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71章:战略安排1

谨记我们的网址,祝大家阅读愉快!别忘了多多宣传宣传。

凡是没有经历过基层奋斗的上位者,都会有一个天生的毛病,那就是总觉得部下的忠诚是理所当然的。而只有经历过创业艰难、懂得人心的上位者,才明白,任何的忠诚都是有限度的,任何的忠诚都是有所图的。

为人臣者,图名,图利,图名垂千古,图价值观实现,不一而足。雄才大略的上位者当细查其所图,以其所图驱策其效力。同时时时刻刻又在思量臣子会不会起了别样心思,会不会居功自傲?会不会结党营私?会不会贪赃枉法?上位者手里要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既要以胡萝卜引诱臣子效力,又要有大棒时刻准备将臣子敲回正确的道路上。

在京城七年时间,刘重元认真研究过这位皇帝,用他那不值一提的心理学知识,也能看的出来,这位皇帝是有着偏执型精神障碍带来的多疑,这或许源自于他幼小时期朝不保夕的艰难宫中生活造成的阴影。

崇祯皇帝生于万历三十八年,其时虽然他的父亲,后来的泰昌皇帝,已经战胜福王被立为太子,但是万历皇帝一直偏爱福王而讨厌,连带着崇祯和他的哥哥天启皇帝,在宫里都受了不少委屈。

崇祯的生母孝纯皇后当时只是普通的侍妾,在崇祯五岁时因为失宠被责罚而死,之后崇祯就交由泰昌皇帝的宠妃李选侍也就是西李抚养,之后李选侍女生下公主,无暇照顾,崇祯又被交给另一位李选侍也就是东李抚养。

泰昌皇帝厌恶崇祯的母亲,自然也不喜欢崇祯。可以说,打生下来起,崇祯就是爷爷不疼爹爹不爱没了母亲举目无依的状态,后来能够成长为一个爱读书、有大志的皇帝,也算是奇迹了。

正是幼年的压迫、孤独和惊惧,造就了崇祯偏执一样多疑的性格,不相信任何人,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去看待臣下的所思所想,而且也不吝惜于将这种猜疑表现于明处。

正是清楚的看到了这些,所以,在京师七年,刘重元从来不想冒头,崇祯皇帝数次举行御前考试,亲自面试选拔阁老,刘重元都很隐蔽的装傻充愣没有被选上,就是不想在皇帝身边工作,希望离他越远越好。

在崇祯面前,一定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决不能骄功自矜。

所以,刘重元又请罪道:“微臣有罪三:在临清时,因军中缺饷少粮,为防哗变而自作主张,截下了滞留在临清的税银和漕粮,此滔天大罪也,此其一。于巨鹿之战后,畏惧东虏军势强盛,而坐看东虏破城十余座烧杀劫掠,此其二也。之后东虏快速北撤,臣无能,无法率军追上东虏,令其顺利出关,此其三也。有此三罪,请皇上重重治罪!”

皇帝没想到这个时候,刘重元居然自行请罪,其实这些时日,已经有御史和不少官员上书弹劾刘重元,说他除了巨鹿之战侥幸伏击有所建树之外,其他时候毫无作为。监督刘宇亮也上折弹劾,不过在其他各路大军纷纷败绩的情况下,刘重元能够取得巨鹿大捷,是为此次大战唯一的亮点,皇帝怎么可能治罪呢?

因此,皇帝好言安抚挽留一番,重重的肯定了刘重元的功绩。

大朝后,皇帝在武英殿召集内阁、六部九卿以及刘重元等督抚参加的军事会议,商讨今后的军事战略。

作为大明军事战略的主导人,杨嗣昌当然是第一个发言。由于陕西和中原的流寇大体已经肃清,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巨寇,除了李自成亡命于大山之中之外,其他的都或死或降,已不足为虑。

就在忙着对付东虏入寇的十一月,湖广巡抚方孔炤奏报,在他所率的湖广军、史可法所部以及梅之焕所率的湖广团练军的围攻下,盘踞在霍山、太湖一带的革左五营终于投降了。

因此,杨嗣昌认为,大明接下来的战略重点将放在剿灭东虏上。杨嗣昌奏请将中原剿匪军、三边秦军等之前清剿流寇的部队全部调往辽东,先花个两三年整军备战,训练士卒、补充装备、囤积粮草,待时机成熟之后大举北伐,直抵沈阳,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灭东虏,从而还大明以安宁。

