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36章:撤回太监

手机直接访问:m.54kanshu.com

漫漫大雪之中,一支两千余人的兵马背着风雪向南行去,雪花在北风的吹拂下打在将士们的背上,就像是推着再走。

一百七十多万两银子,有十万多斤重,兵部特意从勇卫营中抽调了一支兵马护送刘重元返回山东,这一方面是为了考察从山东出发的卫所兵状况,并且考察莱芜兵工厂的扩建和生产进度。自从去年九月自登州渡海到金州,刘重元已经有四个月没有到山东了。

而且,天津港封冻,几十人踩冰由小船转运上大船尚能行得通,想要两千多人带着十多万斤的银子转大船,是在风险太大。因此,仔细考虑一番之后,刘重元还是决定走陆路先到山东。

运河也已经封冻,不能沿运河走水陆,因此,队伍只能走全程走陆路,在风雪中深一脚浅一脚的向南行去。

刘重元头上裹着围巾蒙着面罩,寒风还是顺着脖子往身体里灌,没多大一会儿就浑身冰冷,干脆下马步行,反而觉得暖和了不少。

一边机械的走着,一边想起临出京前陛辞的时候,皇帝于病榻旁接见自己。两名太医一直陪侍在侧,随时准备为皇帝施治,并一再嘱咐皇帝要少说话。几名阁老和六部尚书陪同接见,皇帝神情委顿的嘱咐刘重元,要加快辽南攻势,以北洋积极主动的战略进攻鼓舞大明上下奋进向前。同时嘱咐内阁和六部,一定要优先保障北洋的粮草供应和军饷拨给。

刘重元在京不过一个月,却主持破获了皇五子被害一案,尤其是深入勇卫营一举擒获刘元斌让一场危急化为无形,立下大功,但是考虑到之前才刚刚因为金州之战加官进爵,这次皇帝只是在钱财上予以奖赏,从查抄的商铺、田地和珠宝器物中拨出部分赏赐刘重元。

这些都是题中应有之意,让刘重元印象深刻的是陛辞最后,皇帝只留下了杨嗣昌和刘重元,颇为苦涩又迷茫的问道:“亲近之王德化、王裕民都背叛朕,满朝文武,宫内宫外,也就两位爱卿朕能全力倚靠了。”

皇五子一案,一名司礼监掌印太监,一名提督东厂太监倒台,当然最重要的是瓦解了皇帝对于宦官的信赖,从今往后,只能更加全心全意的去依靠文官力量,刘重元觉得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果然,之后一两个月内,先是北洋监军太监杜勋听闻刘重元主审皇五子一案,搬到了老祖宗和王德化,吓得心惊胆战,先是向朝廷和皇帝上书,称自己见识浅薄无法承担起监督的重任,请求回朝,撤除北洋监军太监。

照例,监军太监的奏折是直接送到内廷的,曹化淳拿到奏折不敢擅专,只好请示尚在病中的皇帝,沉思良久皇帝命令将奏折转交内阁,由内阁商议。内阁摸不清皇帝的想法,只好按之前的惯例予以驳回,要求杜勋继续担任监军太监。

杜勋总觉得笑嘻嘻前来挽留的刘重元是猛虎饿狼,接到内阁的批复之后,先是称病不出不理北洋任何事情,继而干脆三次上书请辞。

在此期间,山西巡按御史陈元钦察觉到气候变化,上书弹劾大同监军太监杨蛟贪鄙不堪、荼毒士卒、贪墨军饷、私役军户,请求朝廷逮拿问罪。其实杨蛟在大同监军已有三年,期间大小臣工的弹劾不知凡几,皇帝从未在意,十分信任。可是这一次经过王德化和王裕民之事以后,皇帝犯了嘀咕,命令曹化淳派人去往大同认真核查杨蛟违法事。

随即,察觉到皇帝心理变化的文官们,立即蜂拥而上,大肆攻击派驻在大明各地太监的不法情事。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有上百封弹劾奏折送到了内阁,上至直隶总督洪承畴,小到湖广省的一个举人,纷纷朝着各地的太监开炮弹劾。

受到弹劾最早、最多的是真定分守太监陈镇夷。这陈镇夷名字起的好,但是从来不干镇夷的事儿,从出京第一天开始,就只知大肆的收受钱财,任用各种无赖、流氓为军官,四处搜刮钱财,甚至直接劫掠、劫杀良民,谋财害命,罪恶滔天。

就这样他还嫌来钱太慢,直接拿军饷开刀,真定府营兵每月饷银二两二钱,陈镇夷果断而坚决的每人每月扣除四钱到七钱不等,一共五营,一营满额五千人,五营两万五千人,一个月一人按扣除五钱算,全军就是一万余两银子,一年就是十几万两,这么大的克扣力度,如同钢刀刮骨,军士们投诉无门,敢怒不敢言,几百几百的成建制逃亡。

前年东虏入寇京畿,深入到畿南,陈镇夷只知汇聚兵力守备正定府城,其他城池任由东虏蹂躏。这也就算了,之后东虏进犯山东,三边总督洪承畴奉命从后追击,但身边兵马不够,杨嗣昌请旨让陈镇夷拨出部分正定营兵给洪承畴,可是陈镇夷就是硬顶着不给,洪承畴也无可奈何。

