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78章:备灾备乱

谨记我们的网址,祝大家阅读愉快!别忘了多多宣传宣传。

这些想法,其实都是抗旱救灾的常规操作,刘重元一提,杨文岳等一众官员就频频点头应允,而且还提出了不少的补充意见。

例如准备几项大工程,以便届时能够以工代赈,在河南来说,黄河的疏浚、堤坝修建,贾鲁河、涡河、淮河、洛水等一系列的河流都可以趁着大旱大灾的年月展开修建,平日里征一个工可能需要三四十个铜钱都不一定能找到人,大灾年份里那是管口饱饭来的人都是成群成片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吸引没有收成即将陷入饥荒的农民能有个工作,避免形成大规模的流民。

除了河工、官道的修缮、城墙的修筑,等等,能够开的大工多了,现在关键是官府能够拿出来多少钱能买到多少粮食。这些,除了朝廷拨款、官府借贷、士绅大户捐资之外,还要多想想其他办法。这方面,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已经积累起了相当多的经验,也不需要刘重元去操心。

不过说起大工,刘重元倒是想起来,他一直想要筹建一个兵工厂,按照自己的想法研发、生产兵器装备,避免被兵部、内廷卡脖子,或许可以趁着这次的大旱灾情征集民壮给建设起来。倒是这个地点需要好好考量一番才是。

说起这个,刘重元真是无语。偌大一个大明朝,你说骑兵马匹不足,比不上控制了漠南漠北草原的东虏,也就算了;要说农民出身的兵士,比不上渔猎出身的东虏强悍善战,刘重元也认了;可他妈的,偌大的大明朝,居然连兵工生产都比不上东虏,就让人满腹的怨气。

这在刘重元担任五省剿贼总理之后更是郁闷到要死了。原先承诺补充给中原剿匪军的装备完全没有兑现,在吸收了数万投降的流寇之后,装备的缺口更是数以万计,要指望京师的安民厂提供,不知道得等到什么时候,更何况,直隶军、辽东军获取装备的优先权肯定高于北洋军。所以,很快,刘重元就打定主意要建一座兵工厂。

一众官员你一言我一语的,不断的补充着备灾救灾工作,说起来这个,刘重元倒算是外行了,毕竟他在地方工作的时间并不长,而且主要发力点是在剿匪上。?一直商讨到晚上,得出了一个初步的救灾方案。刘重元单独留下了杨文岳。

杨文岳是四川人,一口四川话,他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同科的刘宇亮已经是内阁首辅了。见刘重元单独留下自己,知道这是要说一些私下里的话。两人官场上没有什么交集,杨文岳一直在地方上任职,从未出任过京官。

借着刚才备灾备荒的话题,两人要多谈了一番,关系更加熟络了一点儿,杨文岳摇摇头,有些自嘲的说道:“学生今年恐怕日子不好过啊!到时候如果出现民变,还请督臣大加援助啊!”

刘重元点点头立即答应下来,稍稍犹豫片刻,说道:“京宜先生,刚才他们都在,学生没有讲,其实在我看来,今年、明年恐怕不仅仅是对抗旱灾,学生以为,最重要的恐怕还是人心之争。”

大明这十来年,多灾多难,两百多年的积弊一朝总爆发,所以对外面对东虏屡战屡败,东虏甚至三次打到京师城下;对内一个小小的陕西流寇就搅得整个大明不得安宁,就连中都凤阳都被攻破,朱家祖坟都被刨了。

为了对付东虏、对付流寇,朝廷一再多加赋税,辽饷也是一增再增,老百姓不堪重负;在加上朝廷始终不稳定,内阁、六部大员如同走马灯似的变来变去,对地方官员的管理也越发的没有头绪,贪官污吏越来越肆无忌惮,毕竟面对不可知的宦海生涯,还是多捞一点儿更实在。

这些年来,刘重元已经明显的感觉到,从朝廷到地方,从文官到武官,从士绅到普通的老百姓,所有人都对大明越来越不满了,越来越没有信心了。

过往文官是大明最大的支持者,因为他们是大明的主宰,在朝廷,内阁、六部、九卿、科道,再加上地方上地方官、举人、秀才等士绅组成的后备军,文官势力全方位的覆盖整个大明。

可是近百年来,士林风气、官场风气都越来越差,市井庸俗之气弥漫,笑贫不笑贪,个个追求奢靡享受,至于过往为民请命、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早就抛诸脑后。为了官位名禄,士大夫寡廉鲜耻,党同伐异,直接造成了天启年间魏忠贤党猖獗的情况。

