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141章:准奏

“朕以渺躬,仰承天眷,君主万方,十四载于兹矣,深惭德行浅薄,才识庸常,恐忝君师之位。”曹化淳小心的读着内阁传递过来的罪己诏,一边读一边看着皇帝的脸色,还好第一段乃是罪己诏的寻常之话,皇帝虽然脸色阴郁,但是尚属正常。

“前者,左都御史刘宗周进谏曰:皇帝求治之心操之过急。开始用高官厚禄刺激臣下,希望他们实心任事,克日奏功;发现效果不佳后转用严刑峻法,希望高压之下,臣下不敢玩忽职守,结果还是不行,就怀疑臣下肺肠大坏,一意欺蒙,觉得无人可信,开始猜忌诸臣,一旦形成猜忌,君臣之间正常的交流沟通就断阻断,积为壅蔽。夫天下可以一人理乎?恃一人之聪明,而使臣下不得尽其忠,则陛下之耳目有时而壅矣!凭一己之英断,而使诸大夫、国人不得衷其是,则陛下之意见有时而移矣。今日思之,十四年来国事日衰,岂不正因为此呼?”

“朕求治太急,用法太严,布令太烦,进退天下士太轻。诸臣畏罪饰非,不肯尽职。故有人而无人之用,有饷而无饷之用,有将不能治兵,有兵不能杀贼。尤其不能信用大臣,不能礼敬大臣,以致忠贞之士离朕而去,奸邪之臣环伺于朝中。”这些话也是大臣大们常说的话,可是当刘重元写在罪己诏上,由曹化淳出来,还是让皇帝紧紧的握住了拳头。

“更兼大用宦官,以致朝政紊乱,矛盾尖锐。宦官者,身体残缺,已非常人,唯利是图,哪知忠义,前有王裕民、王德化等辈,为人收买残害皇五子,又有高起潜,勾结东虏陷害总理,以致酿成京师之乱,此皆朕用人不当之过也!”可怜曹化淳这个司礼监掌印,被称为老祖宗的大太监,却要读这样羞辱他的奏章。

“《经》言‘修身也,尊贤也,敬大臣也,礼群臣也。前首辅文弱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运筹帷幄之间剿灭流寇,外御东虏屡战屡胜,大明渐有复兴之像,可惜天不假年,弃朕而去。又有总理刘麻城,统军于外屡败东虏收复辽南,统筹于内整理军政取得盖州大捷。此皆上天赐予之王佐之才,朕当信之用之,以为安邦定国之柱石也!”

“自今日起朕当时时反省自身,亲贤臣,远小人,不使奸臣有立锥之地;虚心纳谏,闻过则喜,克己复礼,各官亦当省察往过,同心同德,勠力协心,剿寇灭虏,中兴大明,以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强忍着听完了刘重元亲自草拟的罪己诏,皇帝半天说不出话来。他不是没有下过罪己诏,之前其实已经下过了两次,但说是罪己诏,其实更多地是把责任推给臣子,例如第一次因为流寇攻陷中都焚毁皇陵而下罪己诏,皇帝是这么说的:不期倚任非人,遂致虏猖寇起。意思是说没有想到任用的官员不得力,以致东虏猖獗流寇四起。

第二次崇祯十年北方大旱,东虏又入寇直薄京师,皇帝第二次下罪己诏,说道: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催钱粮先比火耗,完正额又欲羡余。甚至已经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议缮修,(辄)乘机自润。或召买不给价值,或驿路诡名轿抬。或差派则卖富殊贫,或理谳则以直为枉。阿堵违心,则敲朴任意。囊橐既富,则好慝可容。抚按之荐劾失真,要津之毁誉倒置。又如勋戚不知厌足,纵贪横了京畿。又将官员、勋戚大骂了一通,职责他们贪婪无度,以致民怨沸腾。

两次的罪己诏,皇帝都是将责任推给臣下,从来没有从自身寻找过原因,从来没有真正反省过自己。而这一次的罪己诏,是刘重元亲自草拟的,原本应该是蒋德璟草拟,但是刘重元看后认为蒋草拟的还是太委婉,并没有深刻的揭示出皇帝的问题所在,因此干脆自己从新起草了一份。内阁、军机和六部九卿大臣们看了之后,叹为观止又大为赞叹,搁之前谁敢这样直抒皇帝之过,立马就会被打入锦衣卫大狱。

大臣们都是久历宦海的人精,其实对皇帝的问题谁又不知道呢,谁又不能说出个子卯寅丑呢,只是大明皇权至上,柔糜软媚的大臣们在皇权面前都是卑躬屈膝,皇帝一个瞪眼大臣就得跪下,谁又真敢直接揭皇帝的短呢?因此读了这封罪己诏之后,无不击节赞叹,认为这才是犯言直谏的真奏章,堪比嘉靖年间海瑞的《治安疏》。

曹化淳小心翼翼的看着一直铁青着脸沉默的皇帝,小声的劝慰道:“皇上,且忍耐啊,小不忍则乱大谋啊!”

