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88章:平反封爵

当初议定袁崇焕有六条大罪:付托不效,专恃欺瞒;市米资盗;谋款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兴遣散;敌军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

所谓付托不效,专恃欺瞒,说的是皇帝任命袁崇焕为蓟辽督师之时,袁崇焕口出豪言要五年平辽,结果第二年乙巳之变东虏就兵临京师城下。且不说皇帝只给了袁崇焕两年时间还没到五年,就算是五年没有平辽,就该以此治罪了?

大臣在上任时提出一个奋斗的目标,主观愿望当然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可是局势的发展往往并不以个人的主观努力就能好转的,还要看客观条件是不是能够支持,敌人会有什么应对。历史上壮志未酬、功业中道崩沮的人臣多了,能去治罪吗?

诸葛亮当年上《出师表》说要: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完成了吗?没有完成有谁指责他托付不效了吗?

所谓市米资盗,是说崇祯二年整个辽东发生大饥荒,袁崇焕以军粮救济逃难而来的喀喇沁部蒙古,而喀喇沁又将部分粮食交易给了东虏。这前面已经说过,被救济的喀喇沁部,成为辽东军甚至整个明军最为精锐的骑兵兵源地,为之后十余年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这都是有目共睹的。

所谓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兴遣散;敌军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这三条都是乙巳之变中袁崇焕的反常之举。在东虏突然越过关宁锦防线,绕行蒙古直接杀到京师城下,军情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很难一时看得清楚某项举措的得失利弊、正确与否,即便是错的,是主观犯罪还是客观失误?事实上之后没多久就已经证明乙巳之变中袁崇焕是有失误,但是说勾结东虏,让其直薄京师城下,肯定是没有的。

因此,袁崇焕真正能被确认的罪名只有一项,那就是擅自斩杀毛文龙。毛文龙作为一品左都督、东江总兵,手握皇帝赐予的尚方宝剑,袁崇焕是绝对没有权利未经请旨擅自斩杀的。所以杨嗣昌的奏请,就是以这一条来重议袁崇焕之罪。

刑部议定,仅以擅杀大将议定袁崇焕之罪,论罪为贬官流放三千里。皇帝当即允准刑部所议,以袁崇焕已死,恢复其部分名誉,赦免其家人,允许从流放地返回东莞老家。

其实,很多的官员都明白,若非是估计皇帝的面子,完全可以直接给袁崇焕全部平反。名为抗击东虏的大将,其实就是个半割据的军阀,做到东江总兵官后,养尊处优、骄奢淫逸,一天要吃五六次饭,菜品多达五六十个,小妾有八九个,都是一身珠光宝气,侍女如云,管家三十多个,负责传达室的门子三十五个,奴仆数百,亲军数百,姓毛的义子义孙三千人,赫赫扬扬,宛如海外天子。毛文龙视东江镇官兵以及辽东难民为自己的升官发财的台阶,不容朝廷和他人染指,当然也不会以此为基础去光复辽东,从未想过整军经武收复失地,只是以小股部队袭扰东虏,偶尔斩获一两颗东虏人头,就夹杂大量的汉人百姓头颅送到京师去报捷请赏。

崇祯元年,登莱巡抚识破了毛文龙杀良冒功的行径,截住了赏银,毛文龙居然就率领数百战船上万人马进逼登州城,对付东虏他倒是从未动员过如此大的力量。如此取死之道,即便不是不被袁崇焕杀掉,也不会被眼里容不得沙子的皇帝杀掉或者干脆投降东虏。

看看袁崇焕重用的三员大将,赵率教乙巳之变中战死在三屯营,何可纲在大凌河之战中不愿投降东虏而被祖大寿杀死,帮助祖大寿取得黄台吉的信任,最后一员大将祖大寿虽然在大凌河之战中因粮尽援绝投降,但很快使计逃回大明,重新成为抗击东虏的大明第一将。

相比之下,毛文龙麾下都是些什么人,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沈志祥、李九德、毛承禄,一个两个的全都与东虏有血海深仇,却为权势投降东虏,成为东虏进攻大明的马前卒,无耻程度令人作呕。

