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69章:论功议爵

谨记我们的网址,祝大家阅读愉快!别忘了多多宣传宣传。

随后几天,刘重元更详细的战报依次到来,擒斩东虏数量也有了更具体的数字,兵部稽功司还有内廷御马监的太监也相继出发前往平乡核定斩首数和俘虏数量,崇祯的心也定下来,真的是一场大胜啊,两百年未有之大胜啊!

腊月二十四,崇祯照例举行了祭祖大典,不过与往年总是愁苦又自责的心情不同,今年在太庙内,他向列祖列宗汇报了巨鹿之战的巨大胜利,擒斩鞑子六千余,擒获鞑子主帅岳托,这可是大明在成祖皇帝以来从未有过的大捷啊!

往年都是这里是败仗那里灾荒的,今年能够有一个大胜仗,崇祯也算是腰杆子挺直了一把在列祖列宗面前。

原本没准备操办这个年的崇祯,也命令王德化,将宫里宫外好好操持操持,热热闹闹的过个好年。

随后,满心都是捷报的崇祯,将一连串的赏赐颁发出去,首先是杨嗣昌,有运筹帷幄之功,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位次上升为次辅,仅次于文渊阁大学士首辅刘宇亮。

内阁阁老的排名,一般来说是按照入阁的次序来排定,约定俗成的是先入阁的排在前面。但是如果某位阁老资历深皇帝信重,那么即使入阁晚后来居上也是有的。

作为统兵主帅,刘重元当然是赏赐的重点,不过官爵上皇帝和朝廷还没有商量好,但是也不能不表示。于是先是将刘重元的阶官提升为兵部尚书,左佥都御史直接提升为左都御史,当然本职还是五省剿贼总理。

之后又有旨意,任命其为总督天下勤王兵马,统一指挥宣大总督、三边总督、保定总督、山东巡抚等部兵马,克期进剿东虏,再立新功,早日消灭入寇之东虏。

仅仅奖掖本人还不够,刘重元的父亲,一直安坐湖广麻城家中的刘起林被封为奉政大夫,其祖父还有曾祖父都被封诰,其母亲邓氏被封为二品诰命夫人。

王氏被封为二品诰命夫人,长子刘德凯被荫封为世袭锦衣卫千户,次子刘德华被荫封为世袭锦衣卫百户。

至于左良玉,杨嗣昌提出想要封爵,这主要是刘重元的意思。在韩破虏递交捷报的时候,还递交了一封密信,详细阐述了刘重元接下来的战略想法,其中就有一条,希望杨嗣昌帮助左良玉申请封爵。

虽然刘重元对待左良玉一直恩威并施,对于这位年轻总理的手段和智谋,左良玉也是深深地佩服和畏惧,总体尚算是服帖。但是在很多方面,刘重元仍然看得出来,左良玉表现出来的桀骜和自私非常明显,短时间内刘重元还能以官禄和地位引诱,但是时间长了,刘重元自己也没有多少信心能够驾驭的了,而且他也不放心左良玉不会在背后下阴招。

所以将其调离是最好的办法,而最好的调离当然是明升暗降,封爵是大明所有武将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大明封爵主要在太祖和成祖时期,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为屡立战功的宿将封爵,直到嘉靖皇帝开始中断,嘉靖朝、隆庆朝、万历朝、天启朝到崇祯朝十一年,大明一百多年间,只有一个李成梁,因为镇守辽东凡三十年,大功数十次获鞑子首级一万五千,从而得封宁远伯。

替左良玉申请爵位,一方面是酬功,让部下知道打了胜仗肯定能受到封赏,第二也算是一种明升暗降的手段,左良玉拿到了爵位,自然可以光明正大的送到京师养老享福了,咋还能继续在战场上爬冰卧雪呢。

对于这些想法,杨嗣昌当时没有答应,但是事后这两天,他认真地思索了一番,不得不觉得刘重元的这个想法非常好。

记得刘重元曾经跟杨嗣昌分析过这个问题,大明的武将,尤其是顶级的武将,是越来越难管了,为什么越来越难管?因为这些个武将都已经是升无可升奖无可奖了。大明朝实行卫所制,将领是世袭制,因此二十郎当岁的参将、副将一大把,只要不是纨绔的过分,在战场上打个几年仗,三十多岁做到总兵轻轻松松。

大明当下总兵数十个,可是做到了总兵之后,那就升无可升了,只能在本官上挂五军都督府都督职务,或者挂一个将军号,以示区别。所以,像当下大明的头号大将祖大寿,官职是左都督、挂征辽前锋将军印、辽东总兵官,跟十几年前没有任何差别。从官位上来说,跟刘重元麾下的几个总兵官,也没有任何的差别,那你说这干的有什么劲?

