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143章:内阁会议

谢昇无奈,只好看向刘重元说道:“还请总理继续说下去,这内阁会议的组织办法。”其他所有人也都看向刘重元,毕竟之前朝会是个什么样子大家都看得到,一个个都是慷慨激昂的,谁也不服谁,若真开会商讨,真有可能打起来。

“内阁、军机和六部九卿是我大明百官的最高层,每个人都是德高望重、公忠体国,自然会以国家为重、以江山社稷为重,摒弃私念一体为公。当然观念不一总有纷争,我以为每有争议,当先行辩论,道理说尽之后还不能统一意见,就举手进行表决,取多数意见执行。”

此言一出,即便是内阁和军机也是人人振奋。其实入了内阁和军机,荣耀归荣耀,但实际的权利并没有多少,因为内阁除了首辅能够独专票拟之外,其他阁老只能看皇帝的信赖程度以备咨询。谢昇打的主意就是,内阁之中唯有他和刘重元通军务政务,而偏偏皇帝对刘重元很是不满,遇有国事皇帝定然是咨询于他而不是刘重元,如此一来,他虽不是首辅却有了首辅之权力。

而其他大部分的阁老,实际上在值房只能干坐看着首辅票拟,在御前廷议时也只能站在那里,听皇帝咨询首辅或其他大臣而不发一言,整日无所事事。事而现在按照刘重元的方案,每个人都不是可有可无,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举足轻重的一票。陈演等人,已经在畅想,到时候被别人争相拉拢的美妙景象了。

“总理此言当真?若是总理更为认同少数派的意见又当如何?”惊喜过后,就有人有疑问了,若按照这个方案,一人一票,那你总理岂不是跟大家一样?

“学生即为内阁总理,就要肩负起总理的责任,这议乃是众议,决还得由学生承担,因此,若当真发生学生更为认同少数派的意见,则应当由学生来做决定。当然未免学生行差踏错,若是与会众人三分之二以上形成绝对多数,学生即便是不认同,也必须按照绝对多数执行!”众人听了这才了然,总理还是要有特权的吗?否则干嘛当总理。虽然说隐隐有些不爽刘重元可以一锤定音,但好歹他还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紧箍咒。如果说一项决议,能够赢得三分之一以上的人的支持,那刘重元做出的决策想必也错不到哪儿去。

目前内阁是范复粹、谢昇、陈演、贺逢圣、张四知和魏照乘一共六人,军机处有刘重元、蒋德璟、刘遵宪和徐允祯四人,吏部尚书郑三俊,礼部尚书林欲楫,兵部尚书刘重元,户部尚书蒋德璟,工部尚书刘遵宪,刑部尚书刘泽深,以及左都御史范景文、大理寺卿王道直和通政使贺世寿,一共十六人,出去刘重元这个内阁总理,其他十五人,如要形成多数意见,至少要八人,如要形成绝对多数意见,需要十人,当然如果再刨去请假未至的或者干脆投弃权票的,形成绝对多数意见的票数可能需要的更少。

眼见殿中绝大部分的大臣都同意刘重元的提议,谢昇也只好不再坚持,也表示赞同刘重元的主张。而皇帝觉得刘重元如此分权,虽有拉拢结党之嫌,但是对他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限制,时日一长,众臣定然争的你死我活,刘重元失去支持,再要拿下他就易如反掌了,因此也欣然同意了刘重元的改革计划。

“待朝廷中央稳定之后,学生就准备推行第二项计划,即先军政治。所谓先军政治就是集中我大明财力和兵力,先解决河南的闯贼这个腹心之患,然后汇聚大军于辽东,彻底消灭东虏。彻底的了结绵延了二十年的战事,还我大明一个和平的休养生息的机会。为此,需要想尽一切可以想的办法筹集更多的军饷,操练出更加精锐敢战的野战部队,其他所有的开支、事项都必须往后排,是以被称之为先军政治。”

刘重元能在众臣之中脱颖而出,以三十多岁的年纪成为内阁总理,靠的就是于兵事上的杰出造诣,众臣对他的最大期待也是希望他能够主持戎政,内灭流寇外灭东虏,还大明天下太平。因此对于刘重元提出的第二项计划就是兵事,丝毫不意外也毫无争议,就连皇帝都举双手双脚赞成。