皇帝深深的呼气,狠狠的一拳擂在御案上,闭上眼睛嘴里小声的命令道:“用玺吧!”

曹化淳结果一旁太监奉上的锦盒,从里面取出玉玺,缓缓地端到罪己诏最后,有如为自己套上了绞索一般的重重的盖下,这道罪己诏就完成了所有的程序,成为一道正式的诏命,将会颁行天下,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臣民都能读到皇帝的反省。

过了一会儿,内阁、军机和六部九卿等大臣在外朝接到了罪己诏,立即赶来觐见皇帝,以范复粹、蒋德璟为首,纷纷称颂皇帝能够闻过则喜,虚心纳谏,定然能够带领大明走向中兴。

随即,兵部侍郎陈子壮出列,仍旧奏请皇帝取消勤王诏命,下旨给宣大军、勇卫营以及其他各部各自返回防地,以免被外敌所趁,更兼要避免与督标营发生冲突。这已经是陈子壮以兵部的名义第四次上奏,但是首次当着群臣的面直接口述,其他大臣一听纷纷附和,皇帝无奈,既然已经答应了督标营的三个条件,再让宣大军和勇卫营进京就名不正言不顺了,没有任何的意义,于是只好准奏。

吕大器也出列,奏请将督标营该名为羽林军,正式取代京营成为大明的中央卫戍部队,按照之前京营的兵额,羽林军应当扩充到八镇四十营十余万人,但是兵部体谅朝廷财政短缺,建议羽林军先只扩编为三镇二十一营五万余人,这样每年就能节省军费一百二十万两银子。这是之前的三个条件之一,皇帝虽然不甘,但也只好准奏。

接着,蒋德璟出列,奏请皇帝按照《罪己诏》的精神,裁撤内廷的司礼监和御马监,取消太监干政的基础,重新确立太祖时期宦官不得干政的铁律。又奏请皇帝裁撤东厂和锦衣卫,将诏狱移交给刑部,然后由刑部、大理寺清理诏狱,施放冤屈之人。皇帝犹豫了片刻,还是轻声说道:“准奏。”一众大臣顿时相视而笑。

最后,首辅范复粹出列奏道:“微臣本是词臣,不通安邦治国之道,更无辅弼皇上之才,忝居首辅之位,可谓尸位素餐。皇上既认总理为国之柱石,能致大明中兴之臣,自当委以重任,执掌中枢,号令群臣,辅弼皇上,此为权责合一也!学生建议,将内阁和军机处合并,以总理全权统摄为宜。”

范复粹中规中矩,罕有差错,恭顺有余而魄力不足,这他也是有自知之明的。之前皇帝乾纲独断,他做首辅唯命是从自然并无关系。可是现在的局势下,皇帝既然已经妥协,刘重元威望大涨,他在挡在前面,那就是不识时务了。另外,刘重元为首的群臣权势大涨,自然不会像之前一样对皇帝唯命是从,定然会时常发生矛盾,他范复粹何德何能,敢作为群臣的代表跟皇帝叫板吗?而若是不敢跟皇帝叫板,百官如何能够服你?因此,范复粹很快就明白过来,这首辅之位虽好,却不是他能继续坐的住的。

跟刚才一样,紧跟着范复粹的上奏,其他的大臣也都纷纷附和,认为唯有刘重元才能执掌中枢,必须给他以全权。所有大臣都明白,皇帝能够妥协,裁撤司礼监、御马监和厂卫等,那都是督标营的逼迫,而满朝上下,除了刘重元,谁又能号令羽林军呢?或者说,除了刘重元,谁又能与皇帝对抗?刘重元不出,朝廷与之前又有何区别?

皇帝看了看殿内一脸兴奋的群臣,不由心如死灰,“这都是些什么人啊!都是些白眼狼,枉朕将你们提拔到如此高位!”左右看看,曹化淳等太监已经被赶出了大殿,君臣议事太监岂能旁听,就连阶下的锦衣卫也被群臣赶走了,举目望去没有一个可倚赖之人。

“准奏!”皇帝甚至都听不到自己说了什么,晕晕沉沉的看眼前的大臣们一片模糊。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