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54章:人选

手机直接访问:m.54kanshu.com

深夜的皇宫寂静而又阴森,往来的武装太监提着灯笼犹如鬼火一般,这两百多年的紫禁城里有过多少的冤魂野鬼,从来都是闹鬼的好地方。这些日子以来,辽东的战事一日紧过一日,官军在前线屡屡败阵,皇帝的心情也总不是很好,接连被杖毙的奴婢也有十好几个了,就扔在东华门外的野草丛里,仍由野狗抢食。

平台暖阁之中,仍然点着山东进贡的鲸油蜡烛,崇祯和首辅杨嗣昌仍然在商讨着军务。自从崇祯十年入京担任兵部尚书以来,作为分管军务的本兵,两人单独召对的次数比其他所有阁老加起来都多,往往商讨到深夜。崇祯十一年东虏入寇京畿期间,杨嗣昌甚至半年时间不曾回家,都是兵部和宫里两头跑,每每在夜半或凌晨接到紧急奏报,立即写奏疏上奏,一目十行,落笔如飞,很快就能准确的归纳总结,并形成处理意见回报皇帝。崇祯也从不拖延,杨嗣昌的奏报子时进宫,一两个时辰之后圣旨就下达,在勤政敬业上,二人可以傲视古今。

万历皇爷和天启皇兄若是在天有灵看到这些,定然是羞愧无地,崇祯偶尔会自负的这样想道,恐怕也只有太祖高皇帝在勤政上能与自己有的一比。

自三月份以来,东虏在义州修缮城池、营房和仓库,并大举屯田,四月份整理清楚之后,济尔哈朗即率领精锐骑兵数千进犯锦州,与锦州守将祖大寿所部连番激战,虽有胜有负,但在东虏源源不断开来的情况下,祖大寿逐渐撑不住了被迫撤回城内,任由东虏在城外驰骋,随即东虏骑兵出现在松山、杏山等城外,大肆破坏明军的屯田,分割明军,切断明军交通补给线。

四月底,黄台吉亲自率军抵达锦州城外,喊话让祖大寿对话,责问其为何失信?既然杀死何可纲投降大清,为何又反悔回到大明?之前投降是为不忠,杀死何可纲是为不仁,事后又反悔背弃与自己的约定是为不义,如此不忠不仁不义之人,有何面目做一城主将。

面对黄台吉的责骂,祖大寿并无片言片语以对,全程都不露面,而在数万东虏临城的压力下,明军士气更是沮丧。之后,黄台吉趁势挥军攻破锦州城外的两处寨堡,以此为基础在城东大胜堡和城西锦昌堡立营,正式开始围困锦州。

祖大寿自然不甘于陷入重围,频频亲自领军或者由其绰号为祖二疯子的祖大乐率领精锐兵马出城逆袭,试图打破东虏的包围,周围的松山、杏山等城守军也频频出城与东虏大战,关宁锦一带在时膈近十年之后再一次成为大战之地。

东虏一边与明军反复野战,一边八旗汉军的炮兵部队拖着红夷大炮和大小将军炮,逐一对锦州外围的寨堡据点进行清除,红夷大炮对付锦州、松山这样的城池威力不足,但是对付明军方圆不足数十步的墩台寨堡,确是威力十足,十数天的时间就相继攻下了大兴堡和大镇堡,逼降了大胜堡,祖大寿无奈之下只得将其他势单力孤的寨堡守军全部撤回锦州城内,锦州也就更加的被孤立包围了。

皇帝对于锦州的战事非常关注,频频下旨给辽东总督方一藻,命令其出动大兵驱赶东虏,解救锦州,他倒不是关心被围的祖大寿,他巴不得祖大寿去死,但是一来锦州是辽东关防重地,一旦失陷定然造成关宁锦防线的崩塌,东虏就将战线向前推进上百里了;二来锦州守军是辽东军最精锐的部队,这支部队的丧失将会引发辽东局势的崩盘。因此,每次他都会召见杨嗣昌查问锦州战况。

原本刚刚经历辽南的胜利,皇帝还以为东虏战斗力下降,明军经过数年的淬炼战力有所提升,所以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挫败东虏,没想到锦州战事一开打,虽然前方报来的战报仍然是今天一个胜利明天一个胜仗,但是战斗地点从锦州以北,到锦州以南,再到松山、杏山,现在已经后退到了宁远了,就算是再愚昧也看的明白,明军在三个月的战事中逐步败退,锦州已经完全陷入包围。

显然辽东军从上到下都一致的选择讳败为胜欺瞒皇帝,惹得崇祯大为恼怒,接连下旨切责总督方一藻。即便是四月份辽南传来复州被收复的消息,也没有缓解皇帝的忧虑和愤怒。

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晚间刚刚传来消息,坐镇辽东八年的总督方一藻居然失心疯了。消息确认无误,是在宁远的宁前道丘民仰、分练总兵刘肇基等文武官员分别上书证实,方总督因为数月来战事不利、皇帝和朝廷切责,压力山大所以才精神崩溃,不仅无法正常视事执掌辽东军政,甚至频频做出疯癫之举,已不似常人了。

接到消息的杨嗣昌大为恐慌,不顾深夜宫门已关闭,叩门求见皇帝。

烛光之下,脸色苍白的皇帝神情颇为恼怒,厉声喝问道:“锦州激战正酣,督臣居然突然疯了,是真疯还是装疯?可派御史前去查问?”

面对皇帝逼视的目光,杨嗣昌连忙跪下,劝阻道:“派御史太过有失体统了,既然辽督病重,不若调其回京静养才好,锦州战事正紧,赶紧选派接任督臣,以指挥辽军解围锦州方为紧要。”

且先不说方一藻是不是装疯躲避战事,就算是,朝廷派御史前去查问能有何结果?查不出来装疯的证据,寒了天下官员的心,朝廷对大臣疑忌到如此地步!就算查出来方一藻是装疯的,又能如何?将其重重治罪?朝廷任命的辽东最高长官居然装疯以逃避,本就连连败阵的辽东军士气将会被打击到何种地步?

