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80章:封赏

对于普通百姓胡说八道几句皇帝的坏话,除非是被人恶整一般并没有人在意;甚至换了别的皇帝,大臣们骂上两句,甚至直接上奏折骂也没有太大关系。就像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在万历十七年十二月写的一本奏疏《酒色财气四箴疏》,批评皇帝身体不好,是因为沉溺于酒色财气,将当时只有二十七岁的万历气的个半死,但是也没有太过加罪。

但是到了当今崇祯皇帝这里就不一样了。崇祯自尊心极高,十分在意大臣对自己的看法,崇祯元年大学士刘鸿训因为屡屡进谏不被皇帝接受,感叹的说了一句“皇帝毕竟是冲主。”所谓冲主就是少年皇帝,立即犯了皇帝的忌讳,差一点儿被赐死,幸亏当时皇帝还能接受大臣的求情,改判为流放。

崇祯六年,周延儒和温体仁的政争达到白热化,温体仁一党的御史揪出一件旧事,在三年前,周延儒曾经私下将皇帝比作羲皇上人,羲皇上人即指上古之人,引申为饱食终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不问世事之人,当时无人在意,可是三年后被指证出来,立即引得皇帝大怒,原本还颇得圣眷的周延儒立即就被赶回宜兴老家。

因此,以刘重元今时今日的地位,跟张溥说出这些话,无疑是极大地信赖,相信张溥的人品。如何不令张溥感动。

虽然表面上震惊,但是这些话,张溥心里面其实并没有太在意。因为自崇祯以来,朝野士大夫对于皇帝的非议也越来越大,不满之声越来越高,复社之中的年轻士子们,对于忠君之道的质疑也越来越多,类似的声音张溥听到过很多。

这也在于皇帝的一个大问题,也是他独特不同于过往历代皇帝的地方,就是他总是冲在第一线,将自己的缺点暴露给了天下人。之前的历任皇帝,出了太祖和成祖两位皇帝之外,其他都是深居皇宫,高处云端之上,天下大事由文官和宦官博弈,皇帝居中处于超然地位,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便是要推行自己的想法,也是通过与自己想法相同的大臣去推动,绝不会自己赤膊上阵。如此一来即便是某件事情出了差错,只要将推行此事的大臣治罪就好了。即便在是惹得天怒人怨,那也是少数奸臣作祟,皇帝总是圣明的,只是被奸臣蒙蔽而已。

而当今皇帝不懂这个道理。或许是三个月清除魏忠贤一党太过顺利,或许是乙巳之变让皇帝对于大臣太过失望,或是为了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他常常会乾纲独断的做出重大决定,甚至往往不顾群臣的反对发出诏令,屡屡与进谏的大臣发生争吵。

如果说皇帝做出的决定是对的也就算了,可偏偏结果总是相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皇帝严重缺乏政治经验,以十八岁的年纪就接替天启皇帝等上地位,行事全凭书本和直觉,更兼性格急躁,行事操切,丝毫不懂治大国如制小烹的道理。

于是做多错多,错多更加急躁,将自己的错误完全暴露给了全天下人,也将自己的性格暴露给了天下人,并没有什么奸臣作祟,就是皇帝的错误导致大明到了如此地步。

皇帝懂得皇帝不能犯错的道理,可是他不懂皇帝不能犯错得靠皇帝不做实事来达成,皇帝与天下人之间必须隔着一层,这一层可以是文官,甚至是宦官,决不能是他自己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皇帝理解的不能犯错,是立即掩盖自己的错误,就像他果断的处死袁崇焕来掩盖他乾纲独断的逮拿袁崇焕,这样的掩耳盗铃、为掩盖一个错误犯下更大的错误的事情,不胜枚举。

与张溥谈完,刘重元就准备着手进京之事了。事实上他本就是从锦州进京的路上,在宁远碰到了前来就职的张溥,所以才深谈了一番。

对于张溥,刘重元原本是想釜底抽薪,将一直捣鼓周宜兴复出的主力干将拉到自己身边,免得干扰到首辅和自己的地位,没想到还是慢了一步。不过既然来了,刘重元还是安排他在身边做赞画,负责起草奏折文书之类,正好发挥其文采飞扬的特长。

