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161章:临终

重臣病危向皇帝报告,都是有很严格的制度的,不是真的到了病危不能救的地步,是绝不会进宫向皇帝报告的。

“怎会如此?”皇帝大惊失色,连忙命人将杨府来人叫进来,却是杨嗣昌长子杨山松。因为杨嗣昌在朝为官,杨山松一直未曾走科举之途,只是因为杨嗣昌的功劳而被授予锦衣卫指挥的荫官。不仅他如此,他的两个弟弟同样如此。

这一方面是因为杨家自杨鹤起就为官清廉,正派,不愿意徇私;另一方面也是生恐给了政敌攻讦的把柄,所以干脆就不下场科举了。

杨山松进来,不等他行礼,皇帝急切的问道:“前日御医前去诊治,还说是病势虽重,却已然得到控制,只待小心用药,调养数月总能痊愈,先生怎的就突然,突然说不行了呢?”

杨山松还是跪下先行叩头行礼之后,哭丧着说道:“家父前日接到辽东刘督师信件,听闻傅督战败身亡,闯贼再次进围开封,家父一时急火攻心吐血,这两日大夫诊治全无效果,今日眼见着家父已经是进气多出气少,赶紧让我进攻向陛下禀告。”

“该死啊!”皇帝闻言又惊又怒,特意嘱咐不能将坏消息通报给首辅,让其能够安心静养,这刘重元的信是怎么进去的?不过现在这些已经不重要了,朕即将失去先生了,大明即将失去首辅了。

绕室彷徨两圈之后,皇帝下旨:摆驾杨府,朕要去送先生最后一程。

这是前所未有的礼遇,大明皇帝自从明武宗之后一向是深居简出,几乎从来没有到哪个大臣的府上去,更别说是一向注重皇家威仪的当今皇帝。因此诏令一下,锦衣卫、司礼监开始准备仪仗和侍卫,内阁和六部就都知道了,顿时既羡且妒,纷纷聚拢到杨府门口,等候圣驾。

午后,圣驾在上千锦衣卫和府军前卫的护卫下抵达杨府,杨山松连忙率领几个弟弟大开中门迎驾。皇帝从御驾上下来,跟着杨家兄弟几个进入内室,杨嗣昌的妻妾以及几个御医连忙跪下磕头,弥留之际的杨嗣昌听到皇上到来的消息也回光返照,居然能够坐起来。

原本体型富态的杨嗣昌,此刻看起来确实骨瘦如柴,原本圆圆的脸此刻深深的凹陷下去,仅此一见就知道杨阁老是快不行了。情知是因为国事累成这样,情知是因为自己在崇祯十年强行下旨起复夺情,才让杨阁老遭受这么大的内外压力,才会早逝,皇帝也不觉潸然泪下。

知道自己命在旦夕了,杨嗣昌反而释然的笑了,劝慰道:“臣这两年深觉宦海艰险,想要高老还乡,悠游于山间林下,只念皇上隆恩报答不尽,所以想着为陛下平定流寇剿灭东虏,还陛下一个太平大明之后在告老。没想到天不假年,让臣辜负皇帝的重托,臣能早几年回乡长眠于故乡,倒也无妨,皇上无需为臣悲切。”

皇帝听了更是伤心。对于杨嗣昌的处境他还是知道的,从夺情起复踏入北京城那一步起,就不断遭受非议和弹劾,每日顶着屎盆子和刀刃子给国家办事,尽管有自己鼎力维护,还是步步凶险,承受着如山重压。加剿饷,人们骂他坑害百姓;主议和,言官攻其通敌卖国;三边进逼东虏,大臣斥其劳师糜饷,总之做什么都是错,都有罪,都是大罪死罪。攻击他的人有些是出于政见不同,更有些人是嫉妒其一日飞升,位高权重,皇帝宠任,巴不得杨嗣昌立时一跤跌死。

若在平日,皇帝还是乐见于这种孤立,只有孤立才不会结党,只有不结党才能一心一意的为自己办事,而不至于结党营私。可是今日看到杨嗣昌,皇帝突然生出一丝悔意,若能多给先生一些支持,少一些掣肘,是不是先生就能在有生之年完成剿灭流寇打败东虏的目标,帮助自己实现中兴大明的目标呢?

胡思乱想了一番之后,皇帝悲切的问道:“先生即将离朕而去,还能有谁为朕筹划?还有谁能为大明致太平啊?”

杨嗣昌振作起来,命夫人尹氏扶自己坐起来,然后让所有人都出去之后,才喘着粗气断断续续的说道:“皇上,臣之所以向皇上告哀,就是想临死前向皇上再上最后一道奏疏,皇上如能听臣的建议,则大明中兴可期,臣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

皇帝一听连忙说道:“先生请讲,先生但有教诲,朕无不听从。”

杨嗣昌沉吟片刻说道:“皇上至圣至明,英明天授,但有贤良之臣辅佐,定能致太平。臣死之后,最要紧的是得人。臣纵观朝中,唯有督师刘重元娴于军务,长于谋略,于大明可谓救时宰相。皇上请一定让刘重元接替臣担任首辅兼兵部尚书,主持我大明的军国重事,举凡剿寇平虏悉听其调度。流寇和东虏一日不平灭,皇上一日不能罢黜。”

皇帝听了颇感惊讶,没有想到杨嗣昌临死最后的请求居然是推荐刘重元,不禁怀疑难道两人都是湖广人,业已结成一党?不过看到杨嗣昌已是死期将至,又打消了这个想法。先生的三个儿子都没有出仕,也不存在什么交替照顾一说,那么先生此言纯粹是为了大明为了朕了!

