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79章:山东

谨记我们的网址,祝大家阅读愉快!别忘了多多宣传宣传。

一直在开封待了几天,就河南各地出现叛乱后出动剿平的快速反应,还有一旦叛乱较大河南总兵出动剿匪的程序和职权进行仔细的商讨。别小看这些流程上的问题,历史上多少事情就耽误在了流程上。

再回到临清城,已经是四月初六,刘重元抵达了位于临清对岸的北洋军大营,这座大营是过去一个多月,抵达临清的北洋军一手搭建的,目下驻扎在这里的有罗岱营、刘国能营和教导营,李国英营、金声桓和卢光祖营驻扎在登莱一带,尤世威营驻扎在省城济南。

按照刘重元的想法,李国英作为东江镇总兵准备出海攻略辽东,卢光祖是山东团练总兵协助李国英,金声桓是河南团练总兵,他们三人之前就一起在左良玉麾下共事,现在仍然一起负责东江攻略。

自从刘重元真的运作左良玉封伯之后,众将领对他是又敬又怕。敬佩者,他能够帮助将领谋取爵禄,居然真的能够说动皇帝和朝廷重开封爵,让他们的老领导能够封伯,这让他们都看到了今后封侯富贵的机会。

惧怕者,他们都从中看出了刘重元的城府和谋略。之前,左良玉在刘重元麾下一家独大,刘重元有什么军令都得商量着来,遇到让左不爽的军令,需要反复商讨,拿利益交换。对于刘重元提拔自己麾下三名大将分化自己的行为,左良玉虽然没有什么好办法,但也是满腹怨气,不断地搞动作加强自己军内权威。

现在,刘重元直接以明升暗降的办法将左良玉调进京城,卢光祖、李国英和金声桓,甚至是尤氏兄弟,都看到了刘重元的手段和圣眷,他们毫不怀疑,谁要是让刘重元不爽了,一封弹劾奏章呈上去,就会有锦衣卫过来锁拿进京。

回到军营,查看了一番三营的训练,刘重元在临清也没有多待,他还得赶往济南接任山东巡抚,那也是一大摊子事儿,还要布置山东一省的备灾备荒工作。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事情繁杂,这让原本计划专心练兵的刘重元,也不得不告别教导营。

好在,教导营还有赵石在,跟韩破虏一样,赵石也是刘重元苦心教导多年。他是叶县一个孤儿,原名叫赵石头,在担任叶县县令时因缘巧合被刘重元收养,说是收养不大恰当,因为他当时已经十六岁了。刘重元收下他当家丁,教导以读书识字和武艺,之后又教导兵法将略,同批被收留的三十多人,以他最勤奋天分也还不错,最让刘重元满意。

从刚认识起,赵石就沉默寡言,只知一心完成刘重元交代的任务,从不打半点儿折扣。记得有一次,刘重元命令赵石练习长枪突刺的动作,有事离开了一天,赵石居然就在那里一直练习突刺的动作,将面前的一颗大树桩戳成的稀烂,而他的手臂也差点儿废掉了,养了一个多月才好。

正是这一次,刘重元看出了赵石那骨子劲儿,才更加关注,时时教导。现在看他按照自己留下的计划在操练教导营,校场上教导营组成方阵整齐划一、往来变化,已经初步具备了开展线列火枪方阵的样子,刘重元非常满意,交代他继续操练。

这些时日,教导营一般是白天操练,从体能、兵刃搏杀、小团队配合军阵到队列训练,晚上集体学习《纪效新书》、《西洋军阵兵书》等中外兵书。对于训练进展,刘重元尚算是满意,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亲自展开训练了。

从临清到济南交接巡抚职务,前任颜继祖因为防御济南有功而调任两广总督。能够离开山东这个兵戈之地,调任相对安宁而且躲开朝廷纷争的两广,颜继祖开心的不得了,对刘重元也是十分感激,因此交接的很是顺利,还给他留下了数万两的公费银。

因为兼任山东巡抚,对于山东的备灾备荒工作,刘重元就不是像河南一样了,凡事都是亲力亲为。在接任之后,立即就召集省里主要干部开了个会,商讨备灾备荒工作,将之前在河南新鲜学到的措施一条条的布置下去。

相比较一直战乱不休的河南,自崇祯六年孔有德之乱后,山东这些年尚算是平静,按察御史、布政使等官员,对于山东即将大旱大荒有些不以为然,但是既然总督兼巡抚吩咐下来,大家也只好照办。