想到昨晚与张溥的一番谈话,刘重元若有所思,于是让刘冲返回金州,继续带队麻城连。这大半年来,刘冲跟着刘重元东奔西走的,兼职做着护卫之职,见识了朝堂之上的尔虞我诈,见识了锦州一场大战的金戈铁马,自觉进益不少,深觉当日离开麻城投奔叔父是正确的决定。却不想忽然被叔父送回金州,顿时大吃一惊又觉不安,不过见刘重元并没有生气的意思,才安心不少。

六月十三日,刘重元和祖大寿抵达京师。此次锦州解围作战,虽然并没有歼灭多少东虏,但是成功的击退了东虏的围攻,挫败了东虏重新找回战略主动权的努力。当然于皇帝而言,最重要的是他乾纲独断的任命刘重元读书辽东,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虽然之前对于杨嗣昌和刘重元的关系颇有疑虑,但是对于刘重元他还是很看重的,视之为大明最有能力的疆臣,是进攻东虏收复辽东的不二人选。因此,皇帝对此次进京的刘重元颇为礼遇,不仅派遣兵部侍郎和司礼监秉笔出京师北门三十里迎接,还特意下旨准刘重元先行回家休息,第二日在上朝议事。当回到家后,早已等候在刘府的内廷太监,立即宣读圣旨,皇帝赏赐督师蟒

袍、玉带、珊瑚等,另赏赐黄金百两,玉珠三袋等等大量珍宝。

未等坐定更衣,又有太监前来传旨,皇帝听闻刘宅简朴,虽然广阔但是佣人稀少,皇帝以督师领军经年,踏冰卧雪、风餐露宿,艰苦备至,特钦赐宫女二十人侍奉,赐歌舞姬十人以娱声色。

到了晚间,又有太监来传旨,皇帝赏赐御膳十五道,御酒三坛,着督师及家人享用。就见上百名太监和宫女,或抬或捧着一个个的食盒,还有相应的摆设,将刘家大堂上的大方桌摆满了还不够,还得再加上两张桌子才够摆放。圣旨说是刘重元和家人享用,刘重元只好和妻子儿女几人,强撑着将这些菜全部吃完,以示皇恩厚重。

一整天,从皇宫前来刘府赏赐的太监和宫女都络绎不绝,往往前一拨还没有回到宫中,后一拨已经出发,两拨往往都会在半道上遇见。皇帝对某个大臣如此恩遇,恐怕数十年都未曾见到过了。满京师上下,都羡慕嫉妒恨。

而刘重元也隐隐觉得不安,皇帝礼遇当然是好事,但是当今皇帝礼遇既重期望就高,刘重元就怕今后对东虏战事稍有反复,皇帝恐怕就会生气觉得辜负了他的隆恩。

第二日一早天还未亮,刘重元就顺着百官人流入宫上朝,作为当今最炙手可热的明星,刘重元走到哪里都是众人瞩目的焦点,大臣们纷纷前来攀谈,羡慕嫉妒之余赶紧拉拉关系。在官员人群之中,今天又多了一个陌生的面孔,六十老者穿着一品武将官服,稍有见识的官员立即明白了他的身份,赶紧悄悄地拉开一点儿距离。

今日的大朝,刘重元解了锦州之围,毫无疑问是奏事的热点。在杨嗣昌朗声禀奏之下,是皇帝力排众议、乾纲独断的任命刘重元督师辽东,以忠义相激励,于是上下感奋皇帝厚恩隆德,毅然出击、奋勇杀贼,终得皇帝圣德庇佑,此战大破东虏,杀鞑数千,顺利解了锦州之围。祖大寿代表锦州数万锦州军民,特意进京叩谢皇恩浩荡,解救阖城军民上下,齐感皇帝隆恩浩大。

杨嗣昌的奏疏一结束,文武百官立即群起唱喏,大声颂扬皇帝圣德滔天。

虽然只是虚词,但是难得的胜利和正确,让皇帝大为振奋,喜上眉梢。先是大力表扬了以杨阁老为首的内阁忠于职守,各自加官一级。又表扬了刘重元勤于王事、指挥得当,大破东虏,屡立功勋,当进为少师。祖大寿以下有功将士也各有封赏。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