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68章:议功

谨记我们的网址,祝大家阅读愉快!别忘了多多宣传宣传。

平台内,刘宇亮外出督师不在,内阁就以次辅薛国观为首,杨嗣昌兼任兵部尚书,程国祥、蔡国用和范复粹,另外一个阁老方逢年因为一些琐事被赶回老家了。

当崇祯满脸兴奋的走近殿内,却直接走下殿来一把抓住杨嗣昌的手,没让他跪下去施礼请安,焦急的问道:“先生,巨鹿大捷可有其事?究竟如何?”

其他几个阁老酸溜溜的看着杨嗣昌,这杨阁老监管着兵部,又有如此圣眷,部下又立此奇功,这以后内阁哪还有他们的容身之地啊!

杨嗣昌有些为难的看着几个阁老施礼完成,自己被一脸急切的皇帝拉着,只好暂时放下行礼之事,禀报刘重元报捷一事。

按例,刘重元作为五省剿贼总理,已经是朝廷有数的封疆大吏,可以直接向皇帝报捷,而不用经过兵部。这要是在熊文灿还当着兵部尚书,刘重元当然不愿意鸟兵部,但是现在杨嗣昌管着兵部,刘重元就情愿再从兵部绕一圈。

因此,刘重元的报捷使者韩破虏先到的兵部,向杨嗣昌报捷,然后才由杨嗣昌进宫向皇帝报捷。别看只是隔了一层,好多时候隔了一层那就有了天壤之别。刘重元愿意让捷报通过杨嗣昌上奏皇帝,那代表着他所取得的功劳是在杨嗣昌的兵部领导下取得的,杨嗣昌的这个运筹帷幄之功那是跑不掉的了。

听闻报捷使者正在赶来的路上,崇祯把报捷的奏本翻来覆去的看了好几遍,脸色一会儿兴奋的通红,一会儿又纠结的铁青,好一会儿才问道:“怎么会有如此多的首级,会不会是杀良冒功?朕记得前年曾有御史弹劾左良玉杀良冒功的。”

“就算是杀良冒功,挤挤水分,总有一两千斩首吧?这说还有上千的俘虏,先生怎么看?”

皇帝称呼阁老们那都是叫先生,意味老师之意,当然这里这么多先生,大家都知道这是问杨嗣昌了。

明军杀良冒功的陋习由来已久,这主要是因为明军记功的方式太过坑爹,啥都不看就看斩首有多少。不管你有没有实现战略意图,不管你有没有完成上级指示,只看最后的结果有多少鞑子的首级。

这一方面是文官主持的兵部记功体系,缺乏全局性军事行动评定的系统,所以也根本评定不出一次军事行动的价值。例如这次的大战,看起来左良玉所部全歼岳托擒斩东虏五千,俘敌上千,可谓盖世奇功;而对应的尤氏兄弟所部斩首功之有一千不到,难道左良玉所部功劳就是尤氏兄弟五倍以上?当然不是,若非尤氏兄弟以劣势兵力阻挡杜度大军,左良玉怎么可能消灭岳托全军呢?

这在刘重元战后的总结中当众点出来,左良玉、金声桓等将领也是认的。

另一方面,也是过往的明军各种幺蛾子闹得太多了,各种讳败为胜、伪造战功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例如蒙古鞑子入寇,一总兵奉命前去截击打了败仗,鞑子大肆杀戮之后退走,这总兵就会说是他击败了鞑子。这样的事情太多次了之后,文官们也学乖了,干脆不考察这些软指标了,直接问你砍了多少鞑子首级,你说你打了胜仗,那总是杀了不少鞑子才算是赢了吧,那砍了多少鞑子首级?

这套以首级论功绩的作法已经持续了上百年,大明上下不是不知道其中的弊端,例如最常见的就是杀良冒功,但是一直没办法改正,就在于权衡左右利弊,以首级记功是当下最具可操作性最公正的作法。

刘重元之前在兵部的时候也研究过这个问题好久,才想明白其中的道理,不是以首级记功有多好,而是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这就像,之前后世的高考一样,都知道一考定终生不好不科学,可是除了高考,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杨嗣昌自然明白皇帝的顾虑,别说是皇帝,就连他自己,在匆匆忙忙进宫报喜的路上,就在纠结会不会是虚报,会不会是杀良冒功?这可是六千多鞑子啊,我大明何时有如此的大胜?上一次这样的大胜,恐怕还要追溯到两百多年前的捕鱼儿海大捷啊!稍稍思考了下,杨嗣昌觉得应该不是。

“启禀皇上,微臣也考虑过这个问题,毕竟斩首五千多鞑子,实在是骇人听闻,让人难以执行。也不排除左昆山杀良冒功,刘麻城审核不细的可能性,但是,有这几点却是毫无疑问的。”杨嗣昌也不敢完全肯定报捷文书上的斩首功没有水分,也不敢肯定这里面有没有杀良冒功的情况存在,所以也不敢将话说满。