皇帝很快也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亲自扶起杨嗣昌说道:“先生所言甚是,当务之急是选定新任辽东总督人选,尽快发起解围锦州。关于新任辽督人选,先生可有所建议?”

“启禀皇上,辽东激战正酣,东虏显然有着巨大图谋,一个应对不好,恐怕又要重蹈十年前大凌河之战的覆辙,将我大明精锐之师一朝丧尽,因此,辽督人选必须慎之又慎,选出我大明最知兵最能战的疆臣,才能一解危局。咳咳咳!”

见杨嗣昌漏夜进宫却穿的单薄,皇帝先是赐下一杯热茶,然后又亲手解下自己的披风为其披上,然后满意的看着杨嗣昌感动的跪倒在地痛哭流涕。

一番关心之后,言归正题,面对皇帝的进一步逼问,杨嗣昌继续说道:“刚刚在进宫的路上,臣细细思量了一番,若说当下我大明知兵善战、有统御之才、能够接替辽督一职的官员,也只有宣大总督卢象升、直隶总督洪承畴、三边总督孙传庭和四川巡抚傅宗龙四人而已。”

说起来可怜,这些年大明战事不断,北面与东虏、蒙古;中原与流寇;南面与西南土司;大战连连,可是并没有涌现出多少打胜仗的名将和统帅,就说杨嗣昌列举的四人,也都只是对流寇和土司有所胜绩而已,对上蒙古和东虏,败的败、死的死,这四人只有卢象升和洪承畴在前年的东虏入寇中才首次与东虏交手,并无什么战绩。

因此,听了杨嗣昌的举荐,皇帝不是很满意,先是问道:“阁老为何不推荐北洋总督刘重元呢?莫非是为了避嫌?”

杨嗣昌并没有解释什么避嫌的问题,而是认真的回道:“跟辽东一样,北洋同样直面东虏,战略地位不相上下,北督若去辽东,何人接替北洋呢?若是无能之人接替,东虏转攻北洋又当如何?”

“而且,北督奏章中提到,正准备在辽南发动攻势,以围魏救赵的方法解锦州之围,以臣之见,此等战略比起直接与东虏野战争雄更为高明!”

说起刘重元准备在辽南发动攻势,皇帝又是怒气冲冲,一拍御案喝问道:“说是要进攻东虏,以解锦州之围,却不仅不继续进攻盖州,反而挥军渡海南下去打什么湾?还跟朕要钱买马说编练骑兵,以能跟东虏野战争雄!”

“真当朕不知兵吗?祖大寿的降夷左右营都不敢说与东虏野战争雄,北督说要练出与东虏争雄的骑兵得要多长时间?两年?三年还是五年?锦州能坚持多久?”皇帝一拍御案上的一摞奏折,“这些都是弹劾刘重元的,擅开边衅、高价市马、将帅不和,若非看在他打了几场胜仗,早就将他逮拿进京了。先生,你当赶紧拟旨,督促其速速进兵盖州,围魏救赵,早解锦州之围。”

皇帝越说越激动,心思又转回辽东总督人选上,像是喃喃自语又像是对杨嗣昌抱怨道:“宣大卢督勇则勇矣,打一打流寇还算得力,对付东虏则全无方略,十一年从京畿到山东,一路全是败绩,如此庸臣何堪为辽督。”

“直隶洪督?”皇帝迟疑片刻,“啧,倒是老成持重,若为辽督当能稳住局面徐徐解围,亦未可知!只是直隶事关京师安危,责任重大,一旦调离,何人可以继任呢?不妥不妥!”

“三边孙督?”皇帝眼前顿时浮现出那个身材高大、膀阔腰圆、不像文人倒似武将的孙传庭,只是形象比较模糊,因为统共也就见过一面,那还是在崇祯八年孙离京赴任山西巡抚的陛辞之时,一晃五年多过去,除了当年生擒被卢象升打残废的高迎祥,这孙传庭有何战功?“战功不显,不足当辽督重任!”

“四川傅抚?”对于傅宗龙,皇帝很是比较熟悉的,早在崇祯三年,傅宗龙就被孙承宗老大人举荐出任顺天巡抚,之后任蓟辽总督,因为与太监邓希诏的矛盾而落职闲置,直到崇祯十一年才被杨嗣昌举荐出任四川巡抚。

按理,傅宗龙一向以知兵闻名,任职四川期间也是屡建战功,在他的治理下,之前战火四起的四川逐渐平静,但是想起之前傅宗龙耿介的模样,屡屡的上书进谏,多次忤逆反驳自己,皇帝就深深地厌恶。

四个人选,来来回回的思量考虑,都觉得不合适,皇帝甚是头疼,看到杨阁老也是紧皱着眉头沉思,不由上前问道:“先生可还有其他人选?”

杨嗣昌张嘴欲言又闭上嘴巴,犹豫了片刻还是咬牙跪下咳了一个头,然后说道:“臣冒死进言,请设督师辽东、北洋,以北督刘重元充任之,统一指挥辽东军和北洋军,全权负责对东虏战事。如此事权专一,总兵以下俱听节制,和两方之力十数万天兵,定能击败东虏解围锦州,然后东西对进绞杀东虏,亦不在话下!”

崇祯先是一惊,然后见杨嗣昌言辞恳切,倒是先收起了心中的疑虑,重新踱步回御座坐下,看着杨嗣昌一言不发。

记不住网址,可以百度搜索:【54看书】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