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95章:和谈

首辅去职,放在往朝那是朝野惊悚的大事,但是在崇祯朝那是在寻常不过的了。崇祯朝十四年,却已经有十五任首辅如走马灯一样的上来下去,如果刨去中间任职时间最长的温体仁,那么就是九年时间更换了十四任首辅,恐怕很多官员们都数不清了。再走一任首辅亦不会让人意外,虽然他来京的时候意气风发,被很多人寄予厚望。

按照惯例,首辅去职次辅自动递补为首辅。首辅本来就不是一个固定的职务,而只是资历最深的阁老,因此首辅去职,往往就是由剩下阁老中资历最深的次辅递补,至于次辅再由剩余的阁老资历最深的递补。此时的内阁之中,次辅刘重元递补为首辅,崇祯十二年入阁的范复粹递补为次辅,然后是谢昇、陈演和贺逢圣,一共五人。

军机处则是总理刘重元,军机大臣户部尚书蒋德璟,军机大臣魏国公徐允祯,军机大臣工部尚书刘遵宪以及负责文书工作的陈演。如此一来,刘重元兼任内阁首辅和军机处总理,陈演也是兼任阁老和军机大臣,不再像周延儒为首辅时那样内阁和军机泾渭分明,刘重元也在想是不是奏请将军机处和内阁合并,不过显然他自己提出来就不合适了。

而刘重元自己在迈上宦海生涯的巅峰之时也陷入了深深的隐忧,在夜晚独自冥想之时就想到:自己一人兼任内阁首辅、军机处总理和兵部尚书,爵位已至世袭罔替的侯爵,可谓是权势富贵已经到了顶峰,为官者当三思,思危、思退和思变。现在自己位高权重富贵至极,但是也必须看到危机所在。

首先当然也是最重要的,权势太大会不会引起皇帝的疑忌?当今皇帝乃是多疑、残忍和刻薄之主,显然跟心胸开阔沾不上边。现在刚刚因为盖州大捷黄台吉被戮而心怀大畅,怎么看自己怎么顺眼,无所谓身兼多职权势熏天,但是时日一长,不说有小人进谗,恐怕他自己就会多想瞎想。到时候跟皇帝站在对立面,轻则丢官去职,重则下狱极刑。

然后来说,大明的传统和政治文化也不允许刘重元如此的权倾朝野。大明的祖制就是上下相制、异论相搅,六部九卿和内阁之间相互制衡又相互配合,大明两百多年,大臣或为阁老或为尚书,基本没有兼任的,两百年来只有隆庆年间的首辅高拱兼任过吏部尚书,以及这几年来杨嗣昌和刘重元以阁老之身相继兼任兵部尚书,都是属于战争时期的特例。现在刘重元如果继续以首辅兼任兵部尚书,就是公然的打破了大明两百年来的政治传统,必然逐渐会被文臣们孤立和不断地攻讦。

因此,在递补首辅之后的第二天,刘重元就上书请皇帝重新遴选首辅人选,坚决的辞任首辅。皇帝正是在大捷之后的兴奋期,当然不允许,当即否决了刘重元的上书。但是很快,刘重元又紧接着连续两次上书,这一次他还列举了三大理由:

一来他作为军机处总理兼兵部尚书,负责大明的军事战略,军务实在是太繁忙,实在是无暇顾及内阁事务,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处理这么多的奏章票拟。强行兼顾只会耽误工作,造成事务,实在是非国家之福自己之愿。

二来他资历尚浅,不过是崇祯元年进士,同科进士之中,大部分人还是四五品的知府郎中,少数几个优异的也不过是三品的巡抚侍郎。满朝上下,做到阁老、尚书一级的,大部分都是万历朝、至少也是天启朝的进士,跟他的座师是同辈。若他以崇祯元年进士做到内阁首辅,凌驾于满朝的老前辈之上,恐怕很不合适。

最后是他自觉才薄识浅,崇祯元年科举不过是三甲同进士出身,既没有入过翰林院,也没有做过词臣,诗文一道向来为人所轻。若非皇恩浩荡,十数年来叠加提拔重用,恐怕也不过是个州府布政使的命,如何能够三十多岁就做到了军机处总理兵部尚书。若还不满足还去觊觎文臣顶峰、对文章词赋要求很高的内阁首辅,恐怕就会遭天谴了。

这一点来说,刘重元虽然自己并不以为意,但是他知道若他真的接任首辅,必然有数不清的人拿这一点来攻击他,与其让别人拿来攻击,不如自己先说出来。

皇帝见刘重元坚辞,再加上慢慢自己也醒悟过来,也就顺坡下驴的应允了,当即诏令以内阁次辅范复粹为首辅,刘重元仍然为次辅,但同时也诏令范复粹但有军国大事等等,票拟之时都要征求次辅的意见。

范复粹自知才干、官阶以及皇帝的圣眷都远远不如刘重元,就连首辅之位都是刘重元主动辞让给他的,因此很是老实,大事小事都主动请示刘重元,仿若他是次辅而刘重元是首辅。如此一来,刘重元虽然没有首辅之名却有首辅之实,而朝野上下都对他的谦逊辞让首辅而钦佩万分,即便是之前对他再不喜欢再有意见的人,也不得不称赞他人品之贵重。毕竟首辅宝座的吸引力,不是那个文官可以抵挡得住的。

九月底,前线战事全面陷入沉寂,锦州、盖州和镇江城一线,东虏全线收缩,明军因为连续的激战再加上即将入冬也减少了主动出击,开始收缩整顿防务,囤积粮草辎重和军械。而沈阳传来的消息,东虏因为黄台吉的死而陷入了混乱,在举办大丧的同时,因为新任皇帝的产生而产生了不小的冲突

倒不是说对继任皇帝的人选有什么异议,黄台吉身前已经做好了安排,大力栽培长子豪格,让他独立领兵打赢了锦州之战,成为东虏三大亲王之一,另外两个礼亲王代善年纪大了,再加上几个最有能力的儿子岳托、萨哈廉相继死去,早已经失去了夺位的野心;另外一个亲王睿亲王多尔衮能力很强,实力也很强悍,有庞大的两白旗为支撑,不过已经被黄台吉分封到河套,与明军争夺河套地区,完全没办法赶回沈阳夺嫡。

其他多铎、济尔哈朗、杜度等人,本来就矛盾重重,孤掌难鸣,根本不是兼有两黄旗、正蓝旗三旗势力的豪格的对手。可以说,豪格是接任的唯一人选,虽然黄台吉死的突然没有留下任何的遗言,除了多铎说了几句怪话之外,也无人对豪格的接任有什么疑问。

争议点来自于济尔哈朗和多铎提出来的,认为豪格不应该继承大清皇帝大位,而应该继承后金可汗之位,以此来作为跟大明和谈的基础。换句话说,豪格应该主动去皇帝位,重新改大清回后金,以便努力的与大明和谈,以为后金争取喘息之机。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