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107章:封冻

手机直接访问:m.54kanshu.com

参考西洋甲胄的模式,刘重元也和王徽探讨,至少可以整体锻造然后冲压胸甲和背甲,这两块甲,无论是全身甲、半身甲还是四分之三甲,都是盔甲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部位,保护着官兵的五脏部位。理论上说只要这个地方和被头盔保护的脑袋不被穿刺,就能保下命来。

刘重元之前和王徽还有汤若望等人商量,要利用莱芜附近的汶河,在岸边修建水车,利用水力推动水车带动锻锤来锻钢,锻造出大块的板状钢质甲片;水车还能带动冲锤来冲压胸甲和背甲,从而大幅度提高炼钢效率和钢板处理能力。

传统上,从汉代大规模普及炼铁之后,取代青铜成为兵器和甲胄的主要材料之后,一千八百多年过去了,中国甲胄无论是材料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历朝历代,无论是漠漠雄风的汉唐,还是战乱不休的两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六国,一直到横行万里的大元,然后到本朝大明,甲胄的形式无论是明光铠、山文甲还是本朝的罩甲。都是采用铁甲,以熟铁打造,以一片片的甲片串联起来,层层叠叠像是鱼鳞一样保护战士。

可是偏偏在历史的典籍上,刘重元曾经看到过一种叫做“冷锻瘊子甲”的甲胄,来源于宋朝时期的西夏。宋代沈括于《梦溪笔谈》中曾经详细的介绍过,青堂羌善锻甲,铁色青黑,莹彻可鉴毛发,以麝皮为綇旅之,柔薄而韧。去之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凡锻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锻之,比元厚三分减二乃成。

引起刘重元关注的有两点,第一点,这种甲胄的每一块甲片都是锻造而成,而且是冷锻,锻造后的厚度比原来厚度减少了三分之二。以刘重元不多的钢铁材料知识,也知道钢比铁好,坚韧而且硬度高;锻造比铸造好,强度进一步提高,因此,毫无疑问,冷锻出来的瘊子甲,远比普通铁甲防御能力更强。第二点,强弩射之,五十步不能入。

宋代强弩,拉力为四石六斗,能射三百步;而强弓最强者不过三石,强弩五十步不能洞穿瘊子甲,换成强弓,十步之内也不一定能够洞穿。

因此,刘重元就考虑,能否以钢质甲片替换铁质甲片,以锻造钢质甲片替换铸造的铁质甲片,如果有可能的话,甲片能否再做一个表面硬化处理,从而打造出最强悍的甲胄,帮助明军提高战斗力。

那么为什么过去历朝历代,都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以锻造钢替换铁质甲片,以提高甲胄的防御能力呢?是技术上做不到吗?当然不是,就连地瘠民贫的青塘地区都能打造出冷锻瘊子甲,更何况手工业发达的中原王朝呢?

更何况,早在汉朝就有了炒钢技术,三国时期就以百炼钢打造兵器,而唐朝时期的夹钢技术打造的唐直刀威名赫赫,日本引进打造出来的倭刀反而在一千年后欺负我大明,直到现在,日本的倭刀还是向大明最有力的出口创汇产品。只能说,这一千多年,我中华的科技水平一直在原地踏步啊!

甲胄一直用着铁甲,并不是技术原因,最主要的还是成本问题。甲胄本来就贵,远远超过兵刃,一副甲胄三四十斤,绝大部分重量都是铁料,而且不同于一根完整的兵器,甲胄需要一片片的制作甲片,然后用皮索串联起来,一副宋代的步人甲有1825枚甲叶组成,制作起来繁复浩杂,十分费工费神。即使是富裕著称的宋代,也只能保证部分士兵披甲,如果再要将甲片改成锻造钢片,甲胄的产量将会更低。

而刘重元就在考虑,重新恢复中华过往的炼钢技术,打造全钢部队。想象一下,穿着钢质盔甲,手持以锻造长枪和火枪为主要武器的明军,排着整齐的步伐,向东虏逼近,阳光照射下,钢质盔甲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将会是一副多么美妙的画卷。

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想方设法恢复过去前年我中华的炼钢技术之外,刘重元还希望以西洋这数百年积累的科学技术,改进大明当下的金属加工能力,其中最主要的一向就是水力的运用,将水力转化为机床的能量,进而大幅度提高武器和甲胄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西欧就是这样做的,米兰和马格德堡的兵工厂,就是通过水力的大规模运用,大幅度的降低了板甲的生产成本,将之前只有骑士才能装备的奢侈品,变成了普通士兵也能装备的起的战争易耗品。

