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142章:新的内阁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圣主承天,作君师于下土;良臣当国,行政教于家邦。故庶职分猷,责在同熙。帝载宰臣,宣力任专,总摄王纲。惟卿重元,文韬武略,克追梦卜之良;伟业丰功,堪任铨衡之选。今特册封卿为内阁总理,总摄内阁、军机。其必忠顺国家,扶植社稷,俾海宇宁静,以副朕命!”礼部尚书林欲楫亲自到刘府来宣读圣旨,这原本应该是司礼监的活计,但是既然司礼监已经被废,所有大臣也不想再让内廷宦官掺和国事,所以传旨这项工作就转到了户部手里。任命刘重元为内阁总理,总摄内阁和军机,这放在以前那就是宣麻拜相,为视郑重,林欲楫亲自过来刘府宣旨。

正堂之内,刘全、王全玉等一干仆役、丫鬟都是一脸兴奋,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再也不会有担惊受怕了。刘重元脸色沉静,不过还是能看出嘴角微微上翘的那一丝得意,起身对林欲楫深施一礼,然后说道:“请大宗伯回奏皇上,学生德薄识浅,资历太低,岂敢任职宰辅,总摄内阁军机。尚请皇帝另选德高望重、品性高洁之人充任,学生定然全力辅佐,绝无懈怠。”

林欲楫乃是万历年间的老前辈,从崇祯元年开始就担任礼部尚书,中间因为忤逆时任首任辅温体仁去职回乡闲居,崇祯十年复职一直到现在,这在阁老尚书如流水灯一般变动的崇祯朝也算是一大异数。林欲楫为人清正、恪守礼教,所以虽然支持刘重元打击厂卫和宦官,但是对于他以武力逼迫皇帝始终耿耿于怀。

“如此,老夫就回去复命了。”林欲楫淡淡的说道。众臣的任命本就要三辞三让,以示臣子不贪恋权位。但是前脚以武力逼迫皇帝,在罪己诏中为自己谋取官位,现在圣旨下来又在这里惺惺作态,林欲楫那是更加的厌恶了。

林欲楫的冷淡,刘重元也管不了那么多了,道不同不相为谋,自己只能做好自己认为对的事,其他的自有时间去证明。有多少人喜欢自己,多少人讨厌甚至欲除之而后快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关键在于自己必须牢牢的掌控权利,如此才能有源源不断的人继续追随自己,接受自己理念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只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终究会有成功的一天。

重新回到书房坐定,刘重元开始构思接下来的工作重点。现在皇帝已经答应了三大条件,接下来自己一方面要进一步的压缩皇帝的势力,以巩固自己在朝中的权势,彻底的掌控朝廷;第二就是要逐步的解决大明的两大顽疾,对内是要逐步缓解大明的财政危机,对外则是要逐步开始解决流寇和东虏。

顺着这个思路,刘重元陷入了长考。直到入夜,王氏过来叫他吃晚饭,不觉已经坐了一个多时辰了,腰酸背痛的,让王氏好一阵子笑话。

刘重元起身稍稍活动活动筋骨,王氏一把从身后抱住了他。刘重元愣了一下,反手抚慰着王氏,只觉背上一热,愕然的转身一看,王氏泪眼婆娑的正在擦眼泪,拉着刘重元的双手说道:“夫君,我很害怕,上次你被抓进诏狱我都没有这么害怕过!”

刘重元闻言愕然,但是很快就想到了王氏的忧虑,于是拉着她在塌前坐下。王氏说道:“夫君你即将任内阁总理,也就是宰辅之臣,不,比之宰辅之臣权势更大,大到都可以逼迫皇帝的程度,可谓是权臣。妾身亦曾读过书,知晓自古以来的权臣,无不陷入到进退两难的境地。进则为谋逆为世人所不容,退则身家性命不保啊。”

“那,那你是希望我进还是希望我退?”刘重元轻声问道。

“我…我也不知道,若你进就是篡逆的乱臣贼子;若你退我们一家都会家破人亡。我也不知道,不知道啊,夫君我真的好怕!”王氏抓着刘重元的手有些不知所措的说道。

暗自叹了一口气,刘重元拍了拍王氏的手,说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年你因为这句话嫁给了我,如今还是因为这句话才会走到这一步。若只考虑自己考虑我们这个小家,大可以一走了之回乡闲居,悠游于山林,可是国家怎么办?朝廷怎么办?任由皇帝瞎折腾,眼看着变天亡天下?”

“就算按你说的我做了权臣,只要我行事光明正大,一心为了大明为了百姓,我相信无论是皇帝还是普天下的老百姓,都能理解我的。诸葛丞相也是权臣总领蜀汉朝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也善始善终了吗!”刘重元拿起王氏的手帕,为她擦去眼泪,笑着说道:“我们且去吃饭吧,孩子们该等着急了!”

王氏的担心,刘重元何尝不知道,论起他现在的状况,别说比拟曹操了,真要比甚至应该比拟董卓才是,甚至连董卓都不如。前途险恶、危急四伏,为今之计,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第二日,蒋德璟第二次捧着圣旨前来刘府,敦请刘重元担任内阁总理一职,刘重元再次以资历太浅、身处嫌疑为由加以拒绝。一直到第三日一大早,首辅范复粹和魏国公徐允祯联袂而来,第三次请刘重元担任首辅,刘重元这才领旨,然后前往宫中面见皇帝。

再次见到皇帝,刘重元颇有些惊讶,皇帝看上去精神很不好,原本注重仪表身形挺直,现在看起来居然有些佝偻,要知道皇帝今年才三十多岁啊!刘重元不由关切的说道:“皇上忧心国事之余,还是要保重龙体啊!”

