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80章:北洋军

谨记我们的网址,祝大家阅读愉快!别忘了多多宣传宣传。

自从我大明的主要敌人蒙古人衰退之后,入寇的蒙古人往往都是小部落数百上千牧民,大明也就相应的调整防御方式,总兵、副将等将领直领的兵马往往只有一个战兵营数千人马,想五年前,战功赫赫的曹文诏就是率领三千战兵营陷入流寇大军重围之中战死的。

面对蒙古人的中小规模入寇劫掠,这样的兵力配备还没有问题,但是面对东虏正规化大兵团决战,明军这种小编制就太无力了。要拼凑能够匹敌东虏的大军,往往需要战时临时集中数个甚至十数个总兵、副将一级的将领,偏偏还互不统属,指挥太过混乱,万事都需要督抚亲力亲为。

军事指挥为什么需要编制为什么需要层级?就是为了指挥更加顺畅,指挥统帅精力有限,下辖指挥的单位数量越多,越容易陷入混乱。

历史上的松锦大战,洪承畴统帅八总兵十三万明军与东虏决战,如果在加上他直辖的督标营和其他部队,洪督师直接指挥的将领数量达到十几个,指挥太过混乱,反应慢、顾此失彼。

因此,刘重元才考虑扩大镇一级的编制,将数个战兵营统编在一起成一镇,由总兵官直接指挥。北洋军下辖河南镇、山东镇和东江镇三镇,刘重元只需要战略性的指挥三镇总兵即刻,当然还需要指挥自己的督标营。

按照朝廷兵部与刘重元的规划,北洋军下辖的三镇,每镇五营,每营三到五千人,每镇战兵两万人左右,再加上刘重元的督标营,总数为七万人,朝廷也是按照七万人的兵额向北洋军发放军饷。

七万战兵当然是不够。东虏满汉蒙军加起来可是有十数万之众,要是在加上科尔沁、察哈尔等蒙古部落,极限动员情况下能够动员二十万人以上,七万战兵看起来很多,但是面对东虏的全力一击定然是不够的。

因此,刘重元向朝廷申请,七万战兵的兵额可以不变,但是刘重元可以重建山东、辽东半岛的卫所,以养卫所兵。山东按照兵部的编制,应该是有9卫10所,满编的话应有卫所兵六万多人;辽东的金州卫、盖州卫、复州卫、海州卫和定辽右卫也被划归北洋军麾下。

因此,原则上刘重元还可以编练卫所兵十四卫加十所,满编的话总计有近九万人。当然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数字。要真能编练出九万卫所兵,再加上七万战兵,总兵力十六万人,足够刘重元征服东虏了。

总之,按照刘重元的理解,朝廷的意思是,只要你有能耐,只要你不向朝廷多要军饷,你就是恢复山东鼎盛时期二十四卫的编制,朝廷也是乐见其成的。

当然现在面临着大旱灾荒,刘重元既没有精力也没有钱粮去重建卫所,所以只好暂时将精力放在现有战兵的训练和整顿上。

山东镇,以总兵官尤世威直领的营为中营,尤世威营在巨鹿之战中遭到重创,原本八千多人的大营,战后只剩下四千多人,从京畿回到山东之后,一些伤员归队再加上收拢一些败兵,中营才恢复到五千多人。

前营以延安左右营合并而来,由副将李万庆统领。

左营以原山东总兵倪宠统领的战兵营改编而来,倪宠被逮拿进京然后被杀之后,左营就由副将李德乾统领,被刘重元划归尤世威麾下指挥。

右营以原左良玉直辖的战兵营改编而来,由左良玉之子左梦庚统领,兵力最多战力最强,装备最好,不过左梦庚还有些别扭,一直想保持左氏在右营中的影响力,偏偏又太过年轻,经验又不足,估摸着还有的闹得。

后营则以原米脂营整编而来,兵力只有一千余人,由尤世威侄子尤涛指挥。

前后左右中五营,总计还只有一万六千多人,还需要补充四千多人才能满编,不过现在没钱也没精力,先放着吧,让尤世威先休整训练一番。说实话,这可能是尤世威从军这么多年,指挥兵马最多的一次了。

东江镇仍然是以原左良玉部兵马为主,东江镇总兵李国英,其原本统领的营作为中营,卢光祖和金声桓两营分别为前营和左营,副将孙德才、王国宁统辖投降流寇改编为右营和后营。原本东江镇由左良玉指挥最好,战功高威望足,可惜,刘重元实在是不大相信他。

现在李国英、卢光祖和金声桓三人都为总兵,资历也相当,刘重元只好提拔年级最大相对稳重的李国英为东江镇总兵居首,卢光祖和金声桓两人辅助,好在三人私下关系还算是不错,短时间里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至于河南镇,总兵官尤世禄营自然是作为中营,罗岱统领的背嵬营作为前营,刘国能营作为左营,目下,河南镇只有这三营,后面在看情况补充两营。由于河南穷困,养不起太多兵马,所以只有尤世禄统帅的中营坐镇洛阳,而其他两营仍然留在临清城,暂时由刘重元直接指挥。

其他还有原本的登莱巡抚标营已经被杨文岳大半带去了河南,剩下不过千人,刘重元已经命令编入金声桓营。

原来山东巡抚标营两千多人,颜继祖考虑到此去广东路途遥远,而且气候迥异,也只带走了几名亲信将领。刘重元对这个标营也是看不上的,下令编入山东镇。

至于登莱水师营,作为之后渡海北伐辽东半岛的最重要力量,刘重元非常重视,仍然准备直辖。目下,水师营有水军五营,有大小战船两百多艘,官兵三千多人。

这也就是刘重元目下的所有家当了。

从京师开始刘重元就和几个主要将领,商讨北洋军的整编问题,一直到四月底,北洋军三镇十三营,在加上登莱水师营和督标营,总算是整理的差不多了。各镇各营相继裁定兵马数量,核定军饷发放额度,到五月初,北洋军全军顺利的发放了回镇后的第一次军饷,全军军心终于安定下来。

刘重元也终于开始有时间到教导营展开自己的教学任务。

这几个月以来,从河南、山东、江北、湖广,甚至是四川、江南,又有八百多名年轻士子带着近万募兵赶到了临清,赶来投奔刘重元麾下。刘重元按照之前的做法,将这些士子集中起来组成了教导二营,将募兵送到被东虏攻破过的夏津、高唐和禹城等地组织屯田。

走进校场,已经是有两个方阵在训练,刘重元亲自训练已经初具端倪的教导一营,赵石带着几个教官前往训练教导二营。

经过几个月的教导,一营已经建立起了稳定的指挥体系,按照这几个月的表现,各自展现出的武勇、学识和努力,方以智、李信和单宪邦为哨官,也得到了全体教导营士子们的认可。

方以智人品贵重、学识渊博,虽然武艺稍差,但是在军营里放下贵介公子的包袱刻苦训练,进步很快,获得了广大士子的认可。

李信则是文武双全,而且在巨鹿之战中直接参战,斩杀了数名蒙古骑兵,其才能不仅让刘重元侧目,也得到了全体士子的信赖,是大家都看好的将帅之才。

至于单宪邦,他是上一科的武进士出身,武艺超强,当他使一把三十斤的关刀的时候,威风凛凛近乎无敌,曾经一人对战李氏三兄弟而不落下风,作为武进士们的代表,成为第三个哨官。

下面的队长、什长也都是士子们相熟信赖的佼佼者,可以说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和共同生活,教导一应已经成长为一个集体。

这也大大方便了刘重元的教导。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