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38章:炮战

按照计划,十数艘大号赶缯船、炮船居前;三艘西洋炮船居中,三十多艘福船押后,鱼贯的驶入了小凌河河口,然后不断的调整风帆沿着河道蜿蜒向锦州驶去。之后的上百艘运输船则开始靠泊北岸将督标营卸下。

西洋炮舰东海龙王号上,已经荣升总兵之职的郑芝豹很是兴奋,这是他自为刘重元效力之后首次独立执行战斗任务,可谓是这次锦州解围行动的关键。行动之前,刘重元还特意给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详细的介绍了这次行动对于大明、对于自己的重大意义,福建水师在这次行动中决定性的作用。若能够成功,解得锦州之围,那他郑芝豹就是头号功臣,自己就将引荐给皇帝,光宗门楣,让郑家彻底摆脱海盗名声,自己就是郑家的传奇。

因此,虽然危险重重,哥哥郑芝龙一力反对,但是郑芝豹确是一意孤行。他当然清楚刘重元与他师生之谊的背后,是刘重元对他们郑家水师的利用,但是他也明白一点,能被利用说明有利用的价值,有价值才有交易的砝码,而郑家可以用来交易的就是他们强悍的水上战力,至于希望获得的就是洗白。虽说大哥郑芝龙早就已经被招抚为福建水师游击,但是郑家上下都能看得出这只是朝廷的权宜之计,只不过是在外有东虏内有流寇的情况下暂时安抚东南沿海而已。一俟大明危机渡过,朝廷会怎样对付郑家依然是郑家上下始终担忧的。

而通过为刘重元效力,也是为朝廷效力,在对付东虏的战事中获得军功,从而让郑家获得朝廷上下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认可,是郑芝豹越来越清晰地想法,当然也获得了郑芝龙的默许。之前北洋屡屡侵犯郑家的利益,而郑芝龙一力压下来没有报复,就是为了留好这条路。

舰队借着东北风不断地调整风帆,然后沿着蜿蜒的河道想着锦州方向驶去,三艘西洋炮船尤其小心的排成一列纵队,始终在河道的中央,倒不是为了防御东虏,而是这三艘炮船,乃是郑家仿照西洋样式建造的,深v底,吃水深,在大海上航行自然稳当,但是走在这小凌河就得小心不要触礁了。

一直航行了数个时辰,沿途可见小队的东虏骑兵始终跟随者,是不是靠近河岸仔细的查看舰队,郑芝豹命令只以舰上的鲁密铳还击,杀死了几个东虏之后,东虏骑兵就不敢在凑太近了。

下午申时初,舰队抵达了北沟一带,再往前十多里就是东虏的拦江封锁线了。郑芝豹在施福等将领的建议下,命令选择河面开阔处下锚,同时派人等上北岸,沿河岸处的一道河沟建立一座简易的水寨。一直到戍时初,沿河北岸行进的督标营步兵终于抵达,与水师会合。

赵石一声令下,选小凌河与二道沟的夹角处建立大营,督促督标营,不顾行军辛苦,连夜构筑营寨,一直忙活到亥时末才粗粗的建立了一座营寨,在寨外挖掘了一道壕沟。这还是得益于营寨的南面和西面都是河水,督标营只需要构筑两面的营寨即刻。虽然晚上东虏的骑兵一直在寨外骚扰,不断地发射火箭、响箭,但是已经是久经战事的督标营并没有理会,在留下一营警戒防御之外,其他四营全都沉沉入睡。而出乎赵石等将领意料之外的,当晚东虏并没有大举来袭,这让赵石准备好的防御手段都落了空。

第二天一早,福建水师就拔锚起航,驶向东虏的拦江阵地。这里是小凌河最狭窄的河道,只有不过二十多丈宽,而且河北岸是紫荆山,河南岸是富锦山,两山夹峙。东虏在两座山的山腰和山顶构筑炮台,架设了十多门红夷大炮以及三十多门大小将军炮,设置重兵防御。同时在河道上一连设置了五条拦河铁链,彻底的锁死河道,不让大小船只渡过支援锦州城。东虏防的就是明军利用水师优势穿过小凌河救援锦州。

随着福建水师舰队驶入河道,富锦山和紫荆山上的东虏炮火齐鸣,先是红夷大炮先开火,十数发拳头大小的炮弹交叉的袭来,落在河中,落在战舰两侧,溅落起水花。福建水师曾经与荷兰水师交战过,见识过三十六磅甚至是四十二磅炮弹的威力,如何会将这些小炮弹看在眼里,当即以舰载火炮还击。

三艘西洋炮船有两层火炮甲板,下层装载的是十二门三十六磅大炮,两舷各有六门,上层则是装载的二十四门十八磅大炮。而相比之下,东虏的红夷大炮俱是十二磅的火炮。先是三十六磅大炮,如雷鸣般开火,小儿脑袋大的炮弹呼啸着飞向东虏的炮兵阵地,然后是更加密集的十八磅炮弹。福建水师有统一的枪炮官,统一指挥一侧的火炮朝着一个目标集中火力开火。

随即其余的水师舰船也纷纷开火。赶缯船和福船乃是平底船,于是施福指挥更加靠近河岸,抵近以舰载的十二磅炮以及大小将军炮轰击。福建水师数十艘战船,携带了大小火炮数百门,即便是排除因为射程不够的佛朗机等小炮,十二磅以上的红夷大炮就有近三百门之多,这是东虏上下难以想象的炮兵力量。

要知道,在袁崇焕赖以成名的宁远之战中,依靠红夷大炮挫败东虏战无不胜的神话,让老酋努尔哈赤郁闷而死,当时在宁远也不过是区区十一门红夷大炮。此后历次大战,出现在战场上的红夷大炮数量也从来没有超过三十这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