皇上微微愣了愣,虽见刘重元一脸真诚,但心结难去,只是淡淡的说了句:“知道了。”然后问道:“群臣联名上书,请以先生为内阁总理,总摄内阁和军机,执掌朝政。先生说朕行事操切,宠幸宦官,任用奸吝。如今先生执政,当有何改革?”

殿内众臣一时都看着刘重元,看他如何作答。经过二十天的动荡,朝政总算安定下来,接下来就看他刘重元能不能站住脚,然后带领大明走出泥潭了。而这一切都落在了眼前这个三十多岁的零零后的身上了,当然还有高台之上的皇帝。

“皇上,诸位臣工,学生资历浅、见识薄,蒙皇上不弃,诸位抬举,忝居总理之位,诚惶诚恐。学生断没有之前杨阁老、范阁老那样的才学,能够一人就拟定票拟。所以,学生想奏请皇上,由臣召集内阁会议,内阁、军机、六部九卿和都察院的堂官与会,凡朝政、人事、内外奏章,都交会议商讨,形成决议,按照决议拟定票拟,在提交给皇上你定夺!”

刘重元此话一出,皇帝惊讶的看着他半天都说不出话来,权臣不都应该是擅权揽政吗?不都是恨不得所有的权利都集中在自己手上吗?这刘重元是傻了还是疯了,居然自解权利?

而殿内的群臣闻听此言,惊讶归惊讶,更多地是狂喜。大明的政治体制与前朝迥然不同,太祖皇帝废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大明从此再无宰相,六部九卿虽说是权力最大的官,但并无决策之权,只能照圣旨执行而已。嘉靖朝之后,内阁权势大涨,完全压过了六部九卿,尤其是首辅,代表皇帝票拟奏章,相当于取得了部分的决策权,六部九卿就完全沦为了执行者。而现在刘重元的意思是,将他原本应有的票拟之权分散给内阁、军机和六部九卿,将决策权分散出去,怎么不让所有人即惊且喜。

“敢问总理,即便是商讨,也应该是内阁、军机一起商讨,如再加上六部九卿都察院,这么多人,人多嘴杂,岂不是议而不决,徒然浪费时间精力?”阁老谢昇顿时不满,不顾身后的六部九卿都察院的怒目,站出来质问道。

原本他作为阁员,虽说权利都集中在首辅手里,但在皇上面前还是有一定的议事之权的,若按刘重元的办法分散到六部九卿都察院,那他这个阁老还有什么权利,还比不上一部尚书呢?当初又为何要挤进内阁呢!

“谢阁老所言,学生也曾经考虑过,但是学生以为当此大明危难之际,更应该上下一心精诚团结,若还抱着内阁、六部的门户之见,只会重演前朝内阁六部之争,使朝政更加混乱。更何况,朝中之事本就是吏、礼、户、兵、工、刑等庶务,内阁阁老大都是词臣,亦没有州县工作的经验,拟定的票拟常常脱离实际不合道理。若能多与六部九卿都察院沟通,拟定更加切合实际的方案,上下形成统一意见,六部去执行,也会更加的高效快捷啊!”

“总理此言谬矣,总理出自兵部,学生亦曾任职吏部,蒋尚书任职户部,何来不通庶务一说!”皇帝饶有兴趣的看着刘重元与谢昇之争,顿时心里舒服多了,果然还是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下来大臣们自己就会争的满头包。

刘重元闻言也有些头疼,没想到自己第一项改革就遭到强力反对。原以为主动放开自己的权利给其他大臣,应该是获得满堂彩才是,毕竟按照原来他作为总理,完全可以一个人包揽票拟大权,完全不给其他阁老机会的。

往常遇到这种两人意见不一致,通常都是提请圣裁,也就是由皇帝拍板做主,谢昇都已经频频的看向皇帝了,期望获得皇帝的支持,可惜皇帝还是没有看懂刘重元和谢昇在争什么,哪种方案对自己更有利,反而皇帝觉得刘重元的方案好像更让自己放心一点,毕竟内阁、军机和六部九卿都察院十多个人,刘重元总不能全部化作一党吧!因此,皇帝一时并未说话。

眼见刘重元尴尬,蒋德璟赶紧站出来,虽然他没有理解刘重元的意图,但是不影响他信任刘重元,顺着他的意思对谢昇说道:“谢阁老说的不错,我为户部堂官,你曾任职吏部,但是若是碰到刑名事宜呢?我等内阁、军机就一定能拿出最合适的意见吗?若是碰到大工修造呢?若是碰到御史弹劾之事呢?难道每次都请相关部门来咨询顾问?下官以为,总理的办法是时下最为合适的,至于阁老所担忧的众说纷纭、议而不决的问题,想必总理也考虑到了,必然想好了应对的办法。”

六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大理寺卿和通政使司通政使作为九卿,此时也反应过来,纷纷对刘重元表示支持,摆在面前的机会得赶紧抓住啊!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