不过山东还是跟河南不大一样的,山东各地的士绅大户土豪还没有大规模的搞团练山寨,各地方也没有那么多的武装和械斗,一旦旱灾来临,或许不会像河南那样混乱激烈。刘重元也依据山东的特点制定了几条不同的备灾备荒方案。

山东靠海,有鱼盐之利,境内又有大运河穿过,自古以来就是富庶之地。刘重元先是将主意打到了海上,他先以山东巡抚的名义行文济南府、青州府、莱州府和登州府四个靠海的府,尤其是三面环海的登莱二州,要求这几个府要大力鼓励治下靠海的州县,大力发展海洋捕捞业,多去海里捞鱼回来。

这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山东三面环海,既然大旱种不出来多少粮食,为什么不去海里多捞鱼呢?这就是刘重元最直观的想法,不仅鼓励各地民间多去捞鱼,就连登莱水师营,刘重元都命令这段时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去捕鱼,至于什么渡海进攻辽东,什么巡逻防范东虏,什么行商赚钱,统统都给停下。刘重元给登莱水师营下了军令,从下个月开始,水师营两百多艘大小舰船都得给他捕鱼去,每个月要上缴七十万斤海鱼等海产品。

大运河在山东境内,过往的粮船数以千计,运往京师、九边的江南漕粮高达数百万石,但是这些粮食只是打山东经过。济宁、临清和德州,都因为大运河而形成巨大的商业都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粮食市场,每天在这三座城市交易的粮食都高达十数万石。

刘重元犹豫了几天之后,还是下达命令,以山东巡抚衙门的名义,在临清、济宁和德州三地出具公文,巡抚衙门将以平均1.5两每石的价格收购粮食,数量不限。目下,虽然河南、陕西和京畿等地战乱不断,但是从江南到京师一带,大明经济最繁盛的地方,粮价尚算是稳定,基本上维持在平均一两白银每石的价格,虽然入夏价格有所上涨,但是也没有超过1.2两,因此,巡抚衙门直接将收购价格提高到1.5两,立即就吸引了几乎所有大粮行的注意。

性格急躁一点儿的,立即就把库存的数百数千石粮食卖给了巡抚衙门,性格沉稳一点儿的,就四处打听由来,很快就知道,朝廷和巡抚判断山东、河南今年即将大旱,官府这是提前收购赈灾粮。

这些粮商立刻心思动起来,先不管这今年是不是有大灾,至少巡抚衙门的收粮是实实在在的,江南一带粮价不过八分银子,沿着大运河运到山东就能涨到1.5两,这笔买卖做得啊!很快一波又一波的粮商们在确定巡抚衙门的收粮行动将持续下去之后,立即开始组织船队南下江南采购粮食。

虽然布政使建议刘重元,由官府自行组织船队,前往江南采购粮食,这样更便宜;这1.5两银子的采购价实在是太高了,太离谱了,要不是知道这位新巡抚孤身前来上任,而且购粮是向所有粮商开放,来者不拒,一众官员都以为刘重元这是想办法贪污呢!即使这样,不少佐官还劝刘重元,高价购粮会引来御史弹劾的。

崇祯九年,侯恂任户部尚书,深得皇上信赖,可是就因为从民间收购军队战马所吃的黑豆黄豆等豆料,因为春季豆料青黄不接,价格较秋季收获之时要贵些。结果被御史弹劾在豆价昂贵之时召买囤积,糜饷误国。被皇帝一怒之下将侯恂下狱。

刘重元不以为然,官府的德行他还不知道吗?让官府组织船队去江南购粮,恐怕到了江南1.5两每石都买不到,而且也买不了多少。至于1.5两价格高?价格不高,怎么让粮商鼓足干劲的去买粮食?还按照市场价来买,能买到多少粮食?

也就是现在大旱还没有来,真要是大旱来了,山东粮食的价格肯定是一涨再涨,别说1.5两每石,二两、三两甚至四两以上,都不是不可能。崇祯初年,东虏发生饥荒,粮价甚至上涨到13两银子每石,可以说,当时东虏几乎是要走入绝境了,这才冒险绕过关宁锦防线进入京畿。

总之,当下,对刘重元来说,最重要的一切就是粮食,要大量的粮食,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好在,忙乎了几个月之后,蒋德璟终于通过钞关和税务所筹集到了第一批银子四十多万两,让刘重元有足够的底气,去收粮食。

一直忙乎了半个多月,将一项项的备灾备荒计划交代落实下去,刘重元才能够从巡抚事务中解脱出来,关心一下北洋军诸事。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