“兵事结束之后,我大明就需要休养生息,削减赋税,与民休息。应当将辽饷、剿饷这些加征全部取消,对陕西、河南、山东、直隶和辽东这些遭受灾荒和战事荼毒严重的省份更是要免去正常的赋税,并调拨粮食加以赈灾。如此三年下来,我大明北方就能稍稍恢复元气了。”这也是老生常谈之事,皇帝也不止一次说过“再累吾民一年”这样的话。而刘重元若能果真能够实现,结束大明二十多年的战乱、灾荒,重新恢复万历年间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想想就令人向往。

就连皇帝亦暂时放下了对刘重元的恨意,鼓励的说道:“总理文武兼资王佐之才,朕深知之,企望省察往过,淬励将来,上下交修,用回天意。总督总理,徧吿行间。仰体朕心,共救民命。”刘重元亦连忙跪下谢恩,如此也算是正式接任内阁总理之职了。

刘重元说说的这三条,除了第一条之外,其他两条都属于务虚,并无实质性的具体措施。而显然这么大的题目,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说明白说清楚的,还是要看接下来的具体施政,能不能解决大明的一系列顽疾,能不能充分的调动大明各方面的力量和财富,当然还有与皇帝的博弈,等等,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散朝之后,刘重元作为内阁总理,召集内阁成员在南宫的正殿召开了第一次内阁会议。按照与皇帝商定的,内阁从逼仄的文渊阁搬到南宫。南宫位于紫禁城的东南方向,大部分时候都是闲置状态,最早是成祖皇帝修建北京时,为皇太孙也就是后来的宣德皇帝修建的皇太孙宫,称为洪庆宫。宣德皇帝继位后大肆扩建成为紫禁城的别苑,该名为南宫。

明英宗被瓦剌放归之后,就被明代宗安置在南宫,之后南宫就变成了了一座监牢,直到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成功才搬离南宫回到紫禁城。其后百多年里南宫一直荒废着,哪个皇帝都不愿意去这个曾经作为监牢的宫里头住。刘重元现在的住所,就是魏忠贤显赫之时侵占了部分南宫的殿阁修建的。

将南宫辟为内阁办公之所,也是刘重元经过深思熟虑的。经过了这次京师之变,即便是宫外就有自己嫡系的羽林军,但是每次进宫刘重元都如芒刺在背,鬼知道哪天皇帝会不会不顾一切的干掉他,提前上演“康熙智擒鳌拜”的戏码;亦或者哪个死了兄弟子侄的太监找他报仇,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刘重元即便是有再伟大的理想和抱负,亦敌不过三五个矢志复仇的小太监啊!所以想办法不进宫至少是少进宫,最好的办法是将内阁从宫内的文渊阁迁到宫外,而宫外就在自家隔壁的南宫岂不是最好的地方。

因为是第一次所有阁员都没有什么准备,因此,这头一次内阁会议主要目的就是提交议题,同时确定一些内阁会议的细节。按照刘重元的指示,杂役们用十张方桌拼出了一个巨大的会议桌,上面铺上台布,刘重元在会议桌正中间就坐,两边分别坐着范复粹和蒋德憬,其他内阁阁老、军机处和六部九卿分别按照官职、资历的高低依次就坐。第一次以如此形式开会,倒是让一众官员们感觉别开生面。

刘重元见一众官员都好奇的谈论着这种会议方式。不由清了清嗓子,殿内诸人立时都安静了下来,或转身或转头看向他。刘重元说道:“咱们同朝为臣,只是分工不同,并无上下之分,更何况学生资历浅薄,见识不足,断不敢坦然坐于诸位前辈之上,如此这般坐而论道,正是体现平等之意。”

一众老臣见刘重元得志之时还能如此谦逊,煞费苦心的照顾他们的情绪,纷纷心里头一暖,对刘重元的安排击节赞叹。

“目下有几个比较着急的事情要尽快形成决议,。这其一,就是直隶军的重建和直隶总督的人选问题。直隶拱卫京师,虽说东虏经过盖州大败之后元气大伤,不大可能再次绕道关宁锦防线从蓟州入寇京师,但是亦不可不防,即便是塞外的小股蒙古骑兵入寇,也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选定直隶总督,重建直隶军是刻不容缓。”直隶军自天津大败之后,几乎是全军覆没,洪承畴则被皇帝下诏关进了诏狱,既然跟督标营对垒过,在做直隶总督显然是不合适了,恐怕刘重元也无法放心。因此,整个京师北面的蓟州镇和山海关镇都成了一片防务空白,亟待填补。