刘重元提出封爵,也算是给大明朝的数十个总兵打开了职业天花板,让他们的又有了新的奔头。要说起来,大明朝封爵的路一直是畅通的,将领们只要立下大功,像李成梁一样封个伯爵也不是不可能,可是难度实在是太大,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是水中月镜中花一样。

长得太高的果子没人会试着跳起来摘,长得太低的果子没必要跳,只有看起来努力跳起来才能够到的果子才由诱惑力,这就是刘重元的道理。

当杨嗣昌将这个提议在御前会议上提出,毫无疑问遭到了其他阁老的强烈反对。也不知道是文官对武将的压制还是皇帝对爵位的吝惜,这百余年间,居然只有李成梁一人封伯爵;这次,皇帝仍然是疑虑的,说实话,凭借斩首五千擒获岳托的功劳,左良玉是足够封个伯爵的。

可是皇帝又觉得,这左良玉好像也没立下多大功劳,只是恰逢其会而已,若非尤氏兄弟阻挡住杜度大军的救援,他哪能立下大功呢?如果左良玉封爵,那尤氏兄弟要不要封爵?还有,左良玉是作为刘重元的下属立下大功的,如果左良玉封爵,那刘重元要不要封爵?

大明朝也不是说只有武将才能封爵的,像成化年间的威宁伯王越、正德朝的新建伯王守仁都是文官领兵立功得以封爵的。

皇帝又想,一次大战如果四人封爵,那是不是太过滥封滥赏?朝廷的威信何在?左思右想之下,皇帝还是没有答应杨嗣昌的请求。

圣旨传达到畿南刘重元处,除了能够下令给洪承畴和卢象升之外,好像啥用处都没有,而且就连洪卢二人,愿不愿意听从刘重元的指挥,也得看心情,毕竟节制只是名义上的。

这面对多尔衮六万东虏,还得看中原剿匪军自己个儿。自从分兵之后,辽东军北上,宣大军秦军南下,呈左右包夹之势,三军呈品字形半包围东虏。多尔衮虽然不屑一顾,叫嚣明军战力底下居然还敢分兵,咱八旗军再打一次萨尔浒之战,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打,激得八旗军上下军心大振。

初五日,东虏拔寨大举东进,多尔衮命令杜度率领一万五千八旗军进攻临清城,自己亲自率领满蒙骑兵主力四万五千人,在临清以西的威县截击随后跟来的中原剿匪军。刘重元无奈,只好率军度过漳河尾随东虏行动,不过距离有数十里之多以策安全。

初八日,侦测到东虏的战略,刘重元率军逼近多尔衮大军三十里处下寨。多尔衮乘机率上万精骑奔袭,虽然刘重元早有准备,命令各营结阵死守,但是仍然不能阻挡东虏骑兵的肆虐,危机时刻,罗岱率领的背嵬营和尤世威亲率的家丁营发动逆袭,浴血苦战数合才算是击退了东虏。

眼见明军又成功立下多座大寨,多尔衮不愿意八旗军陷入攻坚的境地,干脆也不主动出击,而是命令杜度对临清发动进攻,引诱刘重元来救,在野战状态下击溃之。

虽然看穿了多尔衮的想法,但是刘重元也无可奈何,毕竟在四万多东虏面前,中原剿匪军不可能救援的了临清城。

幸好临清城还有刘重元留下的六千多兵马,再加上原有的山东守军和当地团练,约有上万之众,在刘重元留下的黄得功指挥下,各项防御工作做得井井有条。杜度连续进攻数次也没有得个好。

多尔衮大怒,让镶白旗固山额真悍将伊尔登率领一万八旗军前去增援,并召回杜度。在伊尔登的指挥下,东虏又连续发动数次进攻,但是由于缺少火炮火药,始终无法摧毁城墙和城门,虽然悍勇的八旗军多次登上城墙,但又数次被黄得功赶下来,除了留下上千具尸体之外,东虏一无所获。

之后,卢象升和洪承畴率领的两万多明军在获得了充足的补给之后,沿着大运河北上,逐渐逼近临清城,更是逼迫伊尔登放弃攻城打算。

眼见如此,多尔衮又重新调整战略,亲自率军向东卡住临清一带的通道,然后命令伊尔登率军继续东进,连续攻克夏津、高唐和禹城等县直逼山东省会济南,东虏破城之后,除了例行的大肆劫掠之外,异常的凶残暴虐,大肆屠杀百姓,然后四处放火焚烧,以纾解之前连续败阵的郁闷。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