崇祯皇帝看不起文官,觉得文官寡廉鲜耻,觉得若不是一大群文官去捧魏忠贤的臭脚,争着去当他的义子义孙,魏忠贤就算是坐到司礼监掌印太监,又哪能猖獗到如此地步。

这个看法未尝没有道理。所以,这十来年,崇祯对文官一直十分苛刻,动辄罢官下狱,丝毫没有对士大夫的尊重。而时间长了,文官们对此也满腹怨气,很是不满,只是这种不满深深地藏在心里,谁也不愿意表现出来。

那表现出来的是什么?多磕头少说话,这是一部分官员,这个道理谁都懂,少说少做就少错,多说多做就多错,不说不做就不犯错,于是越是有能力有抱负想作为的革职、下狱,越是那些叩头虫、马屁精越是步步高升,越发让皇帝觉得文官没能力啥都干不了。

然后呢,就是很多的文官对于朝堂已经是灰心丧气,干脆就敬而远之,干脆辞官回故里闲居。这在阁老里面最是普遍,大明文官还是以坐到宰相作为人生理想,因此很多官员在入阁人生已无遗憾之后,熄了争权夺利的心思,就很干脆的请求退休辞官。内阁阁老们如过江之卿一般的变换,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这个原因。

十年前,对东虏、对流寇,士大夫们上至官员下至普通秀才,都是喊打喊杀,可是十年后,进士文官被东虏俘虏后主动为其效力,举人秀才主动投靠流寇,为其出谋划策。

人心思变啊!

文官对朝廷不满意,武将也同样不满意,尤其是对比东虏对武将的重视,武将们对大明那是非常非常不满了。在大明只是副将的孔有德、尚可喜和耿精忠投靠东虏,直接被封王,而且还不是虚职,仍领旧部,麾下兵马一个没减。相比之下,在大名,十年前就是总兵的祖大寿,现在还是总兵,毫无上升空间,领兵打仗仍然要接受文官、太监的指挥,被呼来喝去。

虽然现在直接叛变投敌的武将还没有,但是如之前精忠报国、奋勇杀敌的良将是越来越少了。这同样是一个逆淘汰的过程,如曹文诏一样忠勇、杀贼奋不顾身的将领战死疆场,而如左良玉这样临阵先考虑得失成败,能打则打不能打就逃的将领,反而步步高升,一路封爵。

这再往后,只会越来越严重,武将只知保存实力、杀良冒功、贪墨军饷捞钱,至于什么朝廷、皇帝还有社稷,那都是狗屁了。

文官、武将都对朝廷不满,地方上的士绅土豪同样不满,虽然他们日子还能过得下去,不至于像普通农民那样被苛捐杂税逼得卖儿卖女家破人亡,但是天灾、战乱已经让他们对大明信心大减。而严重的危机和秩序的混乱,让豪族越来越多的将贪婪之手伸向普通的士绅和土豪。

前几个月,在豫东的睢州,当地四大望族因为强行兼并其他士绅引发了大规模的械斗,双方的团练像正规军一样大打出手,刀枪火铳甚至是大炮全都有,闹得是不可开交。还是丁魁楚出面,两面劝说才暂时熄了战火。

刘重元想跟杨文岳说的就是这件事,他现在越来越觉得,今年、明年随着大旱越来越严重,大规模饥荒伴随而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士绅豪族武装,会走上邪路,然后与大明越走越远。

如何争取这些地方士绅、土豪的归附,不让他们走上邪路,阻止他们与大明的离心离德,刘重元十分焦虑。除了备灾赈灾,尽量收拢民心之外,刘重元还是希望河南官府能够采取更多的措施,拉住这些基层士大夫的心。

这一方面,是要给他们信心,让他们看到希望。积极的救灾措施,让士绅和老百姓看到活下去的希望,总归想要造反的人还是极少数的。刘重元希望杨文岳能够多多的注意地方上民心动态,多加鼓励多加引导。

然后,刘重元觉得,越是灾荒之年越是要小心谨慎,不能有逼人上梁山之举。类似于睢州豪族逼迫小士绅的行动,简直就是蠢透坏透了,这不是逼人家造反吗?刘重元就建议杨文岳,要严厉查办这一类侵逼良善的行为,决不能在制造矛盾、制造分裂,官府要为受迫害者做主。

最后,就是阴暗心思了,刘重元要求杨文岳,一定要各级官府盯紧地方上的豪族、大族以及聚众团练的动静,时刻追踪这些领头人的想法,如果有造反作乱的迹象,一定要尽快通知巡抚衙门和总督衙门,以尽快动员兵马平乱,将乱匪扼杀在萌芽状态。

对于刘重元的这些个想法,杨文岳虽然觉得有些夸张,什么时候士绅会有作乱的想法了?但是他还是点头同意下来。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