仅仅从部下就能看出袁崇焕和毛文龙的区别,谁是真心抗击东虏,谁是忠贞爱国,一目了然。

理所当然的,皇帝也正式下诏,赦免乙巳之变中辽东军上下所有人哗变东归的举动,从今往后任何人不得再议论此事。

追录祖大寿从军四十年功绩,尤其是与东虏战前后二十年,战功赫赫,兵部和礼部议定,不封爵无以酬其功,请封其为伯爵。皇帝允其请,亲自拟定册封祖大寿为左安伯。

诏令一下,祖大寿先喜后惊。喜者,横亘在心中十年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自己终于能够平安着陆;惊者,则是左安这个封号,让祖大寿心惊胆战,当日率领辽东兵马鼓噪东归时,辽东军正是驻扎在京师的左安门外。这显然是皇帝明目张胆的告诫祖大寿和天下人,虽然那件事不追究了,但是朕心里却没有忘。

这也令杨嗣昌和刘重元等非常无奈,皇帝有时候的决定就是这样让人无语。

这一番事情忙完,刘重元和祖大寿急匆匆的赶到宁远,锦州的局势恶化的十分严重了。在豪格的率领下,东虏四万多大军围绕着锦州展开,前锋甚至突入到宁远城。锦州城内的祖大乐会同松山城内的刘肇

基,杏山城内的吴三桂,频频出击,内外协同夹击东虏,奈何此次东虏兵力强盛,矢志于报上次败战的一箭之仇,而祖、吴和刘三人,摄于东虏势大,刚刚恢复的作战信心又被压制下去,并不敢放手一搏与东虏决战,一退再退之下各自退回城中坚守,让东虏再一次分割包围了锦州城。

当刘重元一行趁着夜色进到宁远城内的时候,接到的战报,上次锦州解围后收复的锦州城周边坞堡也再次被攻陷,同时东虏步兵正会同大批的奴隶阿哈,环绕着锦州城修筑连壕和营寨,试图彻底困死锦州城,目下,通向锦州的道路已经完全断绝,往来信使十人至少五人留下性命在城下。

形势虽然很急迫,但大致仍然在刘重元的预料之中,倒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碍,从锦州回京师之前他和祖大寿已经做好了妥善的安排,祖大乐率领万余步骑兵负责锦州城防,刚刚从甘肃调任过来的祖家家将祖宽负责率领降夷左右营在杏山,会同吴三桂所部一起负责外围突击东虏,再加上松山的刘肇基所部,构成一个完善的铁三角。看起来是东虏围困住了锦州,但其实是四万多主力被牵制在了锦州城下。

经过十余天二十多天的连续运输,锦州城内已经囤积了十多万石粮食,仓库堆的严严实实,就连周边的民房也被全部征用来囤放,足够城内万余官兵吃上一年有余。

现在就是两边角力对耗了,看谁耗得过谁。

刘重元和祖大寿之所以急匆匆的赶回来,主要还是担心东虏兵力太过强大。刘重元曾经尝试换个角度,从东虏一方思考,如何才能取得大胜,其中最让大明无计可施的一招,就是动员十万级别的兵力,分割包围锦州、松山、杏山和宁远四城,彻底锁死辽东军的机动兵力,如此大明要么集结大军前来解围,与东虏野战决胜;要么就只能眼看着东虏一座座的攻克宁锦。

当然十万级别大军,对东虏是空巢而出,风险极大,北洋军甚至能够倾巢而出的直扑辽阳和沈阳,风险与机遇并存。现在看黄台吉还是没有下定这个决心。

根据祖宽、吴三桂所部的战报,东虏兵力为四万多,以当下辽东军的实力无法野战解围,因此,刘重元在宁远与辽东军主要将领碰头之后,先是对辽东军进行简单地整编。整个辽东军战兵系统分为四部,分别由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分练总兵刘肇基、由宁夏总兵改任杏山总兵的祖宽和辽东总兵祖大寿四位总兵统领。

祖大寿官爵最高,武职是左都督、挂前锋将军印辽东总兵,爵位为左安伯。又是辽军宿将,德高望重,祖宽曾为其家奴,吴三桂为其外甥,刘肇基曾为其部下,因此刘重元任命祖大寿为提督军务,在刘重元不在时统一指挥四总兵作战。

祖大寿的直属兵马,一部留在锦州由祖大乐统领,另外一部降夷左右营由祖宽在统领,因此刘重元命令抽调于永绶、柏永馥和夏成德三副将以及其他四位参将、游击的兵马混编为辽东镇,这些兵马分散部署在宁远、中后所等地负责城防守御,刘重元准备等其他来援兵马一到接替防务之后,就将这些守御兵马集结起来作为机动作战兵力使用。这些老将,也只有祖大寿能够指挥的动。

刘重元命令动员辽东境内精壮,充实补充四总兵所部,按照每镇五营一万五千人的编制尽快完成满编,加紧训练备战,以为最后的决战做准备。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