“总理说的不错,这确实是刻不容缓之事,必须尽快的确定下来。”范复粹在一旁搭腔说道。

“我的考虑是这样的,目下辽东有征虏大将军坐镇,准备进剿东虏,再放一个辽东总督在那里,似乎有叠床架屋之嫌,不若撤销辽东总督衙门,丁启睿改任直隶总督,梳理蓟州和山海关防线。至于辽东,就由征虏大将军专司负责。”闻听刘重元此言,一众大臣并无意见,这涉及到军务,谁也没有刘重元考虑的更加全面了。

见众人都无意见,刘重元说道:“既然都无意见,那就举手表决,同意我刚才所议的请举手。请通政使统计并宣布表决结果。”说着自己举起了右手,其他大臣有样学样,都举起了右手。

通政使司负责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文书,因此之前想要最快的了解朝中动向,就要收买通政使,例如刘重元受到弹劾,弹劾的奏章就由通政使司进呈,他无权扣留,但是可以给刘重元报个信,让他有所准备,而不是像上次熊开元一事那样被打的措手不及。除此之外,通政使司并无其他要紧职权,以至于被视为清淡衙门。

通政使贺世寿垂垂老矣,闻言一个个的点数,然后说道:“总理,诸位,同意刚才总理提议的共计十五人,一致通过。”

刘重元高兴的说道:“好,之后我就命令兵部拟定奏章,然后按此决议拟定票拟,交皇上盖玺施行。至于直隶军的复建,属于兵部的细务,就不拿到内阁会议上商讨了,待兵部内部形成决议在提交内阁会议表决吧!”

如此第一件大事就这样高效快速的确定下来。而直到这个时候,不少大臣才明白刘重元设立内阁会议的真实目的。若还按照之前的政治运行模式,刘重元即便是总理或者说是首辅,执掌票拟之权,他所做出的票拟皇帝完全可以一次次的打回。因为本质上来说,内阁票拟本就是作为皇帝的秘书针对奏章想一个解决的办法,皇帝满意就披红盖玺,皇帝不满意就发回重新拟票,内阁是全然没有办法的。一般首辅拟票连续被皇帝打回,也就意味着他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他就要自己上辞呈回乡了。

刘重元如果还按照那一套流程走,百分百皇帝会一次次的打回。刘重元即便是有强军在外又如何?总不能因为票拟被打回就兴师逼宫吧?如果这样做,于道理上说不过去,百官也会强烈反对。如果强行行事,只会丧尽民心,然后路越走越窄,只能依靠武力一次次逼迫,直到走上废立的道路。

而改成现在这个内阁会议的模式,刘重元先与重臣们商讨出一个结果出来,形成一个众臣一致的决议,交到皇帝那里,用刘重元的话说就是盖玺,皇帝该怎么办?打回来重拟那就是打所有重臣的脸,必然遭到重臣们的集体反对制衡。

这可不像是之前的流程打回票拟只是打刘重元一个人的脸,现在是打所有重臣的脸。刘重元一个人无法对抗皇权,只能依靠宫门外的军队,但是军队是双面剑,偶尔用用可以,一次次的用就会被反噬的。那重臣一致呢?理论上皇帝仍旧可以不理会,那这个时候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就可以纷纷站出来,向皇帝进谏,要求皇帝听取忠言、虚怀若谷,礼敬重臣;皇帝继续不理下去,言官们的奏章都能把皇帝淹没,事情进一步发展下去,天下的读书人都会看到皇帝不纳谏、不礼敬重臣、任性妄为的一面。到时候,刘重元无论做什么都是正确的,都能被天下人所接受。

历朝历代皇帝,尤其是明清皇帝,为什么如此警惕臣子结党?天启皇帝、崇祯皇帝为什么如此害怕东林,因为单个的文臣在皇帝面前毫无力量,生杀予夺予取予求,但是结党的臣子对付起来就很棘手,一旦结党的群臣发动集体进谏,伏阙奏请,皇帝要么顺从群臣的主张,要么就必须掀桌子。怎么掀桌子?派东厂、锦衣卫打,打死毋论,打到群臣听话为止。可是这掀桌子实在是太伤朝廷元气,太损害皇帝的声望了,能不用是尽量不用。

现在厂卫已经被剪除,皇帝失去了掀桌子的能力,一旦面对群臣一致最好就只能接受,一次次的接受下去,皇帝也就成了庙里高高在上的泥菩萨了。这就是刘重元想到的办法,看似是将首辅之权分散给众臣,其实是将皇权夺过来,并以主导内阁会议的方式去使用。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