不过,这项工作刚刚开展,水力锻床、水力冲床、水力镗孔机床等机械仍然在制造调试中,要大规模运用还得一两年时间。跟何况,当下山东大旱,就连汶河水也快断流了,所以这些水力设备都只是在试验过程中,暂时还用不上。目前的莱芜兵工厂仍然靠大规模的人力投入,来制造武器和盔甲,虽然产量逐渐提高,但是无论是效率还是质量还不能令人满意。也无法满足北洋军的装备所需,所以,才需要从海外进口一部分。

“那么最后一项需求是?”范德虎迫不及待的问道。

“北洋军即将展开大规模的跨海远征,或许要将数十万的军队从山东运送到辽东,因此需要更大更多的海船,尤其是能够耐受海上狂风巨浪的巨舰,使我们北洋军迫切需要的。我听说,西班牙国有一种大帆船,有一百多尺长,三十多尺宽,能够载运数百人或者五十万斤货物安全的远渡重洋。是这样的吗?”

“总督大人说的是西班牙大帆船吧?西班牙国王确是利用这种庞大的船只从美洲运回黄金。”范德虎猜到刘重元的要求肯定不简单,迟疑的问道:“总督大人的意思是,希望采购这种大帆船?”

“是的,我需要这种载重大、安全渡海的大型船只,所以我希望通过你们荷兰人采购两三艘大帆船,并且帮助我们在登州加以仿造。你看有什么问题吗?”

可以,有什么不可以的。范德虎默默地想道。

这年头可没有什么禁运一说,荷兰人不卖,西班牙人也会卖,西班牙人不卖,后面还有葡萄牙人、英吉利人和法兰西人,建造大帆船也不是什么高科技,只要有钱哪国都能造的出来。

认真地将刘重元的条件都记录下来,并且撰写成会议纪要,茅元仪作为刘重元的代表签字画押。范德虎将其带回去也算是大明的正式回应了。若非不想让荷兰人觉得自己对合作也很迫切,让他们掌握主动,刘重元都想派出使者去巴达维亚面见其总督,同时也看一看当下南洋一带的形势。而且现在也抽不出一个机敏干练、随机应变又愿意远渡重洋的人来。

范德虎返回巴达维亚,商量出一个结果再回来将这件事情敲定下来,没个半年恐怕落不了地。刘重元也不能将希望都寄托在他们的身上。

打铁还得自身硬,近两个月以来,天气逐渐转凉,北方沿海岛屿,尤其是东面的皮岛和西面的长生岛,局势日趋紧张,因为两座岛屿的宽大护城河,也就是与大陆之间的海面即将上冻,按照老辽东人的估算,短则一个月长则两个月,海面就将冻得可以跑马了。

海面封冻,不仅仅是东虏可以直接踏冰攻击两岛,更主要的是北洋军的战船将无法靠泊到两岛上,这意味着这两座岛屿将失去后勤补给线,甚至可能完全被包围。更恐怖的是,北方的冬天十分漫长,将一直延续到明年开春的三月份,也就是说,东虏将有四五个月的时间自由的攻击。

在这种情况下,皮岛主将李国英,长生岛主将金声桓,都纷纷置信刘重元,请求他赶紧想办法,加快后勤补给物资,尤其是军粮、火药、铅弹等物资要加快运送上岛储备起来。而他们也严格督促部队,加紧修筑各种防御工事,争取能够在这个冬天东虏的进攻下坚持下来。

以茅元仪为首的幕僚,甚至认为,可以在封冻前将两岛上的部队撤下来,即使不撤到登州,至少要撤到离大陆更远的海岛,他坚持认为,入冬大海封冻之后,两岛上的明军形势就太被动了,一旦遭到东虏主力进攻,救没法救援,逃也没法逃跑,几乎肯定将要陷入全军覆没的境地。

李国英的使者,他的侄子李本琛带着怨气的说道:“八月登岛,十月撤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上万之众折腾一番所为何来?”

也难怪他有怨气,这两个月一来,刘重元将经营的中心放在了长生岛,对于皮岛,只是保证供应,而援兵则很少,就连之前的水师部队也被抽调大半,幸亏东虏没有进攻的意图,皮岛尚算安稳,但是也是战战兢兢,生恐一夜之间东虏就大至。

记不住网址,可以百度搜索:【54看书】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