”

“事在人为嘛!这也只是一个构想。要开展辽东攻略,收复金、复、盖、海四卫,除了需要北洋军抵挡东虏反扑之外,肯定还需要数以万计的辅兵,筑城、运粮,其作用不下于北洋军战兵的奋战。而完成筑城等军事任务之后,为何不能就地安置屯田呢?”

好像是这样的!

“而且辅兵也不是完全不能打仗,像是河南的壮丁,都曾经入过团练,打起仗来并不虚,即使不能野战对敌,守城守寨总是可以。”

“北洋军每收复一地,安置以卫所辅兵,不正好集中兵力与东虏对战吗?每收复一地,安置数万辅兵壮丁,如此,山东和河南的赈灾压力也就小了一分!”

众人俱都眼前一亮。

记不住网址,可以百度搜索:【54看书】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