当即回道:“督臣志切匡时,心存许国,入参密勿,出典甲兵,对阵流寇和东虏,屡屡告捷,于此大明内忧外患之际,自然

是最好的首辅人选,奈何辽东和北洋都离不开督臣啊,要不然当初也不至于让他兼任两督啊!若是让督臣回京为首辅,何人能够接替辽督和北督呢?”

还有一个理由,在皇帝心里面没有说出口。内阁辅臣,向来以文章词赋之臣为之,自有内阁的两百多年以来,向来是翰林院词臣充任,杨嗣昌算得上是唯一的例外了。如果说杨嗣昌还能算得上文章词赋卓异,擅长处理文件的话,那刘重元则是出了名的不长于文辞,这样的人可谓封疆效犬马之劳,怎可在中枢为阁臣呢?

“陛下,臣与督臣共事不过四年,深觉其乃王佐之才,有孔明、王猛之韬略,主持军略十倍于臣,必得刘重元为首辅,大明才能,才能,咳咳咳,才能逢凶化吉啊!”杨嗣昌不顾重病,从床上爬起来,跪在床上向皇帝请求道。“温体仁、周延儒之辈,一辈子待在翰林院,何曾知道基层之艰难,百姓之极苦,何曾懂得运筹帷幄?若是太平时日他们为首辅,花团锦簇自然无妨,可是于此大明内忧外患之际,还得,还得,噗!”杨嗣昌又吐出了一口血,不少还吐到了皇帝的黄袍上。

“先生,先生!”皇帝大惊,连忙叫进来御医,一通诊治忙乎却毫无效果,杨嗣昌只是出气多进气少,显然刚才一口气已经用完了。

在王承恩的劝说下,皇帝还是伤心的回宫去了,皇帝一走,一众朝臣纷纷进来试图慰问,却被杨山松所婉拒。

杨山松让自己夫人扶着伤心过度的母亲回去歇息,自己和两个弟弟跪在杨嗣昌床前,只等着他的最后时刻。

约莫半个时辰之后,杨嗣昌突然清醒过来,看到跪在床前的三个儿子,轻声问道:“为父走后,你们兄弟三人有何打算?”

兄弟三人悲痛莫名,长子杨山松说道:“儿子当扶父亲棺椁回乡安葬,为父亲守孝三年,之后就留在家乡读书著述,教导子弟,维持我杨家门楣不坠。”杨嗣昌听了满意的点点头,杨山松荫封为世袭锦衣卫千户,不能再科举入仕,但是一介读书人也不能做锦衣卫,回乡读书教导子弟倒也很好。

次子杨山梓接着说道:“儿子为父亲守孝三年后,当潜心读书,考场夺魁,延续我杨家诗书之家的荣光。”杨嗣昌听了也满意的点点头。次子科举之途因受自己的影响而中断,自己死后反而能够继续科场之路了。

三子杨山荪最后说道:“儿子学识浅薄,不能像两个哥哥一样科场扬眉,所以为父亲守孝之后,准备招募训练团练,一来保卫乡梓不受侵害,二来也想率领团练去往辽东为国效力!”

杨嗣昌也欣慰的点点头。然后有气无力的说道:“我们杨家自祖父时芳公读书起,父亲官至三边总督,我官至首辅,可谓受朝廷恩厚矣。我杨家能有今日,在于有两件干净处,一是手头干净,无有孔方;二是心肠干净,无欲害人。你们兄弟当谨记在心,时时遵循。”

三兄弟连忙点头应诺,说道:“谨记父亲大人教诲!”

“还有,你兄弟三人,无论是教书育人,科举为官,还是领兵打仗,都要谨记当自强不息,不要受人恩惠,尤其是不要接受刘麻城的拔擢和恩惠,要与他保持距离。”

三兄弟闻言一愣,杨山松不解的问道:“父亲,刘麻城受你赏识推荐为督师,刚刚你还向皇上推荐接任首辅,此时为何,为何要儿子们与他保持距离呢?”

杨嗣昌颤颤巍巍的指了指床前柜上的参汤,杨山松连忙服侍喝下,一边喝一边咳,倒有大半都咳在被子上。喝下参汤杨嗣昌多了一口气,连忙说道:“这些话出了我嘴入了你们耳,再不能说与任何人,听见了吗?”三兄弟连忙点头。

“刘重元之才,我生平仅见,恐怕只有百年前张太岳能与之相提并论,我看得出来他是那种命世之才。”

“命世之才?”杨山松诧异的问道。《三国志.武帝记》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父亲居然拿刘重元与曹孟德相提并论。曹孟德是什么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难道父亲觉得刘重元有异志,那为何刚才又拼死推荐他接任首辅之职呢?

在想问,却见杨嗣昌已经闭上了眼睛,杨山松连忙叫道:“父亲,父亲!”再一探鼻息,已经断气了。“父亲啊!”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