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63章:辽东军

之后两天,刘重元随机的抽查了辽东军物资的储备情况,亲自查看了宁远城内的粮仓、武库、兵营,亲自一包包的抽查粮食的真伪、成色、陈新;亲自检查武库里火神枪的制造质量,刀枪剑戟的锋利程度;亲自检阅随机抽查的某营明军,查看官兵的身体状况,检查其操练等等。之后,又不顾五月天里风高浪急,出海先登上觉华岛,然后又赶赴锦州南面的笔架山,详细查看了明军的储备情况,情况有喜有忧,总体难以令人满意。

不过等从笔架山上岸,在吴三桂的亲自护卫下进入松山城,再一次汇聚诸将,听到将领们汇报麾下军力情况之后,刘重元心里顿时拔凉拔凉的。

说起辽东军,总有些不明所以的人说什么辽东将门、辽东军阀,说什么自李成梁起辽东将门就与东虏勾勾搭搭,其实完全是胡说八道。虽然只是过去了二十年,但辽东军已经脱胎换骨一样的经历了好几个阶段。

从最初的万历年间李成梁李家独霸辽东,李家兄弟子侄乃至家丁将领遍布辽军上下,以至于朝廷派往辽东接任总兵一职的将领,除了李家人之外根本站不住脚,这个阶段说辽东将门是有的。

可是萨尔浒之战改变了这一切,明军惨败,两名诸将刘綎、杜松战死,李如柏未及交战就撤退。朝廷震怒,李家上下被追责,兄弟子侄基本都退出了历史舞台。

之后,沈阳辽阳之战,明军一溃千里,辽东最精华的平原地区沦丧敌手,这时间原有的辽东军基本上已经损失殆尽。

辽沈被后金攻占后,广宁成为明在关外的最大基地。大明征发辽饷,重新招募流亡并征调内地的援军,总计十数万囤积于广宁,准备反攻辽东。但是因为督抚不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全无对敌作战经验,中了努尔哈赤的反间计,十数万大军一溃千里,辽西四十余城失守,所谓的辽东军再一次全军覆没。

这一战之后,天启皇帝派出自己的老师孙承宗孙老大人为督师,招抚流亡、训练新军、屯田耕种、打造兵器,选拔骁勇敢战的将领,然后从山海关一路向北收复之前被抛弃的城池,辽东军得以重建。这一时期,辽东军总兵力达到十五万人。

天启六年,在魏忠贤的陷害下,孙承宗去职,高第接任后,居然将山海关外数百里全部丢弃,将辽军全部撤到山海关防守,努尔哈赤闻讯大喜过望,亲率大军全力来袭,沿途光是捡辽军丢下的百姓、粮草都发了大财。原指望能一举席卷辽东走廊,未曾想到在宁远这座小城,未曾想明宁远守将一个籍籍无名小小的兵备道袁崇焕,誓死抵抗,竟然硬生生的守住了这座关外孤城,后金军接连三日强攻不下,死伤惨重,努尔哈赤也被红衣大炮击伤,不得已撤军。

之后,袁承焕被直升为辽东巡抚,宁远大胜的两名主将赵率教和满桂分任山海关总兵和辽东总兵,祖大寿、何可纲等人也很快成为当世大将,以这些人为班底再一次重新组建的辽东军,才是广被认识的辽东军、关宁军、关宁铁骑等等名字。

乙巳之变,赵率教、满桂战死,袁崇焕被囚,辽东军上下胆寒,干脆哗变东归,之后在重新出山的孙承宗劝说下重新入关,会同其他勤王之师一一收复被东虏占据的关内四城。原准备再一次发动主动进攻逐步向前推进,因此修建了大凌河城,未曾想到遭遇黄台吉的围城打援之计,祖大寿、何可纲被围,孙承宗拼凑起最后的四万辽东军精锐救援,长山一战全军覆没,之后粮尽援绝的大凌河城陷入人吃人的地步,祖大寿杀何可纲投降。

也就是说,崇祯四年的大凌河之战,袁崇焕一手训练出来的辽东军精锐全军覆没。此后,大明为了关宁锦防线的安全,仍然投入巨额军费,逐步恢复辽东军,但是无论是兵力、装备、战力,尤其是将士上下的精气神完全没有了袁崇焕时期的敢战。

而从大凌河之战后,东虏调整了战略进攻方向,向东进攻东江镇和朝鲜,向西进攻察哈尔统一蒙古,向北征伐野人满洲搜捕达幹儿人加入八旗,期间又三次绕道蓟州和宣大入寇大明腹地。辽东本地基本没有大的战事。

当然辽东军也没有闲着,先是大明也屡屡抽调辽东军入关勤王抵御东虏,崇祯七年、九年和十一年,东虏三次入寇,祖大寿三次率军入关勤王。

除此之外,大明腹地有大的战事也常常抽调辽军精锐入关。崇祯六年,孔有德祸乱山东,屡屡大败前来进剿的明军,无奈之下,只好令关宁总监高起潜为帅,统帅辽东军四千八百人入关进剿,如秋风扫落叶一般的扫平了孔有德之乱。