“先生你说,你说!”崇祯也不回御座,一直拉着杨嗣昌的手问道。

“这首先,擒斩之数或有不实,但是俘虏了上千鞑子,这一条是无论如何做不了假的。这是其一。”杀良冒功伪造鞑子首级还能想想办法,可是抓人伪装成鞑子俘虏,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对对对,先生说的对,这么说,刘麻城俘虏上千鞑子是确凿无疑的。”崇祯兴奋的说道。

“其二,刘麻城捷报上说俘虏了岳托,这也是做不得假的,皇上,这可是东虏巨酋,黄台吉的亲侄子,东虏此次进军的右路军统帅。有这一个俘虏在,就抵得上杀虏上千,定然极大地打击东虏的士气。”

崇祯闻言,又是一番喜笑颜开。

“其三,刘麻城是微臣熟知之人,一向是深谋远虑在前,谨慎小心在后。这次巨鹿大捷,臣刚才细想了一番,其实在八月东虏尚未入寇的时候,刘麻城就已经在筹谋,两月前兵部数次下令让其率军北上京师,都被他拒绝,他料定东虏定然会南下畿南,就在筹划在畿南伏击东虏。”

崇祯闻言,却是有些脸红,两个多月前东虏主力集中在京师时,崇祯一直严令兵部,让刘重元率中原剿匪军北上京师勤王,上个月东虏在保定府等地肆虐,而刘重元一直驻军开封和临清,皇帝非常不满,数次申斥。

现在杨嗣昌这样主动的将责任揽过去,等于是解了皇帝的围。哎,有本事的臣子气性大,听话的臣子又没啥本事,像杨嗣昌这种既能主持战略全局,又能时时刻刻为皇帝着想,不违背皇帝的意志的臣子,实在是太少了。

“这也是刘麻城的第一份捷报,后续还会有具体的捷报,兵部按例也将派出审核战功的官员,绝对会一五一十的核定清楚首级数目,绝不会鱼目混珠。但无论如何,擒获岳托,擒获上千鞑子,数千斩首之功是肯定的,所以微臣称之为异常奇捷,绝不为过!”

崇祯听的连连点头,连声称是。

杨嗣昌立即跪下施礼,大声恭贺道:“我明军秉承皇上旨意,仰皇上之龙威,奋勇杀敌,擒获敌酋岳托,擒斩东虏近万,大获全胜,乃两百年未有之异常奇捷,臣为大明贺,为皇上贺!”

其他几位阁老也都跟着跪下大声称贺,随后是王德化为首的太监,在一片万岁之声中,崇祯熏熏然居然有了些醉意。

随后,韩破虏上殿来,在皇帝面前详细的介绍了此番巨鹿一战的详细经过,他作为刘重元的侍卫队长,又是教导营的坐营官,此番大战一直随侍在刘重元左右,对于刘重元的战略构想、兵力部署和整个战场动态可以说是最是清楚的。

韩破虏是世袭燕山前卫千户,不过京城里这样的京卫军官多如牛毛,他因为没钱贿赂兵部官员,所以一直无法承袭千户职务,后来碰到刘重元,因为一身的武艺受到刘重元的亲睐,不仅顺利得到千户职务,还成了刘重元的护卫队长。这些年得到刘重元的悉心教导,读书识字、操练队形兵阵、学习兵书策略,已经成长为一名文武双全的青年将领。

皇帝和阁老们听着眼前这个年轻军官,听他讲到刘重元在前期的战略部署,讲到利用漳河隔绝东虏后卫部队,左良玉负责截断围歼岳托,尤氏兄弟负责阻截杜度大军的救援,六万多明军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终于全歼了岳托所部,生擒岳托,整整讲了一个多时辰,主要是崇祯时常插话问这个问那个。

例如,韩破虏讲着战略构想,崇祯就问道:“理臣何以就判断东虏要经过平乡和巨鹿之间?”所谓理臣就是总理的简称。

韩破虏略想了想就回答:“这个微臣曾经问过总理,他解释,此次东虏入寇是以劫掠为主,京畿多次遭到兵灾,破败荒芜,相反山东这些年尚算繁华,尤其是临清和德州等运河沿岸,更是商业繁华巨镇,以东虏贪婪之个性,定然觊觎。而到临清,巨鹿一带就是必经之地。”

崇祯每有所问,韩破虏都是条理分明、有理有据的解答,丝毫让人看不出他是一个武夫,而且看起来身强体壮面如洪钟,当听说他是世袭的燕山前卫千户之后,崇祯大为满意,当即下令破格擢升为世袭燕山前卫指挥使,入勇卫营为副将。

经过韩破虏的讲解,皇帝和内阁不再对巨鹿之战的战功有大的疑虑,那么接下来就是要议定主要人员的功绩了。

按照杨嗣昌的提议,首先以朝廷的名义向刘重元和中原剿匪军发出嘉奖令,发出十万两以上的赏功银以为犒军所用,然后可以先将之前刘重元请旨的金声桓、卢光祖、李国英三人的署理总兵擢升为实授总兵,将刘国能、罗岱等将领的副将衔提升为总兵,其他参战将领各有封赏。至于刘重元、左良玉、尤氏兄弟这四名主要将领的封赏,可以等首级进一步确认,经过兵部核定,岳托被押解到京师再详细议定。

崇祯高兴地一一照准。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