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95章:岂有一人治天下

手机直接访问:m.54kanshu.com

试问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当然是朱家的天下,是大明皇帝朱由检的天下。这是毫无疑问的,天下当然是天子的天下,自夏启受命于天,改编尧舜禹禅位制度,从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开始,天下就奉天子一人为主。历经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两千多年来一直如此。

但是天子毕竟只是一人,纵然真是上天之子,岂能以一人治天下?所以,历朝历代,天子都需要部属帮助治理、守护天下。

远的夏商不说,周朝的做法是分封,将天子的兄弟、儿子等亲属以及功臣宿将,封为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分封到边疆以及重要地带,代替周天子守护,如此周天子只需要治理最安定、富庶的京畿地区就可以垂拱而治了。所以,周朝是天子与诸侯共治天下。

但是分封的各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出了五服,与周天子的亲属关系越来越淡薄,实力倒是越来越强,随着周天子权威下降,而诸侯国相互攻伐兼并,最终从战国七雄到秦一统六国。

秦汲取周的教训,废除分封制,全国三十六郡数百个县,直接统归朝廷管理,每一个县令都是由咸阳直接任命。但是秦国也不是以一人治天下,皇帝治下三公九卿,协助皇帝治理天下,而百官之首的丞相,更是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可以自行任免官员,权力相当的大。所以秦朝应当是天子与官僚共治天下。

汉朝汲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重新施行分封,汉高祖刘邦将自己的兄弟子侄分封到关东六国,汉庭则直接统治西部秦国旧地郡县,天下来说是郡县与分封并行,朝廷内则是功臣与外戚平衡,因此,汉朝是天子之下,诸侯王、功臣和外戚相互平衡,共制天下。

后来因为诸侯王势力太大,到汉景帝时期引发七国之乱,诸侯王势力大受打击,然后在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之后逐渐退出了政治舞台。同时,汉武帝还不断地打击军功功臣集团的势力,还以尚书台取代丞相,统管全国军政,架空丞相,以外戚为大将军、大司马主掌尚书台。所以自汉武帝之后,外戚逐渐完全压过诸侯王和功臣,独揽统治大权,于是变成皇帝与外戚共治天下。

再后来到了东汉,外戚与功臣结合,势力更加膨胀,有时甚至凌驾于皇帝之上,著名的跋扈将军梁冀先后立冲、质、恒三帝,把持朝政二十年,在他掌权期间,立三帝,毒一帝。新皇帝为了夺权,外朝又被外戚掌控几乎铁板一块,于是团结身边的宦官,来打击外戚。当然打倒了前朝的外戚,为了巩固统治又要扶持自己的外戚,从而形成一次次的循环。总的来说,东汉是皇帝与外戚、宦官共治天下。

此后的历朝历代,除了宋朝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之外,大都是围绕着皇帝、诸侯王、外戚、功臣贵族、太监这些势力往来拉锯、此消彼长,共治天下。

而到了大明,碰到了太祖皇帝这样一个千年难遇的雄杰,打破了一切开国皇帝的权利布局特点,先是以胡惟庸和蓝玉两桩大案,几乎杀光了开国功臣集团,然后又直接废除了丞相制度,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九卿、五军都督府、督查院、锦衣卫等这些部门。所有的人都直接对皇帝负责,真正实现了以一人治天下。

虽然因为成祖靖难,又重新引入了新的勋贵,到了土木堡之变后也烟消云散;弘治、正德、嘉靖和万历年间,都有过一段时间的文官阁老主理朝政,但那也是皇帝的信任和委托制,并不是制度使然。至于偶尔的宦官专权,那也只是代行皇权而已。总的来说,我大明就是皇帝一人治天下,皇帝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他可以二十年不上朝,不接见大臣;可以放权于任何人,可以是阁老,也可以是一个太监。

皇帝几乎没有任何的制约,不用对任何人负责,天下万民都是他的臣仆供他驱策。用海瑞骂嘉靖的话说就是:视举国为私产,视百官为家奴。

对家奴者,称心如意则加官进爵优礼以待,稍有不顺则棍棒相加,丝毫不顾及士大夫的脸面,而严重者则直接下锦衣卫大狱,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如此态度,何能得士大夫之心,又何谈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其实皇帝也明白自己是独夫,只能依靠自己,就像他某次责问内阁首辅温体仁练兵筹饷一事,温体仁直接回答自己只是因为能写文章,你不嫌弃我驽钝提拔为首辅,我也只是会票拟奏章而已,至于军国大事,由圣明无比的皇帝你乾坤独断。皇帝也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对他更加信任了。

即使百官之首的内阁首辅,也只是皇帝处理奏折的大秘书,奏章上的处理意见,全都要看皇帝的意思。所以,在大明朝为官,官职的高低都是虚幻,一切都看皇帝的圣眷,皇帝信任自然可以无往而不利,而一旦惹得皇帝厌恶,别说能做什么事情,能够留下一条命就不错了。

因此,不少的大臣,自觉失去了皇帝圣眷,或者厌恶了朝中的恶斗,往往都会主动辞官归故,悠游山林。

归隐山林也是大明官员普遍的梦乡,即便是当今最受宠信的杨嗣昌杨阁老,也不止一次的对刘重元说道想要告老归乡,于松柏下饮酒踏歌,吟诗作赋。

读书人都梦想科举高中然后位列宰辅,而只有在朝为官的高官们,才知道所谓宰辅亦不过是皇帝的小小秘书而已。

所以,虽然国势日衰,皇帝忧急,但是文武百官跟着着急的并没有几个,大明是皇帝一人之大明,与大臣们何干?更何况,急也没有用,你一个人急又能解决的了什么问题。

而刘重元的演讲,所提出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我辈士大夫当挺身而出!”的说法,立即引起了强烈的震动,也引起了巨大的反思。

这大明之天下,我辈士大夫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大明已经危殆到了如此的地步,我辈士大夫若还是像以前一样,用则可不用则去,那谁能辅佐皇帝匡扶社稷呢?

朝中杨嗣昌看了刘重元的演讲稿,就对同僚们说道:“刘子乔此言,为国至忠,颇有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意,我所不及也!我为阁臣,辅弼皇帝,却总是瞻前顾后小心谨慎,不敢指出皇帝的失误,害怕失去圣眷,我的过失啊!”

记不住网址,可以百度搜索:【54看书】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