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2章:第三人

从去年七月,东虏豪格率四万余满蒙大军包围锦州城,锦州陷入重围已经十个月快有一年了,城中粮草已不足三月只需,最重要的是去年十二月由于东虏越过女儿河,与河南岸的祖大寿、吴三桂和刘肇基等将激战连连,成功的在河南岸的乳峰山和西门山站稳脚跟,从而彻底隔绝了锦州守军和辽东军,锦州守军已经有三个多月没有收到后方的消息。

原本去年出兵镇江城之前,刘重元谋划的春季进攻盖州,夏季之前发起锦州解围作战,结果先是因为出兵镇江城,后又因为河南闯贼复起而耽搁,在后方不稳朝堂不靖的情况下,刘重元万不敢将北洋军和辽东军主力投入到锦州决战。

延宕到现在,除非集结北洋主力,包括督标营和至少一个镇的兵力,在保障粮饷充分供给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去解围锦州。现在既然督标营准备回中原解围开封,那么就没有可能短期内去解围锦州。

这些道理,稍微想想还是能够想明白的。大明的精锐只有这么些,用在开封锦州就不能考虑,用在锦州就不能考虑开封了。

这就是一道选择题,皇帝思虑良久,决定还是开封更加重要,河南省府、周王所在,大明曾经的北京,这一项项,实在是容不得失守。但是皇帝又不甘心的问道:“先生所言,朕都明白,但是若是北洋督标营在解围开封之后,立即北调,会同其他援军一起再走海路,解围锦州,又当如何?”

刘重元摇摇头,说道:“即便是督标营解围了开封,一旦离开北去,闯贼将轻而易举的再围开封;而督标营会同其他援军,即便是解围了锦州,若是不能持续打击东虏,锦州还会再被围,而督标营一次次的南北移动,只会是疲于奔命而已。”

“皇上,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我大明现在需要的时间,需要时间消灭闯贼,安定中原,然后才能集中力量对付东虏。一两座城池的得失无关紧要,只要能够保存住精锐边军力量,持续性的给予东虏杀伤,胜利迟早是我大明的。”

听了刘重元的话,皇帝颇有些心动,这时复任少詹事的黄道周大声呵斥道:“简直一派胡言!这每一寸每一尺江山都是祖宗所遗,岂可不战而弃守?阁臣所言实乃卖国也!”

刘重元不动声色的看了一眼黄道周没有辩驳,皇帝见此主动解释道:“刘阁老只是就战事发表见解,何谈卖国?詹事言重了!”

黄道周还想再辨,皇帝颇为不耐烦地呵斥道:“下去!”

与黄道周交好的左都御史范景文连忙站出来说道:“詹事也是一时情急,有所失言,请皇上赎罪!”又转而问刘重元道:“阁老所言主动弃地以避东虏兵锋,收缩兵力用于剿灭闯贼,思路固然是对的,只是一来锦州城内尚有我大明将士数千之众,如放弃锦州,这数千兵马岂不一起覆灭?何来人地皆得呢?再有,大明放弃锦州,东虏可以继续围攻松山、杏山乃至是宁远?届时如之奈何?难道消灭闯贼之前,辽东军一路退下去,一直退到山海关吗?”

刘重元点点头,这才算是问到了重点了。于是说道:“总宪所问,学生正要禀报皇上,学生既然提议放弃锦州,当然要想办法将锦州守军撤出来,定不让我大明王师白白葬送。至于东虏继续进攻的问题,总宪倒是不用担心,天启年间,大明就曾放弃锦州一线,甚至差点儿退回山海关以内防守,可是东虏并没有直接推进到宁远和山海关,为何?因为进军山海关超出了东虏的后勤补给能力。”

“据情报,东虏已经是极限动员才能维持在锦州的四万余满蒙大军,东虏后方的男丁甚至是老幼妇孺都齐上阵,从沈阳运送粮草到锦州前线,若是战线再往前推进,东虏根本没有能力维持后勤补给,只要辽东军坚持,东虏定然自行撤退!”