可是即便罪大恶极如此,没有官员上书弹劾,皇帝总是命太监前来核实,阉阉相护,最后不了了之。不过这一次,距离京师最近,遭陈镇夷欺辱的文官士子众多,其中还有洪承畴这样的大佬,曹化淳也不敢再加以包庇,得报的皇帝大怒,勒令将陈镇夷在正定营内斩首示众,家产抄没,居然抄出金银总计72万余两,还不包括十数万亩的田地、数十间商铺等等。闻得陈镇夷居然贪墨如此巨大,皇帝更是气的不行,也更加对太监们失望透顶。

其后,宣大监军太监、大同监军太监、蓟州监军太监等十余名边镇监军太监,相继因为贪墨军饷、凌虐士卒等罪行被治罪。

二月,屡屡上书请求回朝的北洋监军太监杜勋终于得偿所愿,皇帝同意所请,好在杜勋在北洋尚算是老实,平安的回到宫中,重新担任他的尚膳监太监。

到了三月,皇帝命令撤回各处监军、镇守和分守太监,将职权全部交给各地督抚。就连关宁总监高起潜也被召回,让大明上下文武官员欢欣鼓舞。

不同于其他不懂兵而只知敛财的太监,高起潜在太监中以知兵闻名,天启末年就在辽东监军,天启七年的宁锦之战中,高起潜在宁远城中,参加了守城战役,事后得到封赏。

崇祯五年,高起潜以监护之职督吴襄、祖宽、金国奇、靳国臣等辽东军万余人,入关剿灭孔有德,是部队的最高司令官,在平叛战役中,指挥得当,战果丰硕。战役结束,高起潜受到重赏,回到辽东称为关宁总监,凌驾于总督、巡抚、总兵之上,是辽东最高军政长官,辽军宿将如祖大寿、吴襄都要花大力气百般巴结,吴襄之子吴三桂拜高起潜为义父。在其扶掖之下,青云直上,不几天就做了副总兵。辽东各文武见到高起潜都要对他行跪拜大礼,但有违抗立遭解职、查办。

崇祯八年,皇帝就曾经撤回各处监军、镇守、分守太监,只有高起潜是个例外,皇帝明确指出因关宁重地,高起潜照旧担任总监,统领大明最精锐的辽东军。此番,居然连最大的钉子户高起潜都被召回京师,可以说大明上下再无太监监军之祸了,如何不令文武官员们兴奋异常呢!

当然这是后话了。刘重元在路上辛苦跋涉十多天,终于率军抵达临清城,在这里稍作驻脚。同时留下押送的部分银两交给匆匆赶来的蒋德憬,负责用来采买粮食、种子、农具等。临清是北洋和山东最重要的商业中心,汇聚了大明各地的客商前来交易,将银子留在这里是最方便的。而与此同时,刘重元坚定了要兴办一家汇通天下的银行的决心。

这带着一百多万两银子从京师赶到临清,又要从临清带走大部分经济南到金州发放军饷,实在是太费劲了,若是有一家银行,哪里又这么麻烦。只是作为北洋总督,辖区只有山东一地,不可能做到汇通天下,出了山东鬼知道银子会出现什么意外,而且当下忙着打仗也没有闲工夫想这些事情。

在临清修整三天,刘重元命令勇卫营参将耿绍南率部押解银子继续前往济南等候自己,然后自己会同王徽和蒋德憬前往莱芜兵工厂。

原本工部想要接管这座庞大的兵工厂的,不过作为心目中的头号工程,刘重元坚决的予以拒绝,他情愿放弃来钱的钞关和税务所,也不能够放弃兵工厂。因为兵工厂不仅仅是供应军器之所在,也是承载着刘重元梦想中工业化之开端。

进入山东以来,刘重元的心情一直很差,因为与直隶迥然不同,落在山东的雪不是雪白的,而是微微泛赤,人们惊异不已,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议论纷纷说怕是刀兵之相。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可是从刘重元到普通农民,都意识到,崇祯十三年恐怕又将是一个荒年!

不过进入莱芜之后,遍布大小矿上的炼铁炉即使是在寒冬之中,也将整个莱芜烧得暖和起来,数以万计的青壮农民都在矿上、工厂忙碌着,他们不要酬劳,只要每天管顿饭,粗粮都行,到这儿干活能够吃饱还能烤火,总好过缩在家里挨饿受冻。周边十数个县的农民都蜂拥而来。

由于去年的大荒,难得种得一点儿粮食的农民都不敢卖粮,深挖洞藏粮,自己都不吃,先紧着野菜、树皮、野果等尚能找到的东西吃,或者干脆指望官府的救济。市场出现短缺,粮价飞涨,大米小麦这些细粮一斗三千文,粗粮谷子一斗也要二千七百文。大部分人干脆整个冬天都裹着所有能裹起来的东西平躺在床上,这样不用生火,不用吃饭,能挨一天是一天。

记不住网址,可以百度搜索:【54看书】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