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61章:陛辞

皇帝听了刘重元的构想之后大为高兴,如此一来,不仅达成了他和杨嗣昌集中兵力与东虏决战的预想,也将兵权过于集中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不过刘重元也强调,将粮、饷、军法都分权出去,所选择负责之官员,也必须肩负起对应的责任。督粮巡抚必须保障大军粮草不缺,绝不能让官兵饿着肚子打仗,到了冬天还没有棉衣御寒;督饷巡抚必须保障大军饷银源源不断,作为当下大明最要紧最关键的战区,辽东军和北洋军正是拼命的时候,决不能让官兵因为饷银而分神。

军法执法同样如此,朝廷任命的军法官必须谨遵刘重元的指示,宽严相济,不断地调整执法的尺度和范围,决不能肆意妄为,别还没有开始打仗就逼反了大将和某军。

因此,刘重元请求皇帝和朝廷,即便是朝廷任命的督粮、督饷和军法官,都必须向刘重元报告和负责,若有不称职者,刘重元有权利以督师权利立即将其停职,然后再向朝廷上书弹劾,等候朝廷裁决,在此期间刘重元有权利任命其他官员代理职务,以免影响战事。

分权、制衡是一个成熟体制的常态,也是必须的,但是分权和制衡必须科学合理,同时权利的分配和使用必须明确。每个人的权利范围最好白纸黑字的先弄清楚才好。大明也有分权制衡,例如之前的督抚制度,总督、总兵和太监监军之间,就有着很清楚的分权制衡。

文官总督负责总体战略,武官总兵负责冲锋陷阵,而太监监军则负责向皇帝私下汇报。尤其是在文官和监军之间,权责常常很不明晰,往往随着文官、监军与皇帝之间的宠幸程度来划分权力的大小。例如之前的蓟州镇,监军邓希诏就跟太上总督一样颐指气使发号施令;而在北洋军,刘重元就可以压得监军太监杜勋只能躲在监军府内不敢出门。

刘重元统帅辽东和北洋近二十万大军,今日皇帝尚且能够排除万疑坚定信任,可是时日一长定然会有疑心,上下相疑之下定然会出昏招,例如派出别的监军使者之类的。与其有不可预知的风险,刘重元觉得不如一开始就打消皇帝和朝廷上下的疑心,同时分画好上下权责也避免临战之际扯皮耽误大局。

对这些要求,皇帝一概照准。接下来就是讨论几个官职品级的确定和人选问题,督粮巡抚和督饷巡抚,按照刘重元的提议应该以侍郎一级官员担任,高于过往的督粮道,户部虽然不情愿,但在皇帝、内阁以及刘重元一致同意之后只好应允。两名巡抚责任重大,事务繁杂,过手钱粮众多,要有极强的组织能力,最重要的是还需要在刘重元麾下效力,哪及安稳的呆在京师为堂官,或者到别的地方做个起居八座的巡抚不香吗?

大明到今日两百多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风气从开国时期的质朴奋发转变成市侩逐利,包括下层士员生员上至高官缙绅都深受感染,追求财富追求享乐,甚至是寡廉鲜耻毫无底线。天启年间,魏忠贤之所以能掀起如此大祸,除了天启皇帝的背后支持之外,大批文官为了权利主动去捧魏忠贤的臭脚也是主要原因。

大部分官员苟且因循,只知徇私枉法、贪赃舞弊,为公家出力是推三阻四生恐行差踏错,为自己谋利那是拼命争抢唯恐抢不到。皇帝之所以不待见文官又重新重用太监也有部分这方面的原因,可惜直到皇五子一案他才看明白,文官不可用时太监照样不可用,甚至更不可用。

想要挑选出几名既有能力、又有操守、又能让皇帝和朝廷放心的官员还真不容易。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还是选定蒋德璟为督粮巡抚,选定倪元璐为督饷巡抚,此二人为朝野上下所公认的廉洁能干的忠正大臣。

蒋德璟是老搭档了,从刘重元担任五省剿贼总理之时就协助办理粮饷,成绩斐然,极大地减轻了刘重元的工作,因此皇帝问起刘重元可有推荐之时,他第一个就是推荐蒋德璟,皇帝当即应允颇为认同。

倪元璐为天启二年进士,与黄道周是为同年,以庶吉士授编修,一直升到国子监祭酒,屡屡进谏规劝朝政,为时任首辅温体仁所嫉,遂编造莫须有罪名赶回家。刘重元与其相交莫逆,深知其爱国忧民之个性,因此当一时无人原为之时就向皇帝举荐倪元璐,并陈说其冤。想起曾经长期在身边的那位谏诤之臣,立即高兴的应允下来。

至于军法官人选,杨嗣昌推荐了淮阳兵备道袁继咸,袁继咸乃是天启五年进士,从崇祯七年起一直在山西、陕西和湖广地方任职,所到之处廉洁奉公、秉公执法深受百姓爱戴,按他的资历、能力和德行,早就应该做到督抚一级了,可是去年因为得罪宦官杨显明而被贬官为淮阳兵备道,杨嗣昌知道袁继咸懂军事,原本想要推荐他到边镇任巡抚,正好刘重元这里需要军法官,一时想起立即推荐上来。见是首辅推荐,皇帝立即答应下来。

至于参谋司,皇帝也答应了刘重元的请求,杨嗣昌则推荐现任职方司员外郎陈子壮,出任这个督师麾下的参谋司赞画,按照刘重元的举荐,一连抽调了万元吉、路振飞、张溥、左懋第、堵胤锡、揭重熙六名官员,或推荐为赞画军事,或为机宜文字,充实督师衙门。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