前任蓟辽总督吴阿衡已经战死,皇帝和杨嗣昌有意任命刘重元接任,同时将中原剿匪军一起投入到辽东,会同辽东军一起压向东虏。对此,皇帝征询刘重元的意见。

这个想法,或许在巨鹿之战后,就已经深深地刻在了皇帝的脑海中,目下只有刘重元对东虏打过胜仗,要对付东虏只有刘重元指挥才行,因此,是接任蓟辽总督的不二人选。

当然现在刘重元立下大功,阶官已经升到了兵部尚书,再任蓟辽总督也不合适,皇帝准备任命他为蓟辽督师,别看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实还是有差别的,督师一般是高于总督的。而且,根据前任督师袁崇焕的职权划分,督师一职主要负责辽东防务,也就是专门对付东虏,所以常常干脆被称为辽东督师。

而蓟辽总督是常设官职,如果没有督师,则既要负责辽东也要负责蓟州,而当设有督师一职时,则只负责蓟州。所以已巳之变时,东虏从蓟州突入,实际上的责任人应该是当时任蓟辽总督的刘策,而不是任职蓟辽督师的袁崇焕,袁都督并不负责蓟州的防务。

脑袋里转瞬之间转过这么多的念头,刘重元沉思片刻,立即回答道:“皇上对微臣信重之恩,微臣无以为报,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竭忠尽力平灭东虏,以报君恩。然则,微臣有几个想法,关系着对东虏的大战略,想要禀奏皇上。”

崇祯连忙示意快讲快讲。

刘重元说道:“杨阁老对时局的分析和接下来的布置,微臣认为非常有道理,但是有几点微臣想要加以补充。这第一点,关于中原流寇,虽然大的流寇都已经或死或降,看起来中原已经平定,但是无论是山东、河南、湖广还是江北,尚有数不尽的大小贼寇聚啸山林,正常情况下,只要官府善加安抚,恢复生产,这些贼寇自然会放下兵器回归田亩,重新成为大明顺民。”

“如此,刘爱卿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崇祯高兴地问道,十数年的流寇之乱终于得到了平定,这也算是巨鹿大捷之外,最大的好消息了。

“这些时日以来,微臣转战河南和山东各地,发现今年的气候非常不正常,从去年腊月以来,两省几乎没有下过雪,天气却十分的寒冷,根据不少有经验的老人断言,今年两地可能有大旱!”刘重元此言一出,举座皆惊,要知道,天启崇祯之交,正是因为西北大旱,造成陕西饥荒,然后是民变、军变,继而引发了持续十余年的流寇之乱,这陕西流寇刚刚平定,河南和山东就又要大旱,这,这,老天爷还让不让大明活了?

“事实上,崇祯十一年,河南一省就有不少的府县干旱,灾区老百姓四处逃荒,然后被流寇挟裹。朝廷只是看到了去年流寇在河南四处流动,越发壮大,却没有看到河南旱灾的影响已经十分严重。”

“子乔,你说今年河南和山东将会大旱,有几分把握?”杨嗣昌惊问道。

刘重元沉思了片刻,坚定的回答道:“我有八成肯定,两省今年将会有大旱,而且席卷的府县将会非常广泛。”

阁老程国祥也出列道:“这些时日,山东、河南两省,也有不少的官员,包括巡抚、布政使和知府,向朝廷上奏当地的气候异常,恐有大灾。”

两边的消息一相互验证,顿时让朝堂上的重任心往下一沉,原本雄心勃勃的准备对付东虏的,现在看起来,恐怕先要应对即将到来的大灾才对。

也有不少官员认为,刘重元等人的判断不一定对,天象岂能妄测?而且圣天子在上,这些年大明已经如此的多灾多难,老天爷怎么可能还会降下如此的大灾呢?

刘重元心理面嗤之以鼻,但是面上却说道:“现在已经二月,到秋收也不过是还有大半年,如果朝廷以赈灾为上,也不过耽误半年,而且,对付东虏原本就要花时间筹集粮饷。可是要是朝廷没有准备,而大旱如期爆发,两省上千万老百姓陷入饥饿,从而再度爆发大规模民变,届时朝廷还要花多少个半年才能平息呢?”

未算胜先算败,这番道理彻底折服了皇帝还有杨嗣昌,谁也不想看到再爆发一次流寇之乱,大明也承受不起再一次。

面对皇帝和诸大臣的询问对策,刘重元侃侃而谈,建议首先,应该减免河南和山东今年的赋税、辽饷的征收。即使没有大旱之灾,河南过往几年饱经流寇之乱的祸害,流寇和官军往来交兵,地方上已经被荼毒的一塌糊涂。山东则刚刚被东虏蹂躏过,十数个县城被攻破,死伤被掳的百姓近百万,免去两省的赋税,与民休息恢复元气,是极为必要的。

而如果今年大旱真的到来,朝廷早早的免去了赋税和辽饷,两省士民感念之下,或许造反的念头也会小很多。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