“一派胡言!”黄道周又忍不住质疑道:“你说东虏不能推进到山海关,那为何能够屡屡绕过辽东,从蓟州一带入寇京师周边呢?”这一次皇帝没有斥责黄道周,因为这也是他的疑问。

“詹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刘重元自信的分析道:“诸位臣工不知道有没有注意,东虏几次入寇我大明腹地往往都是避实击虚,以劫掠杀伤为主,并不会与我明军大战,更不会发动攻坚作战,就是因为入寇我大明腹地乃是无后方无补给。只要有一支强军缠住了东虏,其很有可能陷入全军覆没的境地。”

随后,刘重元详细的分析了几次东虏入寇的作战,除非是万不得已,东虏基本上都不会进攻有强力明军把守的城池,面对辽东军和其他精锐边军的追赶,也基本不会反身交战,而是屡屡避实击虚,四散劫掠。对此几个曾经在京畿、宣大为官,与东虏有过对阵经历的官员也都给于了肯定答复,让皇帝和一众大臣听得颇为唏嘘。

见刘重元胸有成竹、富有韬略,皇帝终于完全肯定了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传旨让他以兵部尚书的身份主持推进。

至此,刘重元才开始回到之前的话题,说道:“总体而言,接下来我大明的战略,北洋和辽东都是以守为主,大至不会有大的变动。而北洋有尤世威,辽东有祖大寿,两将乃是

宿将,经验丰富,原地防守定能够应对东虏的进攻,因此这两地最好是选择安静不生事,能够积极支持尤世威和祖大寿的总督,不需要太过细致的介入,以免与两将发生矛盾冲突,反而不美!”

皇帝听了频频点头,其他大臣听了也觉得颇为可行,大明本就没有多少能统兵打仗的文官,仅剩的几个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根本就抽调不出来,否则之前也不至于满朝商讨这么久了。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那可任总督的人选就多了,吏部尚书李日宣就推荐由山东巡抚汪乔年升任北洋总督兼巡抚山东,汪乔年公忠体国、廉洁自持,在他的主持下,山东虽然同样旱灾严重,但是大体保持稳定,在山东和北洋威望颇高,有他担任总督,依托山东,支持北洋军坚守金州和镇江两地,定得保无虞。

皇帝想起奏折中关于汪乔年清廉自持的描述,顿时大喜的说道:“可谓得人矣!”

至于辽东总督的人选,刘重元建议就由三边总督丁启睿调任。丁启睿曾经积极配合孙传庭剿灭流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但是从未领兵打仗,现在驻守在潼关,屡屡向朝廷上书求去,认为自己不通军务,担不起剿灭闯贼的重任。只是因为朝廷选不出合适的人选,所以一直未曾理会,将他调到辽东,专司负责后勤补给和兼督,倒也算是合适。

皇帝点点头同意,只是又问道:“如此一来,陕督又选派何人呢?”

刘重元小心翼翼的看看皇帝的脸色,大着胆子建议道:“陕督总览西北军政,麾下乃是我大明最精锐的边军力量之一,若要剿灭流寇,定当以陕甘军为主力,出潼关向东,所以陕督乃是天然负责剿灭闯贼的人。而学生翻越过往记录,十数年来与闯贼对阵,我大明能占上风着,有三人。”

“哪三人?”皇帝好奇的问道。

“第一人乃是曾任三边总督的直督洪督臣,直督曾与闯贼在西北鏖战数年,对闯贼之战略战术、性格特点可谓知之甚详,直督如能回到陕督任上,可谓最适宜的人选。”

皇帝摇摇头,洪承畴负责蓟州防务,身后就是京师,岂可轻易调离,一旦调离,万一东虏再来一次入寇直薄京师,该怎么办?

“第二人乃是刚刚战死的傅督,崇祯十年他在四川巡抚任上,将试图入寇四川的闯贼击败,若是他还在,补充以精兵、粮饷,定然能够逐步剿灭闯贼,可惜,可叹!”

“那第三人是谁?”皇帝接着问道。

“第三人,第三人”刘重元佯装害怕,不时看看皇帝的脸色,却迟迟不敢说出口。

皇帝暗生豪气,说道:“先生只管说,朕绝不怪罪!”

刘重元这才说道:“第三人在陕西巡抚任上,一举擒获所谓的闯王高迎祥,又在潼关大败闯贼李自成,打得闯贼只剩十八骑逃亡。真可谓是流寇的克星,其用兵神鬼莫测,学生所不及也。可惜这人立功之后,生出倨傲之心,居然敢对抗皇上的诏令,所以被打入昭狱。如今过去大半年,想必他在狱中定然幡然悔悟,很是后悔之前的执拗。若他能够痛改前非,有他复任三边总督,臣可断言,闯贼必灭,不复为患!”

皇帝默然,却并未发怒。刘重元知道有戏,其他辅臣也看出端倪。刑部尚书郑三俊清正忠厚,也着实怜悯孙传庭的遭遇,连忙插话道:“启禀皇上,孙传庭在狱中,每日都会痛苦悔恨,对臣等忏悔过往罪过,言道其罪罪重丘山万死莫赎,但有一寸丹心可质天日,望能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皇帝沉思片刻,说道:“如此,且传他来见朕!”

刘重元大喜。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