崇祯八年,流寇肆虐中原,甚至打破了中都凤阳,焚毁凤阳皇陵,天下震惊。朝廷又从辽东抽调精锐骑兵,由祖宽带领三千精骑加入五省剿贼总理卢象升麾下。勇猛善战的辽军骑兵犹如狼入羊群一般,往往以一敌百纵横流寇阵中;决定性的滁州大战,辽东铁骑就是卢象升手中的庖丁解牛尖刀,将数十万流寇杀得七零八落四散而逃,从而为之后两年流寇的平定奠定了基础。

从崇祯四年到今年整整十年,辽东虽没有大的战事,但是辽东军却激战连连,尤其是去年的入关勤王,在青县被多尔衮率军

击溃,辽东军损失很大,偏偏高起潜讳败为胜,不仅不向朝廷禀报,反而奏报大捷,于是减员的两万多兵马就被隐瞒下来。之后,虽然高起潜被召回,但是辽东将领也不希望战败的事情宣扬出去,因此前任总督方一藻只好吞下这枚苦果。方一藻疯了,未尝不是因为辽东军实力削减太厉害而绝望的。

现在这枚苦果传到了刘重元手上。辽东军额数十一万,这些年经过历次战事折损、士兵流亡等等原因,当前从各将领汇总的兵力只剩下七万五千人,其中两万两千人随祖大寿被围困在锦州,剩下的五万三千人中,有两万三千人相对老弱、装备较差,只能留下守备城池,真正能用来上阵杀贼的之后三万人不到。

这其中,年轻的吴三桂所部最多,也最为精锐,麾下官兵有一万两千多人,其中骑兵五千余,精锐的夷丁突骑也就是其家丁千余。恭恭敬敬的站在下首,始终身体微弓,报告时昂然有力但是恭敬有礼,全然不似其他将领那样粗鲁,刘重元仔细的看了看这个在他记忆深处名声最大之人,中等身材,皮肤白皙,耳朵很大,高鼻子但是鼻梁上右高左低有一道很明显的伤疤,听说是年少时追击敌人被其诈死用刀砍中面门,鼻子险些被削掉。

在兵部多年,刘重元其实对吴三桂非常了解,其二十八岁即升为总兵虽然有其父吴襄的得力运作和其舅父祖大寿的大力支持,但是另外两个要素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一是骁勇善战,吴三桂成名于十六岁那年,亲率二十余名家丁冲入万余东虏军中救出父亲吴襄,孝勇之举遍闻天下,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之后的历次战斗之中,他都是奋勇冲杀在第一线,因此深的历任主帅的赞赏。

其二就是其长袖善舞精于官场中迎来送往的一套,当然这也继承自其父吴襄。常年担任关宁总监的高起潜就在吴氏父子的奉承下和贿赂下,收吴三桂为义子;多年担任辽东巡抚的方一藻也是吴氏父子交际的重点,其子方光琛与吴三桂结为异性兄弟。如此这般经营下来,整个辽东三大巨头全是吴三桂的靠山。

既有背景,又能打仗,又会钻营,这样的人如何不飞黄腾达。因此,去年在金国凤战死之后,二十七岁的吴三桂就越过其战功赫赫的舅父祖大乐,辽军宿将于永绶、柏永馥等,在方一藻的推荐下当上了宁远团练总兵,成为当时辽东唯二的两个总兵之一。

作为当下刘重元能够指挥的第一将,又是被围的祖大寿的外甥,刘重元当先问吴三桂:“如今辽东军兵力单薄,要打败东虏解锦州之围恐怕力有未逮,本督当向朝廷上书调集更多援军。”

吴三桂闻言大喜,他的全部根基都在辽东,现在高起潜被召回京师,督师方一藻疯了,祖大寿成了他唯一的依仗,若是锦州失陷,祖大寿无论是投降东虏还是战死,可以预见的他吴三桂的仕途也就止步于此了,因此,若论救援锦州,他是辽军上下最为积极的。

当即恭敬说道:“督师大人明见万里,这些时日,末将屡屡率军冲击,但是锦州城外围城的东虏最少时也有两万多人,即便是祖总兵率军出城里应外合,也不敌东虏,屡屡无功而返。以末将之见,若要解围必须援军大集才行!”

刘重元点点头,看了看诸将的表情,又看向吴三桂,慢慢说道:“调集援军确实应当,可是调集援军需要时间,祖总兵在锦州,粮食并不足不过坚持三个月了,本督以为,当务之急必须要强运一批粮草进锦州。让锦州之粮至少要坚持到年底,若能有坚持一年之粮食那就最好了。有半年到一年时间,无论是围魏救赵还是调集援军救援,本督都能从容施为。”

诸将领这才恍然大悟,明白督师大人为何一来就急匆匆的清点兵马、粮草军械,原来是准备要即刻大战。

不过听了刘重元的计划,吴三桂迟疑沉吟,倒是分练总兵刘肇基进谏道:“祖镇两万多人,骡马五千,每月需要粮草至少两万石,若要坚持到年底,那至少要向锦州运粮十四万石,这个…”

这个什么没说,十四万石粮食,别说当下辽东军没有这么多的储备,就算是有,也没有足够的大车、人丁将其送进锦州城啊!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